APP下载

赓续和美家风 润泽传统文化

2017-11-22长深

中华魂 2017年3期
关键词:家教公公家风

文/长深

赓续和美家风 润泽传统文化

文/长深

一提到家风,就想起老一辈经常讲的“孝妇泉”的故事。一儿媳背着年老多病的公公逃荒,到一山坡后,公公口渴难忍,到处找不到一滴水。媳妇掘地寻水,挖得十指血流不止,感动了上苍,冒出一清泉,救了老人一命。为了纪念这位孝顺的儿媳,后人便把这处山泉叫“孝妇泉”。

“孝妇泉”穿越时空,在江海大地流淌至今。被评为江苏“最美警嫂”的沈亚秋,是如东高新技术开发区人,丈夫是名交警。这位性格活泼、风度翩翩的文化站长,除了亲生父母外,还有3对“父母”(丈夫前女友的父母、公公婆婆、伯父伯母)。10多年来,她像对待亲生父母一样伺候孝顺这3对老人,至今已有5位老人相继离世, 后事全由她一手操办。特别是她与丈夫前女友的父母组成的特殊家庭,更是演绎了一场跨越血缘的人间大爱。她的善行传为美谈,“百善孝为先”在当地蔚成风气。

重视家教家风是南通人的传统,从“桑树苗趁早役”、“从小一看,到老一半”、“严是爱松是害,放任自流要变坏,严教严管苗成才”的民谣中可见一斑。家风家教渗透到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共同性,又有侧重点。从职业方面看,农耕之家强调勤俭为本、为人厚道、尊老爱幼;文化之家强调崇文尚读、好学上进;尚武之家强调爱憎分明、仗义疏财;商贾之家强调童叟无欺、买卖公平;医药之家侧重医德医风、悬壶济世;工匠之家讲究心灵手巧、工艺无欺,等等。从内容上看,有催人奋进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鼓励勤奋刻苦的“吃得苦中苦,方成人上人”,提倡勤俭节约的“惜衣有衣穿,惜饭有饭吃”,提倡做好人的“跟好人学好人,跟猴子学翻腾”;教导与人为善的“与人方便、与己方便”,诫吹牛浮夸的“牛皮不是吹的,汽车不是推的,狼山不是堆的”等。家教家风常常是一些不成文的口头禅,或是家中的一个故事,或是长辈的一段回忆,更多的是寓理于事的家常话。“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才有基础。”(习近平语)家风小善,最为动人。家教家规看似平常,没有惊天动地,只有和风细雨,但正是这些不成文的条条规规,却照见了时代的影子,折射出精神之美,使家族建设与社会发展同步,个人成长与社会文明同频。国家是放大了的家庭,家庭是缩小了的国家。外地人经常羡慕“南通基础教育好”,这与家教家风分不开。世风寓于家风之中,若干家风之和可以提升整个社会的良好风气。正因如此,建设好家风,传承好家风,弘扬好家风,渐成社会自觉。

如果说普通百姓家的家教家风是散落在民间的珍珠的话,那么通城近代第一人张謇的《家诫》则是家风中的瑰宝,它集名人贤士家教家规之大成,成为传诵在江海平原上的现代版《弟子规》。这份《家诫》书于1922年8月,共辑录了刘向、诸葛亮、朱熹等七位先贤家教警句,书刻于石,以此诫勉后人。《家诫》石碑至今仍陈列于濠南别业三楼厅堂。去年7月被中纪委宣传、推广,成为家教家风中的范本。其中“以敬德而继业”、“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不失字字珠玑、句句经典,至今仍熠熠生辉。

好的家教家风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结晶,是一部鲜活的教科书。各家各户的家教家风,以各自不同的内容、姿态和表情,汇入了江海文化的涓流,看上去都是私家的个案,却是整个时代的文化映衬。别以为家风只是一

猜你喜欢

家教公公家风
冬公公
家风伴我成长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八十八岁公公
太阳公公病了
家教短评
家教短评
家教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