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界融合,国产新大片的文化变革

2017-11-16高彩慧

电影文学 2017年5期

高彩慧

(贵州财经大学外语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电影的成功与否不能只以它的票房数据为参考,因为院线排期、演员阵容、社会热点等都会对其产生影响。与票房数据相比,用影迷的口碑评价来判断电影的优劣似乎更有意义。在迎合受众审美的基础上,“国产新大片”普遍比传统制作更优秀,这与其新型的跨界运作模式是分不开的。

一、跨界融合的产业价值链

所谓“国产大片”,概念来源于对美国“高概念电影”的借鉴和学习。从1994年我国开始引进进口分账影片至今,引入的绝大部分影片都属于高概念电影,只有很少一部分属于文艺片的范畴。来自好莱坞的高概念电影为中国商业大片的制作提供了模板,在这二十余年的实践中,好莱坞商业大片的类型化叙事模式对中国电影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这种影响之下,国产电影逐渐染上了美式电影文化的色彩。在此期间,中国的商业大片跟随好莱坞大片的脚步,逐渐成为国际电影行业中附加值相对较低的一部分,国产大片自己尚且没有构建起成熟的模式,更谈不到国际竞争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产大片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国产大片的学习和尝试阶段,这一阶段的大片生产十分注重艺术创新。这一时期虽然也出现了很多堪为经典或票房喜人的大片,但是由于格局限制,不能形成真正的工业化模式。自从海外分账片引进之后,我国电影业即开始了大片创作的模仿和尝试。当时投资金额达到两千万的就可称为大成本制作,例如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几部经典作品,如《兰陵王》《大闹天宫》《鸦片战争》等,这些作品可以看作国产大片的第一轮角逐者,但不幸的是最后都以失败告终。谈及其中的原因,其一,当时中国电影市场消化能力有限,存在需求不够旺盛的问题;其二,当时绝大多数“国产大片”的制作并未形成市场化流程,虽然敢于向好莱坞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由于经验不足,没有掌控整个市场的能力,尽管勇气令人佩服,可结果往往并不乐观。

第二阶段的中国电影业开始重视市场开发和品牌运营,并以此作为整个电影格局的主导。继张艺谋导演作品《英雄》之后,国产大片基本迈入了第二阶段。此时的国产大片由中国内地的制片公司制作,由国内知名导演执导,演员阵容强大,画面震撼恢宏,特效技术高端,并且运用先进的市场营销理念进行宣传发行,它们更像是好莱坞大片的中国化版本。国产大片的迅速发展既是源于全球电影市场的激烈角逐以及市场对华语影片的需求,也是源于国内多媒体市场对于优秀电影产品的渴望。中国电影的产业化道路有其自身的特点,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电影产业的成功路线是没有前途的。曾经,中国国产大片以古装题材和功夫元素为成功的秘诀,这种情形在电影《集结号》等其他题材作品大火之后逐渐发生改变。国产大片走向全球市场,是中国民族文化走出去的形式之一。所以,怎样在日臻成熟的电影产业格局中融入民族文化价值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电影格局从第一阶段迈入第二阶段,完成了市场化及工业化的转变。2015年,陆川导演作品《九层妖塔》、许诚毅导演作品《捉妖记》、乌尔善导演作品《寻龙诀》等多部优秀影片为国产大片的发展打开了新思路。这些电影作品生长于互联网时代大环境,建立起内容创新、技术创新、运营方式创新、资本运作创新、品牌价值联合开发的全新格局。这一批作品被称为“国产新大片”,它们带领国产大片完成了一次创意和技术的全面成长,促进产业链各要素实现优化配置,助力中国电影业迈向了第三阶段。这些影片的成功意义非凡,它并非单纯代表该影片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它预示着构建全新电影产业格局的成功。

二、中国大片产业的文化变革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价值链的概念被广泛认可,中国电影业迈入第三个发展阶段,标志着中国电影将和世界市场建立全新的价值关联。“国产新大片”将以创意生产为基点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带领中国电影更深入、更全面的融入世界市场。

第一,“国产新大片”在资本运作和跨界营销方面不断开拓创新。不同于传统大片将注意力集中在票房数据之上,“国产新大片”更为注重用户的互动参与体验。“国产新大片”鼓励观众参与到电影制作环节中来,例如,采用“众筹”的形式完成资金募集和需求规划,在影片的发行与上线等环节制造参与式互动气氛,增加影片的附加价值,增强用户的参与程度。

实际上,“国产新大片”在融资过程中已经广泛使用跨界融资渠道,“众筹”这一资金募集形式实质上是入不敷出的,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的参与和互动却价值不凡。影片《大圣归来》在微信平台进行众筹,共计有89人参与了投资,募集金额780万元。参与众筹的投资人天然地成为电影的宣传使者,除了“大圣情怀”带来的满足感以外,他们的投资也得到了高额的回报。电影《寻龙诀》和《捉妖记》在影片上线之后发起衍生品制作的众筹,既提高了资本收入,又为观众带来了福利和满足。其实,传统的电影融资本质上就是一种众筹,“国产新大片”对众筹深度挖掘,拓展到各个领域,以更为丰富的形式进行融资。

与此同时,“国产新大片”在用户体验上花费了足够的心思。电影《寻龙诀》和《九层妖塔》更是将粉丝营销发挥到极致,努力将小说的原著粉转化为电影受众。电影《寻龙诀》在拍摄的同时,制作了一档名为《实习鬼吹灯》的网络真人秀,节目中选取六位演员和剧组拍摄保持同步跟进,向观众展现了电影幕后的创作历程。影片进入上线售票阶段之后,又挖掘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明星选座”模式,只要购买了该影片的电影票,就能得到主演陈坤献声的奇妙体验,还能享受到明星为其“占座”的权利。这些营销宣传的新手段,与传统大片中规中矩的路演宣传大相径庭。

第二,“国产新大片”一直在努力开拓“泛娱乐战略”的全新模式,促使电影这一产品有机地融入可持续的价值链生产之中。在此之前,传统大片并不注重IP价值的开发,伴随着影片的热度消退,IP价值往往也随之消失。因此,中国传统大片无法制作出诸如《碟中谍》《速度与激情》这样成功的系列作品。“国产新大片”开始扭转这一局势,利用粉丝营销对IP价值进行全面开发,采用全新的“标签”模式为IP价值定义,并利用“标签”的高辨识特性、粉丝群的热度以及多媒介整合再生对IP价值进行深度挖掘和再利用。电影《大圣归来》取材于《西游记》,后者一直都是经典IP,多年以来由其衍生出的电影电视作品绝大多数都成绩喜人。据悉,近两年还会有十余部取材于《西游记》的影片陆续与观众见面,可见其IP价值开发的有力程度。

电影《寻龙诀》与《九层妖塔》均改编于网络作家天下霸唱的作品《鬼吹灯》,这部作品不仅在网络平台上受到读者追捧,实体书的销量也早已突破一千万册。2015年,《鬼吹灯》网络游戏也已经公开亮相。这些“国产新大片”深度挖掘超级IP的价值,促进跨媒体、跨渠道合作生产,并且纷纷开始了系列作品的创作。2016年,科幻题材文学作品《三体》被改编成电影登上大银幕,预计更多类似的科幻题材资源将会被陆续开发,国产大片或将进入一个科幻大热的时代。

第三,“国产新大片”改变了中国电影一直面临的特效差评局面,打破了五毛钱特效的局限,用更为逼真的创造式特效为观众带来感官刺激。传统大片仅限于用CG特效来制造恢宏的场面或增强人物的机能,而“国产新大片”则呈现出更令人折服的技术高度,用坚持不懈的精神打造出逼真的神仙妖魔形象和美轮美奂的奇幻场景。基于特效技术的创新和进步,“国产新大片”利用动画建模的手法从无到有地构建了想象中的神话世界。继前几年在视觉创造上震惊世人的《阿凡达》之后,再一次为国人带来了审美奇观。

电影《捉妖记》用特效打造出小妖胡巴以及整个妖界的形象,胡巴像萝卜一样的身体和呆萌的神态一改传统思维中妖魔的气质,让人耳目一新。胡巴的形象融合了东方神话和西方传说的元素,导演许诚毅在设定胡巴形象之时,融合了《山海经》中“六足怪”以及《聊斋志异》中“宅妖”的形象,又参考了美国大片中怪物史莱克的经典造型,再加上一对可爱的大耳朵,胡巴的造型几经修改终于确定。电影《九层妖塔》的导演陆川也在特效方面费尽心思。《九层妖塔》的特效制作团队一共有八组,人数超过四千人,不同国家的团队负责不同的场景,例如血蝠出自德国团队之手,而红吼则由韩国团队完成。

区别于传统大片致力打造视觉上的奇幻体验,“国产新大片”率先认识到中国电影在声音效果上的技术缺陷。进入“多屏时代”之后,观众对于电影的欣赏已经不再局限于影院,大银幕展现视觉体验的优势也随之被削弱。本文中引为案例的几部“国产新大片”,纷纷表现出对视听技术全新突破的重视。

第四,“国产新大片”在叙事策略上不同于传统大片,在叙事风格上更偏向于青年亚文化。传统大片的受众群体以都市精英为主,其叙事风格更为正统化,而“国产新大片”则将受众群体定位为崇尚二次元文化的90后青年。青年亚文化的载体时时刻刻都在改变,我们难以揣测其未来的走向,自然也难以轻易预知其中的内涵。

但是,文中提及的案例影片却带领我们走进了青年亚文化的领地。这几部典型的“国产新大片”,都采用了青春题材作品中惯用的叙事模式,影片以某一个体的视角为叙事主体,呈现个体战胜困难、实现梦想的成长史。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物组成“临时家庭”,在这个家庭中,主人公常常是一个守护者,主人公夸张的成长经历和拯救一切的终极梦想,是叙事中的基础元素。主人公的设定普遍是自带主角光环的大英雄,人物性格设定较为片面,他们大多由于一段过往的创伤而对世界表现出一种疏离和冷漠,对于生命的意义也并无明确认知。随着剧情发展,主人公稳定的生活被打乱之后,他们会树立起强烈而明确的奋斗目标,开始救赎家庭以及自己,在与妖魔鬼怪斗争挽救人类的同时,也逐渐化解心中的执念。主角战斗的地方多为现实以外的空间,例如妖魔横行的酒楼、鬼气阴森的镇子、久无人烟的古墓。这些空间普遍具有奇幻和封闭的特点,也象征着主角被魔障占领的内心世界。正邪两方的对决都是一波三折的,最终的胜利只在一念之间。当主角摒弃了心中执念的时候,对手很快就会被消灭。随着“国产新大片”的发展,“轻电影”的理念也越来越受到认同。

本文中提及的几部案例影片仅仅是“国产新大片”的一个开端,也是“国产新大片”概念提炼的母体。然而,单纯依靠这些作品,还不足以支撑起“国产新大片”的未来发展。实际上,现阶段的“国产新大片”并不完美,尚且存在例如叙事模式套路化等许多问题。这类影片为了迎合青年亚文化的喜好,将故事空间设定在想象的角落之中,整体故事大纲被局限在狭窄的时空里,偶尔还会透露出逃离现实的思想。这种游离于现实生活或历史格局以外的设定,使得它们难以负担起传播主流文化的社会责任。

三、结 语

“国产新大片”在推进中国电影迈向新台阶的同时,应当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单纯的生产模式改变和技术更新不足以完成整个电影产业的刷新。面对跨界融合的大势所趋,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受众特点,“国产新大片”怎样促进中国电影业持续向前发展,引领电影行业成为跨界共赢模式的“先行者”,推动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上再创辉煌,值得人们期待,更值得大家付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