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模式下“双培”学生学校归属感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2017-11-20霍丽媛

青年时代 2017年28期

霍丽媛

摘 要: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反映,拥有积极的学校归属感是学校健康生活的基础。开展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研究,能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双培计划”是贯彻落实北京市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的项目之一。本文通过对“双培”学生学校归属感的调查研究,初探北京市“双培”计划中学生归属感影响因素的普遍规律。

关键词:双培计划;学校归属感;影响因素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学生各种问题行为的出现,学校归属感的重要性越来越为许多研究者所关注。近年来,学校归属感也逐渐进入了国内研究者的视野,有学者认为,学校归属感的缺乏也是网络成瘾、厌学等问题行为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双培计划”是贯彻落实北京市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招收一批京籍优秀学生到985、211及部属高校的访学活动。“双培计划”按照“3+1”培养机制进行培养,前三年在985、211及部属高校培养,第四年在市属高校学习。

二、研究意义

学校是大学生生活的基本空间。根据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生活在学校中的学生同時处于两种世界之中,即学校教育世界和学校日常生活世界,而教育世界和生活世界都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并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考察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并构建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个体—家庭—学校生态系统模型,对个体、家庭和学校的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校归属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对高校管理者进行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同时,双培计划是北京市进行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的有效探索,本研究对于解决培养模式中的具体问题具有实际的意义。

三、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归属感

归属感是指个体将自己归属于某一团体,并对其产生亲切、自豪的情绪体验。如果一个人感觉自己属于某一团体,那么他就会按照这个团体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

(二)学校归属感

在教育领域中研究归属感问题,古德诺算是比较早的研究者,他认为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在学校环境中感觉在一定程度上被他人接受、尊重和支持。我国包克冰和徐琴美认为,学校归属感是指学生对自己所就读的学校在思想上、情感上、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并愿意承担作为学校一员的各项义务和责任,以及乐于参与学校活动。

(三)“双培”学生学校归属感

本研究所针对的“双培”学生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对“双培生”身份的整体认同,以及对市属和央属两所高校的思想、情感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

四、研究方法、过程和研究问题

本研究的目的是希望能全面地、深入地了解“双培”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形成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哪些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选择质的研究方法为主,量的研究为辅。

笔者选择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双培”学生作为个案进行研究,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按照专业、性别、年级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同学,共确定15名同学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

五、“双培”生学校归属感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访谈对象所讲述内容的分析,笔者归纳出影响双培生归属感水平的若干因素:学术因素、生活因素、社交因素、学校知名度等。

(一)学术因素

所有接受访谈的学生一致认为,自己是学生,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如果能在这个学校不断成长发展,通过努力达到自己的目标,那么就会感谢学校。由此看出,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如果学生和学校的学术因素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学生就会对学校产生很高的归属感。这其中的学术因素又包括教师水平、课程设置和学习资源。

(二)生活因素

学校周边交通便利、生活设施俱全,住宿和饮食条件较好,有助于提升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而对于“双培生”这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市属高校和央属高校之间距离较近,学生方便回校,两所高校之间联系密切,都是影响归属感的重要因素。

(三)社交因素

当学生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需要通过与他人交往融入集体而获得归属感,这其中又包括师生交往和同学交往。对于双培生而言,如果所在班级双培生较多,大家容易很快融入集体,不论是和央属高校的同学还是和双培生本班同学,都能较快融合。而在双培生分散不单独成班的情况下,学生的归属感和适应性则较弱。

(四)学校知名度和专业就业前景

学生非常在意双培合作院校的知名度,以及所学专业在央属高校中排名。这对于他们入校的适应、心理预期都有很大的影响,并直接影响学生的身份认同。

六、讨论和建议

根据前面的分析,笔者认为,加强“双培”学生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可以从学生、教师和学校三方面入手。学生方面,提高自身人际交往能力;教师方面,加强双方教师的对接和信息共享,尤其在大一年级,积极与学生沟通,开展丰富的班级活动;学校方面,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在分班过程中考虑双培生的人数比例,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等。

(一)学生方面

进入新的学校,尤其是同时进入两所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有了很大转变,对人际交往能力提出更好地要求。首先,要克服人际交往中的性格障碍,有些学生比较内向、自卑,这就影响到正常的人际交往。其次,积极参加两所高校的各项活动,融入到集体中。最后,努力提升自己、完善自己,从知识、品德、能力等方面完善自己,努力增强自己的个人魅力。

(二)教师方面

一方面,加强对双培学生的深度辅导,关心学生个体的成长;另一方面,两校之间的教师多交流,互相学习和交流信息。同时,加强和开展思想辅导工作,辅导员同新生班导师一起多组织交流会,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组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两个专业之间的联系,发现自己的优势,树立清晰的目标。

(三)学校方面

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方面来建设校园文化。物质文化上,在学校设施等方面保障“双培生”的学习生活,帮助他们回校后能很好地解决食宿问题。精神文化上,向“双培生”更好地介绍校情校史和校园文化,通过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载体,树立其精神归属。制度文化上,通过制度化的两校交流模式及双培生学分管理、出国交流机制等制度,保障项目正常运行,解决学生实际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从而提升他们的身份认同和学校归属感,培育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

[1]潘发达,王琴,宋丽丽,等.中文版学校归属感量表的信息度校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3).

[2]俞大森.大学生归属感初探[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6(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