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肾着”病名考辨❋

2017-11-17林连美李云海刘建忠田玉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10期
关键词:肾阳张仲景小便

林连美, 李云海△, 刘建忠, 田玉美

(1.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金匮教研室,武汉 430061;2.湖北省中医院,武汉 430061)

【理论探讨】

“肾着”病名考辨❋

林连美1, 李云海1△, 刘建忠2, 田玉美1

(1.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金匮教研室,武汉 430061;2.湖北省中医院,武汉 430061)

通过对甘姜苓术汤理法方药分析得出肾着病的发病与五脏相关,其根本在肾;其临床表现虽多,但均为肾阳不足、寒湿之邪侵犯肾之外府所致,用药体现“见肾之病,知脾所传,当先实脾”“下病上取”“先后天资生”等思想,这些思想无不与肾有关,故张仲景将该病命名为肾着病,是杂病脏腑辨证重要性的具体体现。

《金匮要略》;肾着病;理法方药

肾着病首见于《金匮要略·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其原文为:“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湿冷,久而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现学术界一致认为,张仲景用“下焦”借喻该病病位在躯体下部,即肾之外府腰部肌肉经脉,与肾之本脏无关;正由于与肾无关,故其治疗不必温肾,但去其在经之寒湿即可[1-2]。甚有者提出,“肾着”实为“腰着”之论断[3]。对此,笔者持不同意见,现就笔者对肾着病的理解和看法叙述如下。

1 发病根于肾

关于肾着病的发病,张仲景概括为“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短短12个字,内涵丰富。

1.1 过劳伤肾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有云:“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也就是说,只要人体五脏元真通畅,抗病能力就强,人就不会生病;如果正气亏虚,在感邪的情况下就很容易发病,既强调了正气在疾病发病中起主导地位,又强调了邪气在疾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身劳汗出,衣里冷湿”很好地诠释了这一思想。“身劳汗出”,长期劳累损伤肾阳,出汗过多耗伤阴液是为正气不足;“衣里冷湿”,寒湿之邪乘虚内侵,伤及血脉,浸淫筋骨,滞留肌肉,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是为邪气内侵。由于寒主收引,与湿皆为阴邪,很容易损伤阳气;此外湿又为有形之邪,很容易痹阻阳气,从而导致全身阳气不足。阳虚生内寒,进而演变成虚实夹杂证。与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所描述历节病的形成相类似。

1.2 久病及肾

“久久”二字说明肾着病的形成非一日之功,由于久病不愈、失于调养、损耗精气,可导致肾虚,即“久病及肾”“穷必及肾”。人是一个整体,一脏有病很容易影响他脏,故可由肾阳不足慢慢演变成全身阳气不足。即 《素问·经脉别论》所云“生病起于过用”。由此可见,肾着病的发病关乎五脏,但以肾为根本,故命名为肾着病,体现了脏腑辨证的重要性,与《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所体现出来的思想相吻合。其病机为虚实夹杂,但以虚为主;其病理为阴阳两虚,但以阳虚为主。其病变过程非常复杂,非单纯外感或内伤。

2 症状关乎肾

图1 肾着病病变过程

“肾着之病”的临床表现为“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腰以下冷痛,腹重(《脉经》,《备急千金要方》为“腰重”)如带五千钱”。“腰中冷”“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等,初看均是腰部的症状,与肾之本脏无关,实则不然。因“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有诸内必形于外”。由于肾阳不足,不能温煦、卫外导致寒湿内侵其外府之筋脉肌肉,故见“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腰以下冷痛”等肾之外府腰部的症状。其本依然为肾,而腰仅为其标。针对文中所描述的“反不渴,小便自利”,王雪华等[4]均认为是张仲景借以鉴别肾着病与水气病,其理由是两者虽均见形如水状,然水气病是由肺、脾、肾三脏阳气不足、气化不利、水湿停聚体内所致,必有水肿症兼口渴、小便不利;而本病在腰,未影响到脏腑的气化功能,津液能上承下达,故口“反不渴”“小便自利”,实则不然。“形如水状”,一个“如”字说明这并非水饮内停之病,结合《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无水虚胀者为气”,可知此应为阳虚寒凝气滞所致。《医宗金鉴·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有云:“凡自利而渴者,里有热,属阳也。若自利不渴者,则为里有寒,属阴也。”也就是说,一个“反”字是虚证和实证的鉴别要点:水饮内停导致津液不能上乘可见口渴,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可见小便不利;肾阳不足、内生寒邪,故口不渴、小便自利。需注意的是,此小便自利指津液漏渗,具体表现为小便频、清长、遗尿等,是肾虚不能约制水液所致,非小便正常之意[5]。与《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条文5中论述虚寒肺痿症见“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不谋而合。由此终可理解张仲景何谓之“病属下焦”。正是由于“病属下焦”,寒湿之邪没有影响中焦脾胃,故“饮食如故”。

3 治法本于肾

肾着病用甘姜苓术汤治疗,该方又名肾着汤,其药物组成包括干姜﹑甘草﹑白术﹑茯苓,有温阳散寒、健脾化湿的作用。如果说六味地黄丸是三补三泻,那甘姜苓术汤就是二补二泻:甘草配干姜辛甘化阳,白术配茯苓淡渗利水,而在补泻当中又以补为主,与前述病机特点一致。除此之外,由于久病不宜大补,故用味甘的甘草缓和诸药;由于阴虚,故不用附子等。通过对其用药分析可知,张仲景用甘姜苓术汤实是在治肾。

3.1 体现“见肾之病,知脾所传,当先实脾”思想

陈国权[6]根据《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条文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及文末“余脏准此”,提出“见肾之病,知脾所传,当先实脾”之论断:“见肾之病”,肾之病为腰冷、重、痛;“知脾所传”,因脾虚不能运化导致寒湿滞留在腰部;“当先实脾”,用甘姜苓术汤来温中散寒,健脾利湿。

3.2 体现“下病上取”的思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脾生肉,肉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又“肾主水,得肺气以行降下之令,通调水道,其气归膀胱也。肺在上,肾在下,脾胃在中,主其升降之柄”,由此可见,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通过治疗肺脾可以达到治疗肾的作用。高国建[7]根据这一理论提出,“肾着”之病虽属下焦,但其论治实在肺脾。方中干姜与甘草相配有甘草干姜汤之意,张仲景用以治疗虚寒肺痿;白术﹑茯苓二者皆为健脾化湿之要药,两者相配甘淡渗水,《本草纲目》认为“淡渗之药,皆俱上行而后下降”。通过治疗上中二焦之肺脾,使肺阳旺盛则三焦通畅,津自能摄;脾阳充足则阴气自消,寒湿自散;阳温寒散湿除,“肾着”之病自解。如《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条文7通过贝母利气解郁治上焦,配合苦参利湿清热治下焦,以治疗妊娠小便难。

3.2 体现“先后天资生”的思想

李中梓认为“脾土主运行,肺金主气血,肾水主五液。凡五液所行之气,悉属于肺,转输二脏,以制水生金者,皆属于脾。”脾胃位居中州,为五脏六腑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运健则气血阴阳俱荣,脾气衰弱则机体各部俱衰。鉴于脾的重要性,张仲景论治杂病非常重视治脾,而治脾法中尤重温阳健脾[8],这在《金匮要略》一书中有大量体现。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虚劳病主方共有8首,其中有5首即是以甘温调补脾气为主等。然《医宗必读·脾为后天之本论》有云:“故善为医者,必责其本,而本有先天后天之辨。先天之本在肾,肾应北方之水,水为天一之源。后天之本维何……胃应中宫之土,土为万物之母。”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基于先后天可以相互资生的思想,补脾实又为补肾,温脾实又为温肾。甘姜苓术汤通过补益脾阳,使肾阳得以恢复、寒湿得以温化,从而诸证得除。

3.4 体现“有是证用是药”的思想

张琦等[9]根据甘姜苓术汤为温中散寒、健脾化湿之剂,提出肾着病是单纯从脾论治,实则非也。方中甘草入足厥阴、太阴、少阴经,《神农本草经》《日华子本草》《名医别录》等认为其有补益五脏、通经脉、坚筋骨之功,对因虚感邪所致经脉不通、筋骨肌肉不利之腰以下冷痛有奇效。干姜入肝、肺、肾经,《药性论》载其能“治腰肾中疼冷”。白术,《医学衷中参西录》言其“性温而燥,气不香窜,味苦微甘微辛,善健脾胃,消痰水,止泄泻,治脾虚作胀,脾湿作渴,脾弱四肢运动无力甚或作疼。与凉润药同用,又善补肺;与升散药同用,又善调肝;与镇安药同用,又善养心;与滋阴药同用,又善补肾。为其具有土德之全,为后天资生之要药,故能于金、木、水、火四脏,皆能有所补益也”。对五脏虚证皆有补益作用,非独脾也,加之病人症见“形如水状”,故非用白术不可。本病由于肾阳不足导致肾的阴寒水气亢盛而为害(又名肾邪),而《汤液本草》言茯苓“伐肾邪,小便多能止之,小便涩能利之,与车前子相似,虽利小便而不走气”,故用茯苓淡渗利水。

综上所述,由于肾着病的发病、临床表现、用药等都与肾相关,故其名为肾着病,名至实归。

[1] 陈明.金匮名医验案精选[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186.

[2] 闫映竹,杜联.《金匮要略》辨证论治肾着病之我见[J].四川中医,2015,33(2):18-20.

[3] 张建梅,武学润,李瓦里.对张仲景论治肾着病之浅识[J].天津中医药,2007,24(3):233-235.

[4] 王雪华.轻轻松松学金匮[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97.

[5] 童养学. 伤寒六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5:64.

[6] 陈国权.精华理论话金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88.

[7] 高国建.甘姜苓术汤治在脾肺[N].中国中医药报,2010-5-004.

[8] 杜建忠,董秋梅.试论张仲景论治杂病法重治脾[J].国医论坛,1996,11(5):2-3.

[9] 张琦.金匮要略讲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28.

R222

A

1006-3250(2017)10-1346-0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2012]149号)-田玉美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湖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7年项目(鄂卫生计生通[2017]20号)-《金匮要略》疑难字词研究

林连美(1985-),女,广东江门人,讲师,医学硕士,从事中医学相关研究。

△通讯作者:李云海(1971-),男,江西南昌人,副教授,医学博士,从事杂病证治规律的基础与临床研究,Tel:027-68889094,E-mail:293309344@qq.com。

2017-03-12

猜你喜欢

肾阳张仲景小便
悬壶济世的张仲景
为什么人紧张的时候就想小便呢?等
大便便和小便便
肾阳不足的药膳疗法
此人是中国古代名医,也是欧洲人最敬仰的中国医生
由“三焦气化”浅议“治下焦如权”之法
OntheapplicationofAntConcinpre—translationofmachine
善良的打劫
找棵树
吃一堑 长一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