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文式”党报新闻写作分析

2017-11-20王欢

青年时代 2017年28期

王欢

摘 要:在如今网络媒体的冲击下,各路传统媒体露出颓势。如何在网络媒体异军突起,传统媒体力不从心的态势中,突破自我、砥砺前行、另辟蹊径,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大方面,在媒体转型中做好文章,细处,在新闻报道上下足功夫,用散文的语言为党报的新闻注入文学的元素,无疑是让党报新闻改换面目、凝聚人心的一剂良药。本文从文学元素注入新闻的开端及其合理性出发到分析散文式新闻的引人之处,最终得出散文式新闻的可行是在把握新闻的真实性这个界限。

关键词:散文式手法:新闻真实性;党报新闻

一、引言

党报一直一来都因突发新闻刊发滞后、会议新闻多、有些语言晦涩难懂而饱受诟病。如今,网络媒体异军突起,其他各路传统媒体均受影响,在网络媒体新闻发展迅猛、网络语言利用噱头吸引年轻读者、抓人眼球的大背景之下,“党报”无疑成为年青读者心中陈旧、古板的代名词。如何突破重重迷雾,在众多媒体的夹击之下,充分利用党报优势“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呢?“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走转改”活动为新闻界带来了一股风潮。其中的“改文风”不仅是“改文字”,它提倡从冗长空洞、言之无物、刻板生硬的风格中走出来,学会使用人民群众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具有生活气息的语言,用群众话说群众事。

如何让原本硬邦邦的语言生动鲜活?在走出办公室,“沉下去”深入基层,转变高高在上的作风之余,运用文学的技巧,朴实的“接地气”的语言来写新闻,硬新闻写“软”,文学的元素必不可少,避免枯燥无味的呆板模式,让优美的、鲜活的语言为新闻带来长久的生命力,让文学给新闻插上翅膀,展翅高飞。

二、文学与新闻结合的开创

(一)党报新闻的“短板”

老舍先生曾经这样解释过什么是“文学修养”,他说,文学修养是全面的、复杂的,除了要拥有一定的文学知识,还要有生活经验、社会主义思想和道德品质、写作技巧。

提升党报的舆论引导力,就意味着要在报道的权威性、公信力、亲和力上下功夫。然而,党报的一些报道往往是:内容上,会议、官方活动充斥版面,文字语言上,形式上的套话连篇。这样的报道无法引起读者的兴趣,更谈不上打动读者、感染读者,党报引导舆论、凝聚人心的作用当然也就无从谈起。

首先少一些呆板的会议、官方活动等内容,多一些老百姓关心的或者是趣味性的内容,在新闻的写作中尽量运用一些文学的手法,即散文的手法,在读者了解新闻事件的过程中,能够有美的感受。

(二)“散文式”新闻提法的开端

20世纪60年代,穆青就对“散文式”新闻有了自己的见解。1963年1月,穆青在《新闻业务》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尝试用散文笔法写新闻》的文章。他说:“现在,有的同志在尝试着用散文笔法来写新闻,我个人是赞成这种尝试的。”之所以赞同,是因为“从广义上说,新闻即是散文的一种。因为新闻无非是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这件事有什么意义,散文中的叙事文不也如此吗?既然叙事文可以这样写,也可以那样写,为什么新闻就非受一定的格式束缚不可呢?我看只要事实能够交代得清楚明白,在写作上可以突破老一套的公式,不一定非得第一段写导语、第二段写背景、第三段写……可以百花齐放,大胆创造”。

由此可见,“散文式新闻”提法由来已久,在中国报纸新闻的文体嬗变中也出现了许多新闻文体创新人物,比如郭玲春,并有“张建伟模式”的开创。

三、“散文式新闻”的魅力感召

(一)穆青重提“散文式”加快突破

穆青创作的新闻作品不仅符合特定的时代精神,从延安时期的工业战线的第一个典型“工人的旗帜”赵占魁到“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铁人王进喜,其重要的新闻作品《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脍炙人口,在中国人心目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同时,他对中国新闻文体的发展也起到了示范作用。1982年1月17日,时任新华社总编辑的穆青重提“在新闻中增加散文形式”。这一提法,加速了中国记者新闻文体取得突破。

(二)郭玲春的“另类”会议报道

在当更多的新闻记者以惯常的“某某部门、于某某日、在某某地方、举行某某大会,某某领导人参加、某某领导主持、某某领导人讲话”等这类僵化的“新华体”写会议类新闻时,名为郭玲春的记者却以这样的笔触写了一篇与众不同的会议新闻《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开幕》,并因此文摘取了第六届“全国好新闻评选”的一等奖桂冠。

她是这样写的:

“以新闻报道为己任的350余名记者、编辑、播音员,今天成为被报道的新闻人物。这些常年活跃于社会各阶层,反映人民群众成就、愿望和呼声的新闻群英荟萃北京,参加建国35年来首次举行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

出席大会的代表被誉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新闻战线上有卓越成就得优秀分子。当同行向他们投以敬羡的目光时……”

这样的会议新闻在当时无疑是巨大的突破和创新。首先记者选取了自我的个性化的独特视角,以细致入微的观察,没有就事论事,而是跳出会议化繁为简、突出重点。這篇会议报道中的个人特色表述令人耳目一新,具有了散文特质文学手法,极具魅力和感召力。

四、“散文式新闻”重在把握“度”

(一)散文与新闻的本质区别

散文与新闻有相同之处,却也有着本质性的区别,不能恣意混淆。

尝试用散文式笔法写新闻要注意文学与新闻之间的界限。真实是新闻的特质,文学可以想象,为了特定的主题可以捏造故事,新闻不能,跨越这个界限,新闻就会成为假话,就会背离人心,遭人唾弃。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如果失去了新闻的“真实性”,新闻也就不能被称为新闻了。借鉴散文的手法写新闻应该把握这一最基本的原则。新闻和散文相同的地方是记叙一个事情,然而,新闻也有属于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时效性是灵魂,不能恣意妄想、任意编纂,完全散文化,把握好这个度至关重要。否则,模糊新闻与散文的界限,就失去了新闻的本质特征。

(二)新闻中的“散文手法”忌拖沓

在当前快节奏的生活中,新闻借鉴散文手法,把握一个度的同时,不能失去简洁明快的风格,切忌拖沓冗长、无病呻吟,陷入“纯自我化”的泥沼。新闻是服务大众的,而散文则是个人化的借题发挥、感悟世事,代表个人,突出个性,可以在真人真事上艺术加工、恣意纂写。这与新闻原则是相互违背的,新闻是要面向大众传播的,说的是真实事件,是以事实为基准,以事实为依据。

五、小结

新闻可以用散文手法,但不能脱离真实事件。同时,新闻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细心观察、用心领悟,下笔时才能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加入文学性的散文的手法进行书写、渲染,给新闻插上文学的翅膀,新闻才能在传播的天空中自由翱翔,越飞越高。

参考文献:

[1]刘勇中国报纸新闻文体嬗变: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2]杨秀国.新闻报道亲和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