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腧穴谱及刺激参数研究

2017-11-17钟根平焦琳赖斌贺新兰毛强健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7年10期
关键词:风池穴夹脊腧穴

钟根平 焦琳 赖斌 贺新兰 毛强健

(1江西中医药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 南昌330004;2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昌330006;3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医院 南昌330008)

●论著●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腧穴谱及刺激参数研究

钟根平1焦琳2#赖斌3贺新兰1毛强健1

(1江西中医药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 南昌330004;2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昌330006;3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医院 南昌330008)

目的: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总结现有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腧穴谱及相关刺激参数。方法:计算机检索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1979年至今有关于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献。用Note Express 3.2管理相关文献,并设计《临床研究文献信息表》采集相关要素,重点归纳分析文献的电针波形、刺激时间、疗程、腧穴运用等信息。结果:共纳入文献79篇,使用频次最高的腧穴为颈夹脊穴64篇(81.01%),试验组治疗措施为单纯电针38篇(48.10%),波形为颈夹脊穴配合连续波电针26篇(32.91%),治疗时间为20~30 min的69篇(87.34%),治疗10~30 d的65篇(82.28%)。结论: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高频次运用的穴位主要是颈夹脊、风池、百会、天柱、大椎、后溪,治疗方式采用单纯电针,波形选用连续波或疏密波,治疗时间为20~30 min,疗程大多为 10~30 d。

椎动脉型颈椎病;电针;文献计量学;刺激参数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CS)是颈椎间盘、椎小关节、椎间韧带等组织退行性改变引起脊柱内、外平衡失调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椎动脉型颈椎病(CSA)发病率达颈椎病的五分之一[1]。目前,手术治疗和非手术疗法是CSA的两大主要处理方式,大多数患者还是可以通过传统治疗而有效控制或临床治愈的,故非手术疗法是多数患者能接受的较为理想处理方式。现代医学常规治疗是建立在改善椎-基底动脉为主的大脑血液循环的机理上来缓解患者症状,包括脑血管扩张剂和抗血小板聚集剂等药物,但此类药物有使用时间长、疗效不确切和毒副作用等弊端[2]。中医治疗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牵引等,最近一项系统评价显示:颈椎病可优先考虑电针或电针为主配合其它治疗方式[3]。目前国内外有不少关于运用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献,选取的腧穴、使用波形都不尽相同,文献质量各异,临床医生很难快速从中找到真实有效的参考依据。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筛选出的国内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中提取电针取穴规律、使用波形、作用时间、疗程等刺激参数,进一步分析研究,为今后规范、高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重庆维普网数据库1979年~2017年4月关于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献为样本来源。

1.2 文献检索和处理方法 由笔者采用计算机为检索工具,检索的主题词或关键词包括颈椎病、椎动脉、电针,将文献题录导入Note Express 3.2,排除重复文献后,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遴选出可能合格的文献,阅读全文进一步剔除误入文献。将文献中的发表刊物、随机原则、诊断标准、实验措施、疗程、对照措施、结局指标、腧穴运用等信息录入表《临床研究文献信息表》中,并将信息进行归纳总结。

1.3 文献纳入标准 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文献;试验组采用单纯电针、电针联合牵引、电针联合艾灸或电针联合穴位注射等方法治疗。

1.4 文献排除标准 试验组干预措施包括:针刀、中药、推拿等其它非电针治疗措施;文献类型为:个例个案、综述、动物实验研究、名家经验总结、理论机制研究;其它非临床疗效观察类文献。

2 文献检索结果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重庆维普网各索出文献6 173篇、284篇、153篇。将检索的所有文献题录导入NoteExpress 3.2软件中,排除重复文献802篇;阅读文献标题和摘要后排除不合格文献5 703篇,其中包括非椎动脉型颈椎病625篇,动物实验研究78篇,个例个案43篇,综述362篇,机制研究52篇,理论探讨20篇,名家经验32篇,实验组采用非电针干预措施4491篇(颈椎病的护理119篇,针刀191篇,中药623篇,推拿571篇,穴位注射79篇,牵引148篇,中西结合治疗88篇,其它非电针干预措施2672篇);纳入可能合格文献105篇,下载并阅读全文后剔除26篇,最后纳入文献79篇。

3 文献分析结果

3.1 纳入79篇文献年度分布情况 纳入文献中最早发表的为1996年,最近发表的为2017年,数量最多的为2012年14篇(17.72%)和2014年11篇(13.92%)。见图1。

图1 纳入文献年份分布图

3.2 试验组干预措施使用频次 从高到低依次为:单纯电针治疗38篇(48.10%),电针联合牵引10篇(12.66%),电针联合艾灸8篇(10.13%),电针联合穴位注射7篇(8.86%),电针联合刺络放血6篇(7.59%),电针联合TDP 2篇(2.53%),电针联合TDP、拔罐2篇(2.53%),电针联合拔罐1篇(1.27%),电针联合耳针1篇(1.27%),电针联合火针 1篇(1.27%),电针联合腹针 1篇(1.27%),电针联合牵引、耳针1篇(1.27%),电针联合浮针1篇(1.27%)。

3.3 对照组干预措施使用频次 从高到低依次为:单纯电针 26篇(32.91%)、单纯西药 14篇(17.72%)、无对照措施13篇(16.46%)、常规针刺8篇(10.13%)、单纯牵引6篇(7.59%)、牵引联合理疗2篇(2.53%)、单纯中药1篇(1.27%)、电针联合艾灸1篇(1.27%)、电针联合理疗1篇(1.27%)、电针联合牵引 1篇(1.27%)、电针联合推拿 1篇(1.27%)、单纯理疗1篇(1.27%)、牵引联合推拿1篇(1.27%)、牵引联合西药 1篇(1.27%)、穴位注射1篇(1.27%)、针刺联合牵引1篇(1.27%)。

3.4 腧穴的使用频次 在纳入的79篇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中,有71个穴位用于治疗本病,根据《经络腧穴学》[4]所记载的407个腧穴,本研究中经穴有56个(78.87%),经外奇穴9个(12.68%),经验要穴3个(4.23%),其它针法指定区域3个(4.23%),包括耳穴、头针平衡区、颈椎病变节段及上下两个颈椎节段两侧椎动脉投影处。出现频率最高的为颈夹脊和风池穴,使用9次及以上的穴位仅有10个,超过一半的穴位使用次数只有1~2次。使用频次最高的腧穴为颈夹脊穴64篇(81.01%)。见表1。

表1 71个腧穴的使用频次

3.5 电针波形使用频次 对纳入文献中试验组腧穴和电针波形的选用进行分析,多数研究者倾向于以颈夹脊穴、风池穴为主穴结合电针连续波或疏密波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分别是颈夹脊穴配合连续波电针26篇(32.91%),风池穴配合连续波电针24篇(30.38%),颈夹脊穴配合疏密波电针18篇(22.78%),风池穴配合疏密波电针11篇(13.92%)。使用频次为3次以上的具体分布见图2。

图2 不同腧穴选用的电针波形分布图

3.6 电针刺激时间使用频次 本次纳入79篇文献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的文献中,试验组电针刺激时间最短15 min,最长60 min,多数研究表明单次电针刺激20~30 min[69篇(87.34%)]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其中使用频次从高至低依次为:30 min 47篇(59.49%),20 min 18篇(22.78%),20~30 min 4篇(5.06%),45~60 min 4篇(5.06%),未明确说明刺激时间 3篇(3.80%),30~40 min 2篇(2.53%),15 min 1篇(1.27%)。

3.7 电针疗程使用频次 纳入文献中有关疗程的表述方式较多,有以1周为1个疗程;10 d为1个疗程;2周为1个疗程,疗程内治疗次数不同,各组疗程数量也不尽相同,为了便于进一步分析比较,按实际治疗天数来计算疗程。绝大部分研究在治疗10~30 d[65篇(82.28%)]后进行疗效评估有明显好转,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是:10~18 d 33篇(41.77%)、20~28 d 25 篇 (31.65%)、30 d 7 篇(8.86%)。见图3。

图3 电针疗程分布图

4 讨论

中医学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于眩晕病范畴,病因病机主要表现为机体在气血亏虚、肝肾不足的基础上受风、火、痰、瘀等邪气的影响,导致气血输布障碍,阳气不能上达清窍、布散四肢[5]。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从现代医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1)颈椎退变失稳及周围软组织变化:颈椎小关节增生,颈椎失稳,关节松动移位,软组织肥厚造成横突孔变窄,从而使椎动脉扭曲或刺激交感神经引起椎-基底动脉挛缩,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6~7];(2)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生理性双侧椎动脉血流速度不一、动脉粥样硬化、老年性血管退变、血管炎、外伤等因素引起的血管弹性下降、管腔狭窄、血流速度低于正常水平而导致眩晕;(3)体液因子的影响:多种神经递质、炎性介质及生长因子参与的血管内皮功能失调,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组织缺血缺氧,神经元破坏,激活机体保护机制[8]。因此,以上几点可作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切入点。

通过对所纳入文献中的腧穴使用频次进行统计可以发现: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最常用的腧穴是颈夹脊、风池、百会、天柱、大椎等穴。被称为“督脉之别”的颈夹脊穴位于督脉与膀胱经之间,与督脉、膀胱经相互联络,督脉总督全身阳气,足太阳经循行上达颠顶下到足部,并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故针刺夹脊穴可协调一身上下之阴阳,阴阳和而气血调。风池穴为治疗眩晕的要穴,足少阳经与阳维脉在风池交会。足少阳经循行于头部两侧,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针刺风池穴可有效缓解眩晕、头痛症状。百会为督脉上腧穴,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交会,为全身位置最高的腧穴,有补气升阳、安神止痛的功效。大椎为督脉穴,手三阳经皆交会于此,大椎处于颈项之门户,针刺大椎穴可调动督脉及手三阳经之阳气。临床中可以发现,多数颈椎病患者都有局部畏寒,遇寒加剧,得温痛缓的特点。阳维脉维系一身之阳气,督脉总督全身阳气,阳气为气血运行的动力,阳气上达清窍以养神,布达四肢以养筋。通过针灸风池、百会、大椎可以有效激发机体的阳气以温养颈部经络气血,气血随阳气上升以滋养脑髓,髓海充则眩晕止[2]。

现代医学发现颈夹脊穴位于斜方肌的内侧缘,其深部有头夹肌、竖脊肌,对颈夹脊穴进行刺激可以有效缓解相应肌肉的痉挛,减轻对关节韧带的牵拉作用,改善椎动脉供血,减轻组织缺氧及有利于局部代谢产物的排泄。针刺颈夹脊穴还可刺激脊神经和交感神经,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抑制交感神经功能,促进5-羟色胺、乙酰胆碱、缓激肽、正肾上腺素的释放,来调整椎动脉血流速度和血流量,改善眩晕等症状[9]。风池穴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附着点上,风池穴、天柱穴深部有头夹肌、头半棘肌、头后大直肌、枕动静脉分支或属枝及枕大神经分布[4],针刺风池、天柱穴可缓解椎动脉和局部肌肉痉挛,改善本病的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电针治疗颈椎病Meta分析表明电针治疗颈椎病可根据患者病情用病变椎体相关的颈夹脊穴或风池穴[3]。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其内有棘上韧带、棘间韧带、第8颈神经后支的分支[4]。大椎位于颈椎的最后一节,衔接颈椎与胸椎的两个生理性弯曲,承接头部、颈椎的负重和压力并向胸椎传导,是承上启下的枢纽,对于维持颈椎各方向的受力平衡十分重要。

电针可持续维持针感且能客观控制刺激量,被广大针灸医生所接受。本研究纳入的文献中试验组所选取的电针波形使用频次最高的是连续波电针和疏密波电针。电针连续波不仅能兴奋痛觉传导神经粗纤维,有效缓解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眩晕、疼痛,又可阻滞痛信号的传导,抑制脊髓背角细胞的伤害刺激反应,而产生止痛、镇静、缓解肌肉、血管痉挛的作用。机体不易对疏波和密波交替形成的疏密波产生适应性,因而可以达到持续刺激的作用。有研究表明:不断变换频率的电针脉冲可使机体周围组织中的离子定向运动,促进淋巴、血液循环和离子转运,消除细胞膜的极化状态和炎性水肿,减轻神经根压迫,从而起到止痛、镇静和恢复颈椎生物力学平衡的作用[10]。

关于连续波与疏密波,进一步研究发现:(1)2 Hz的低频电刺激起效较慢但远期镇痛效果好,可促进脑啡肽、内啡肽释放;100 Hz的高频电针刺激通过大量释放强啡肽立刻缓解疼痛;2/100 Hz交替出现的疏密波促使局部肌肉组织表达多种阿片肽受体,远期和即时镇痛作用都较好[11~12],在治疗疼痛性疾病方面优于连续波。(2)在治疗过程中连续波电针与疏密波电针在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颈肩部症状、提高生命质量上差异不显著,在改善眩晕、头痛,提高生活质量、社会适应能力,提高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方面,疏密波优于连续波,有统计学差异。出院后随访患者眩晕、头痛、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连续波与疏密波无统计学差异,但在改善颈肩痛和日常生活上,疏密波优于连续波[13]。总之,连续波和疏密波电针治疗均能有效缓解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特别是缓解疼痛方面疗效较好。

纳入文献中试验组干预措施除采用单纯电针治疗(48.10%)外,电针联合牵引治疗(12.66%)及电针联合灸法治疗(10.13%)的最多。牵引可以使头颈部处于相对固定的生理性曲线上,使颈部肌肉得到休息,嵌顿的椎小关节被拉开,有利于缓解肌肉痉挛、松解粘连,恢复颈椎生理解剖关系,促进椎间盘凸出物回纳,减轻对交感神经的压迫和刺激,及减轻局部水肿、充血、渗出等创伤性反应,以恢复颈部供血、改善临床症状[14]。艾灸的温热刺激作用可消瘀散结,补充脉络空虚,并调动机体阳气上达清窍布散四肢,从而缓解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艾灸颈项部可缓解颈项部肌肉紧张对局部神经血管的压迫,改善椎动脉供血,另外艾灸还可通过降低异常升高的的血黏度,改善红细胞聚集性和变形性来降低血流阻力,加速脑灌注,最终减轻椎动脉型颈椎病脑部缺氧带来的眩晕等症状[15~16]。

通过对本研究纳入文献中的数据分析发现: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时试验组使用频次最高的治疗方式为单纯电针,波形为连续波或疏密波,治疗时间为20~30 min,疗程大多为10~30 d。其它联合治疗方式如电针配合牵引或电针配合艾灸也有一定的运用。因此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单用电针就能获得较好疗效的优势病种。但本研究纳入的文献数量有限,年限跨度大,部分文献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未采用随机对照和盲法,样本含量小,对干预措施表述不够明确,使用的诊断标准、结局指标不尽相同等方面,加大了数据采集难度,也一定程度影响了本次研究结果。

[1]娄思权,王楚怀.更深入地进行颈椎病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18(7):398

[2]黄国令.火针配合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5-6

[3]王一先.电针为主治疗颈椎病Meta分析[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29

[4]郑美凤,吴强.经络输穴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42-43

[5]李亚军,何霞,师振江,等.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9):194-195

[6]范大鹏,孙波,金哲峰.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2,20(10):76-78

[7]李翔.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近况 [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463-465

[8]孙定平,宋敏,董万涛,等.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中体液因子的影响探讨[J].颈腰痛杂志,2016,37(3):244-247

[9]李小冬.电针夹脊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20-21

[10]胡幼平,刘颖,张镭潇,等.电针不同波形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11):4192-4194

[11]穆善升,于洋.风池穴加夹脊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11)36-37

[12]戢炳金,周佐强,黄明君.不同波形电针对颈椎病颈痛的疗效观察[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5,12(2):39-43

[13]刘颖.不同波形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32

[14]赵明霞.电针配合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8(14):92

[15]王希琳,卫义兰,黄海燕,等.温灸联合电针治疗气血不足型椎动脉型颈椎病30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3,45(6):49-50

[16]宋少军,李学玉,韩秀华,等.灸关元、大椎改善阳虚证血液流变指标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8):1641-1642

Study on Acupoints Spectrum and Stimulation Parameters of Electroacupuncture Therapy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 Based on Bibliometrics

ZHONG Gen-ping1,JIAO Lin2#,LAI Bin3,HE Xin-lan1,MAO Qiang-jian1
(1 2016 Master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TCM,Nanchang330004;2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TCM,Nanchang330006;3 Nanchang Hongdu Hospital of TCM,Nanchang330008)

Objective:To summarize the point spectrum and stimulation parameters of electric acupuncture therapy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 by bibliometrics.Methods:Used computer to search the database CNKI and VIP and WF database since 1979 had clinical research literature on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Note Express 3.2 management related literature,and design"clinical research literature information table"collection of related factors,focused on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of the electric pulse waveform,stimulation time,course of treatment,acupoints use information.Results:A total of 79 literatratures,the highest frequency of use of the acupoints for Jingjiaji points(81.01%,64),treatment trial group was simple electric acupuncture(48.1%,38),waveform for continuous wave(46.84%,37),the treatment time was 20 to 30 minutes(87.34%,69)10~30 days of treatment(82.28%,65).Conclusion:Electric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 with high frequency points is mainly the Jingjiaji,Fengchi,Baihui,Dazhui,Tianzhu,Houxi,treatment with simple electric acupuncture,continuous wave or dilatational wave,treatment time is 20~30 minutes,mostly 10 to 30 days of treatment.

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Electric acupuncture;Bibliometrics;Stimulus parameter

R274.9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7.10.001

# 通讯作者:焦琳,E-mail:jl0809@126.com

2017-08-12)

猜你喜欢

风池穴夹脊腧穴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针刀松解颈周腧穴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颈夹脊穴为主治疗突发性耳聋验案1则
受风寒风池穴上贴蒜片
“夹脊”与“夹脊穴”探析
按风池穴缓解颈椎不适
《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月经病的“同功穴”分析
风池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