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体育游戏小组活动案例十球类练习与注意力分配

2017-11-17陈少青谷长伟

少年体育训练 2017年10期
关键词:球类拍球口令

陈少青,冯 淼,王 琪,谷长伟

(1.首都师范大学体育教研部,北京 100048;2.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幼儿足球培训师,北京 100763;3.皇城根小学,北京 100034;4.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北京 100048)

幼儿体育游戏小组活动案例十球类练习与注意力分配

陈少青1,冯 淼2,王 琪3,谷长伟4

(1.首都师范大学体育教研部,北京 100048;2.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幼儿足球培训师,北京 100763;3.皇城根小学,北京 100034;4.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北京 100048)

一 准备部分(约10 min)

百变机器人

【游戏意义】以“机器人”的肢体变化带领幼儿进行协调性练习,口令与动作相匹配,在有节奏变化的口令中让幼儿体会注意力分配,快速、敏捷反应,起到热身目的。

【游戏准备】根据天气状况决定是否慢跑热身后再做 “百变机器人”。

【游戏组织】(1) 情境导入讲解玩具机器人的多样变化,教师逐一示范、讲解各种动作。(2)教师示范机器人的“臂交叉”,口令“机器人,多变化,首先来做臂交叉”,一边说口号,一边弯腰,手臂左右交叉同时原地踏步(图1),要求注意力集中,手脚协调,逐渐加快节奏。(3) 教师示范机器人“拍膝盖”,口令“机器人,真可爱,左右交替拍膝盖”,动作类似田径高抬腿,增加拍击和口令(图2)。(4)之后分别领做“摸脚跟”和“小矮人”(图3、图4),摸脚跟的口令为“机器人,很灵敏,转过身来拍脚跟”,将幼儿从拍膝盖的方向,运动中后转身,变为拍脚跟。“小矮人”的口令为“机器人,做下蹲,原地打转像矮人”,带领幼儿蹲下,原地跳转。

图1 臂交叉

图2 拍膝盖

【游戏建议】(1) 机器人的热身练习运动量较大,教师应根据幼儿身体和天气状况适当控制时间和难度。(2)教师示范要形象、具体、生动,幼儿跟做的兴趣会大大增加。(3) 这种口令与动作结合的思路符合幼儿学习的特点,相似的创编还可与田径的小步跑、原地纵跳等动作结合起来。

二 基本部分(约40 min)

1 篮球练习系列

【游戏意义】熟悉球性,以篮球为游戏器材发展幼儿的敏捷、速度等素质,初步练习拍球、滚球、抛接等动作,提高注意力分配能力。

【游戏准备】户外或室内平整场地,与幼儿人数相等的篮球、呼啦圈和泡沫垫,起点到拍球距离15m左右。

【游戏组织】(1) 拍球比赛(图5、图6)。从幼儿原地站立开始,听哨声快速跑向呼啦圈,手拍击篮球后返回。2~3轮后改为背向跪姿启动。最后改为坐姿听故事,当听到带有“跑”的字后,启动到呼啦圈处,拿起篮球运回原地。

图3 摸脚跟

图4 小矮人

图6 拍球返回

图7 滚球入圈

图8 协作运球

图9 花样造型1

图10 花样造型2

(2)滚球入圈(图7)。家长与幼儿间隔6m左右,手执呼啦圈,两腿分开。 幼儿双手滚球,使球穿过呼啦圈和家长的腿,之后快速跑到家长身后,捡起球拍球回原地。

(3) 协作运球(图 8)。幼儿面对面两人一组,把球置于胸前,相互协作绕过障碍,将球运回原地。

(4) 花样造型(图 9、图10)。将幼儿的拍球、滚球与体能练习结合起来,家长引导幼儿身体成各种造型,如俯卧(四肢支撑成门字框)、仰撑、侧桥支撑等,另一方拍球几次后,滚球穿过造型。

(5) 剪式拍球(图 11、图12)。在幼儿熟练拍球后,每人一球分腿坐在地板上,左右手交替拍球,两腿有节奏地像剪刀一样开合,努力控制球不碰到腿上。

【游戏建议】(1) 幼儿阶段篮球的练习,不应局限于运球、传接球、投篮等技术性动作,以篮球为教学工具,开展趣味性、综合性的练习,可全面提高幼儿的体能。(2)传接球的教学,提前安排手指手腕的准备活动,以免戳伤手指,传球以地滚、抛接、击地为宜,在熟悉球性的基础上逐渐提高难度。(3) 幼儿篮球用4号球或5号球,便于控制,若有投篮的教学,篮筐高度1.5m左右,篮板以弹性较小的材质为宜,使幼儿能够投进球,体验成功。

综上所述,本研究进一步验证CD4+CD25+Foxp3+Treg参与哮喘的发病过程,益气固本胶囊在减轻气道炎症、发挥免疫调节功能上发挥作用,通过上调CD4+CD25+Foxp3+Treg 细胞数量及降低TNF-α水平、升高IL-33水平,以调节免疫失衡,减轻哮喘气道炎症,为其治疗哮喘提供实验依据。

图11 剪式拍球1

图12 剪式拍球2

图13 蜗牛回家

2 足球练习系列

【游戏意义】培养幼儿的观察模仿能力,以生动形象、活泼有趣的仿生练习引导幼儿进行动作学习,充分发展幼儿的肢体协调性、平衡能力与上下肢力量。运动中附加多样任务,提高幼儿注意力分配能力。

【游戏准备】平整的场地,幼儿每人一个足球。

【游戏组织】(1) 蜗牛回家(图13)。熟悉球性的练习,幼儿双手拿球放于颈部,走到“蜗牛家”的标志点。首轮双手,次轮尝试单手扶球,熟练后不再用手辅助。也可让熟悉的幼儿以头顶球,不断调整平衡前行。

(2)转圈抢球(图14)。如上游戏,幼儿备球绕教师慢跑,教师身旁放一足球,同时手拍足球,在拍球停止时,幼儿快速跑到教师身边以脚抢球,运球到圆周,运球的过程中其他幼儿也可抢球,最先将球运到圆周上的幼儿获胜。

图14 转圈抢球

图15 小羊顶角

图16 摘苹果

图17 击门柱

(3) 小羊顶角(图 15)。两人一组,以头触球,协作前进。刚开始时可辅助用手,配合默契后只用头运球,形似小羊顶角。

(4) 摘苹果(图 16)。运球练习,以幼儿滑板车作为一颗苹果树,幼儿运球到树前,手扶车把模仿摘苹果,之后运球回原地。

(5) 击门柱(图 17)。滑板车放于幼儿前方3m左右位置充当门柱,幼儿轮流踢球击打门柱,可分轮次比赛,每轮击中得1分,5轮过后积分多的幼儿给予语言奖励。

(6) 猫捉老鼠(图 18)。每两名幼儿一组蹲在教师两侧,教师每只手拿1个足球,情境导入时幼儿扮演猫咪,足球当老鼠,教师在谈笑中突然把球滚向前,幼儿快速启动追球,之后运球回原地交给教师,另两名幼儿开始。

(7) 抛球击掌(图 19)。幼儿先练习抛接球,熟练后将球抛向空中,快速击掌,接住落下的球,看谁击掌次数多并能够接住球。也可衍生为抛球后,原地转一圈接住球。

(8) 母鸡下蛋。幼儿用腿夹住球向前走,在球不落地的情况下走到呼啦圈面前,把球放进呼啦圈,如同母鸡把鸡蛋下在了窝里,之后跑回另两名幼儿开始,以此接力。

【游戏建议】(1) 最初接触足球的男孩,喜欢用力踢球,自己和同伴可能造成受伤,教师应注意安全,以游戏目标和规则适当控制他们的发力。(2)幼儿足球的教学,应以趣味性为主,降低规范技能的要求,将运球、踢球、顶球等融入游戏,以不断变换的方法、手段吸引幼儿活动起来,对足球产生兴趣。

图18 猫捉老鼠

图19 抛球击掌

图20 母鸡下蛋

图21 蝎子爬

三 结束部分(约10 min)

挪动食物

【游戏意义】练习幼儿上肢力量和协调性,提高注意力分配意识,增强感知—运动能力。

【游戏准备】平整的场地,一个绳梯,一个椎桶。

【游戏组织】(1) 教师讲解并形象示范蝎子的爬行,一只脚高高抬起,两只手和另一只脚向前爬行。(2)之后带领幼儿在绳梯上练习(图21),每一次跳跃前进一格,熟练后,幼儿听口令进行左右脚的交替抬起爬行。(3) 最后幼儿排队轮流爬行,排头爬行约6 m至绳梯处,手拿充当蝎子食物的椎桶向前走一格,跑回(图22)。第2名幼儿同样方式到绳梯旁走2格,第3名走3格,依次类推,走至绳梯末尾,再递减退回。

【游戏建议】(1) 左右脚按口令交替抬起爬行时,难度和运动量都比较大,教师视情况适当降低练习密度。(2)不同距离挪动食物,目的是练习幼儿的注意力分配,使其在运动中保持清醒的头脑,经常练习可提高运动—感知能力。

图22 放食物

四 活动总结

1 场地与器材

球类系列活动,篮球幼儿自购,花费不到100元,足球是教师自备的,分别在平整的塑胶跑道、草地、木地板、水泥地面上组织了相关活动,这些场合都适合球类活动,场地、器材和师资方面都没有其他的费用,幼儿游戏小组的各个家庭除篮球外没有过多的花费,这也是游戏小组模式的优势。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时间有限,活动时教师更多介绍的是游戏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多带领幼儿重复这些练习,巩固效果。

2 效果评价

球类练习,对场地和器材要求较小,简便易行,安全性高,操作性强,深受幼儿教师和孩子们的喜欢,在全国各地的幼儿园得以广泛开展,很多幼儿园与体智能机构合作,校外培训机构派师,作为园本特色课程推行。

但是,作为幼儿体育的研究者,应对这种普遍的现象深入思考,从本质上分析单一项目对幼儿动作发展和身体发育的局限性。笔者曾到北京一跳绳为特色的小学观摩指导,课后该校一名体育教师提出准备每周3节或更多的跳绳课,笔者反问学生综合素质如何发展,其回答延长跳绳时间可发展耐力,增加跳绳难度来提高协调性……。反观现在的幼儿体育教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以教师便于操作、容易上手的球类代替其他教学,忽视运动项目的局限性,如发展幼儿的平衡、柔韧、灵敏等素质球类显然不及体操和田径,此外,长时间的大量运球对幼儿指骨的发育也是有危害的。

球类教学展示化是另一种不良趋势,很多幼儿园的早操、间操甚至体育课,做的都是球类律动,伴着音乐有节律地运球,不断变换、调整各种队形,看起来整齐统一,声势浩大,以此来显示教学的成效。为了这种震撼的场面,教师和幼儿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反复排练,牺牲大量游戏时间,得不偿失......而节律性动作并不是球类运动的特征。

本期所列举的球类练习,并没有将重点放在常规的运球、传接球、投篮等方面,而是将游戏形式与动作发展结合起来,不断变化方法和手段,增加注意力分配的目标,在发展幼儿身体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感知—运动能力,希望能为幼儿体育发展纠偏,给一线教学启示。

2017-10-10

陈少青(1980~),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青少年性别角色与体质健康,幼儿动作教育。

栏目负责人简介:陈少青(1980~),男,博士,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首师大青年燕京学者培养对象,首都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校外指导教师,北京市大体协青年体育教师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青少年性别角色与体质健康,幼儿动作教育等,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教材多部,目前主持省部级课题一项。

猜你喜欢

球类拍球口令
科学运动会:球类篇
球类课放松实例
高矮胖瘦
善用“五法”让幼儿爱上球类活动
口 令
好玩的“反口令”游戏
我们成了好朋友
拍球真好玩
拍球接龙
大班健康活动:快乐拍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