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支持网络视角下的广场舞社会功能分析

2017-11-22仰和芝张余慧

老区建设 2017年8期
关键词:归属感参与者广场

仰和芝 张余慧

社会支持网络视角下的广场舞社会功能分析

仰和芝 张余慧

以广场舞活动为纽带衍生出各种社会关系网络,不同程度地延伸至广场舞参与者的日常生活中,进而形成密度和连接度不等的社会支持网络,而广场舞参与者的社会交往、群体归属在广场舞社会支持网络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实现。在社会支持网络视角下,试分析广场舞拓展社会交往范围、丰富社会交往内容、形成新的群体、产生新的群体归属感的社会功能。

社会支持网络视角;广场舞;社会功能

广场舞是一项由群众自发组织并以歌舞形式在公共场所呈现的集体性文化体育活动,其具有自发性、开放性、自由性、规模性、广泛性、易学性、群众性、互动性等特征,广受大众尤其是城乡中老年女性群体的喜爱和参与,广场舞在全国蓬勃开展。文化部、国家体育总局、民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5年8月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广场舞活动健康开展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将广场舞工作纳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引导城乡基层广场舞活动健康、文明、规范、有序开展,保障广场舞功能的有效和合理实现。随着各级政府对广场舞活动的日益重视,广场舞的参与者群体日益壮大,广场舞的声势日益浩大,广场舞的影响日益广泛,广场舞的社会功能也日益多元。广场舞之所以成为很多人尤其是中老年女性群体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因为广场舞承载着多元化的社会功能。本文试图基于社会支持网络视角分析广场舞的社会功能。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源于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逐步发展起来,我国学者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并开展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研究。一般意义上,社会支持网络被视作个人能够藉以获得诸如物质援助、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陪伴支持等各种社会支持的社会网络。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有助于个体应对来自生活的各种困难和压力并不同程度满足个体的日常需求,从而有助于个体身心健康,进而有助于社会稳定和谐。作为一种研究视角,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精神病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研究领域。从广场舞来看,广大广场舞参与者以广场舞活动为纽带衍生出各种社会关系网络,并不同程度地延伸至广场舞参与者的日常生活中,进而形成密度和连接度不等的社会支持网络,而广场舞参与者的社会交往、群体归属在广场舞社会支持网络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实现。

一、扩大社会交往的功能

广场舞参与者参与广场舞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社会交往的形式,也是一种社会交往的内容。对广场舞参与者而言,他们还自觉或不自觉地试图通过广场舞这种社会交往载体建立和巩固新的社会支持网络,进而扩大社会交往。广场舞衍生的社会支持网络不只体现在广场舞的时空和人群中,还会延伸至广场舞之外的时空和人群中,从而不断拓展广场舞参与者的社会交往范围,丰富广场舞参与者的社会交往内容,并最终实现广场舞参与者社会交往网络的转换与融合。

(一)拓展社会交往范围

现代社会人们的社会交往正在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人们的社会交往范围在发生变化。其主要体现在:现代社会的高楼大厦及其重重门禁在不断肢解传统的社会交往范围,社区邻里关系在淡化,亲属间的联系趋向弱化;现代社会中人的交往理性以及对私人居住空间私密性的重视,也致使人们多守在自己的居住空间范围之内,即便是楼上楼下的邻居也宁愿不相往来。总之,传统的熟人社会的社会交往格局被慢慢打破,陌生人社会的交往格局逐渐形成。在这种背景下,全国大范围内广场舞的出现和兴起,不只是人们渴望强身健体,更是人们渴望扩大社会交往范围的表现。大家因广场舞走到一起,在翩翩起舞中彼此认识和互动交往,进而延伸为日常生活中多方面的社会交往。

事实上,走出家门,走向广场,走向广场舞人群正是人们渴望扩大社会交往范围的一种努力和实践。在这种努力和实践中,因广场舞而形成的社会支持网络不断扩大,广场舞参与者的社会交往范围和社会交往对象也随着发生显著变化。广场舞参与者特别是老年广场舞参与者的社会交往范围不断扩大,开始从社区内扩大至社区外甚至是整个社会;社会交往对象不断拓展,从原来往往局限于亲戚朋友、邻里、同事扩展至社会上不同职业和不同类型的陌生人之间交往;社会交往的深度不断拓展,每个广场舞参与者都能通过不断地深入接触和沟通,找到合适的社会交往对象分享快乐、分担不愉快。总之,广场舞参与者的原有社会交往范围被突破,进而创造出超越家庭、亲属和职业之外的社会交往空间,形成超越利益纷争和阶层分化的社会交往群体,社会交往范围和社会交往对象呈现多样化趋势。

(二)丰富社会交往内容

走出家门参与广场舞活动,本身就是广场舞参与者主动扩大社会交往的一种体现。一旦广场舞参与者走出家门,广场舞参与者的社会交往内容就不限于舞蹈技巧的切磋和简单的见面点头微笑打个招呼,因广场舞而形成的社会支持网络,必然会不同程度地拓展和丰富广场舞参与者的社会交往内容。

因广场舞而形成的社会支持网络延伸至广场舞参与者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衍生出新的社会交往内容。广场舞参与者在广场舞之余,或扎推聊天,在聊家常琐事中彼此分享生活中快乐与不快乐之事,分享各自儿女的优秀或不如意,倾诉生活中的委屈,分享生活经验;或三三两两结伴买菜购物,在购物中彼此提供参考意见,一起讨价还价;或三五成群,一起参加社区内外的活动;或互相交换家里的美食,分享生活的美好;或为儿女婚事出谋划策,甚至彼此为儿女介绍结婚对象;或结伴出游,在出游中彼此照顾,减轻儿女的担忧;或互相赞美,在赞美中发现生活的美好;或遇到困难时,彼此出谋划策,互相倾听安慰鼓励。这些都大大丰富了广场舞参与者的社会交往内容,拓宽了广场舞参与者的社会交往体验。

二、产生群体归属的功能

群体是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的产物,群体生活是社会的本质。每个个体在自身生命历程和生产生活事件中归属于不同群体,同时不同的个体在特定时空下,因共同利益而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又会产生新的不同群体。群体生活是个体及人类健康生活的基础性保障,每个个体都有聚群的本能,并希望在所属的不同群体中获得满足其自身的工具性需要和表意性需要。作为由个体聚集而形成的集体性活动,广场舞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群体性活动。广场舞参与者参与不同时空下的广场舞活动,形成不同时空下的特定广场舞群体,并在持续的活动参与中对自己所属的广场舞群体产生归属感。对于广场舞参与者群体而言,他们通过参与广场舞而建立的社会支持网络又会让彼此在衍生的共同活动中形成新的特定群体,并在彼此互动中对新的群体身份产生归属感。总之,通过广场舞活动建立起来的社会支持网络,有助于广场舞参与者建立新的群体身份,并对新的群体身份产生归属感。

(一)形成新的群体

因相仿年纪、相似人际交往需求和共同兴趣爱好,广场舞参与者借助广场舞形成的社会支持网络,进行健身娱乐、信息交换、情感沟通,从而形成了以趣缘为基础的广场舞群体。不同的广场舞参与者依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在不同空间参与广场舞,进而形成不同的广场舞群体。某个广场舞参与者一旦加入某个广场舞队伍,就自然而然成为某个广场舞群体中一员。在广场舞活动提供的社会支持网络场景中,同一广场舞参与者群体内部中的成员在持续交往互动过程中彼此了解不断加深,不同成员找寻并进一步认识到了与自己脾气相投、具有相似经历、拥有共同语言和共同爱好的成员,从而在广场舞参与者群体中又不断建构新的小群体。

对广场舞参与者而言,无论是广场舞群体,还是广场舞群体内部形成的各个小群体,主要都是以趣缘为基础而形成的群体。此类通过广场舞社会支持网络而逐步形成的新群体,它们突破了传统以家庭、邻里为基础形成的群体交往范围,突破了职场上群体的上下级关系壁垒,突破了不同阶层群体的等级森严,突破了商品经济下群体的利益纷争。总之,广场舞参与者群体及其内部形成的小群体,是因共同兴趣爱好而形成的新趣缘群体,不同群体之间以及群体内部成员之间没有高低、上下级关系之分。

(二)产生新的群体归属感

广场舞参与者多是中老年女性,她们多是已经退休或即将退休、或是家庭主妇,她们的子女多在外工作或者已经成家自立门户。以中老年女性为主体的广场舞参与者群体的日常生活多以家庭生活圈子为主,随着儿女的成家独立和职场的内卷,她们与社会的距离愈来愈远。这种不良的情绪体验会影响以中老年女性为主体的广场舞参与者群体的日常认知,如知觉到自己被社会“边缘化”、被儿女忽略或者不受重视、与社会脱轨等等,进而找不到明确的群体归属感。

因共同兴趣爱好而自觉自愿形成的广场舞参与者群体及其内部的小群体,虽然是一种相对松散和自由自愿的群体,但群体内部的成员拥有共同的爱好和平等的地位,不同成员在持续互动的跳舞过程中,共同遵守群体的场所边界、时间约定、服装统一等群体内部规定。在遵守群体统一规定中,同一广场舞群体内部的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相互嘘寒问暖、相互支持、相互分享,形成了相对明确和稳定的群体内部成员关系,形成了特定的轻松愉悦的群体氛围。在这种特定的群体氛围和群体成员关系中,每个个体都能不同程度地体会到通过群体而获得的身心放松和生活充实,能充分感受到自己在群体中的存在感,能愉快体会自己作为广场舞群体一员的自足,能享受到群体成员彼此的相互尊重。与此同时,每个个体在因群体而有的各种获得感中,寻找到归属感,自然而然对群体产生归属感。

[1]米莉.认同、归属与愉悦:代群视野下广场舞女性的自我调适与主体建构[J].妇女研究论丛, 2016,(3).

[2]宋琳琳.都市空间下广场舞群体的身份认同与建构——以邢台某花园广场舞舞队为例[D].广州:暨南大学,2015.

[责任编辑:黄贝如]

仰和芝(1969—),女,井冈山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工作、人口社会学;张余慧(1991—),女,井冈山大学社会工作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社区社会工作。(江西吉安343009)

2014年度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广场舞兴起的社会心理及其引导机制研究”(YG2014154)

猜你喜欢

归属感参与者广场
布鲁塞尔大广场
学校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思考
归属感:班级建设的纽带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广场
当心,说谎会上瘾!
享受生活的老人活得长
想象拥抱能减轻疼痛
围坐在圆桌旁开会,气氛更和谐?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