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末日”电影中的生态文化

2017-11-16张青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山东青岛266580

电影文学 2017年19期
关键词:灾难片灾难人类

张青华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

一、生态文化与美国电影

18世纪以来,两次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纪元。在工业文明社会中,人类的生活水平获得质的提升,整个社会的发展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欣荣局面,然而工业革命尤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人们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采及生态意识的薄弱也为人类自身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危机。在20世纪中期后,为经济发展而破坏自然环境的弊端逐渐显现,过度城市化和无节制的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保问题、能源枯竭、生态危机使人类的生存受到了威胁,人们不得不停下一味向前发展的脚步来思考、处理生态问题。早在20世纪70年代,罗马俱乐部便就环境问题发表了长篇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对生态系统的无节制破坏将使人类集体陷入生态危机之中,危机中的人类将面临经济崩溃和人口锐减等可怕的问题。事实上,近些年世界各地爆发出的环境问题也证明了这一报告预言的正确性。[1]伴随着生态问题的日益频现,人们对于生态问题的思考与研究也日益深入,许多生态主义者都在探索构建一种全新的人类生存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改变工业文明以来以人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生态主义的价值体系中,人类属于自然并依存在自然之中,在大自然的体系中,一切生物和非生物都是相互依赖的整体,只有充分认识并尊重生态的多元性人类才能在自然之中繁衍生息,实现可持续的发展,随着生态主义理论研究及实践应用的发展,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也成为一种先锋式的生活方式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2]

在生态文化的发展中,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形式的电影也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承担着这一先锋文化理念和生存方式,电影不仅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而且能够用影像符号这种现代化的表达方式为观众生动地营造一种美好的生态环境或模拟生态危机所带来的灾难,使大众在短时间内以十分具象的方式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价值。[3]在电影大国美国的电影中,“生态”一度成为最具票房号召力的元素之一,生态电影也在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并存的环境中迅速发展。总的来说,美国关注生态的电影可划分为以人类为视点的生态电影,以自然界中非人类生命为视点的生态电影及呈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电影,这些生态电影或是呈现自然之美,凸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或是在宏大叙事中讲述“末日”危机以达到极具震撼力的警示作用,而后者一直凭借其大场面、大制作中震撼心灵的效果在世界各地获得极高的关注度。所谓“末日”是指事物结束或消亡的日子,源自基督教经典,在基督教教义中,“末日”就是世界毁灭的那一天。在近年来美国“末日”电影中,“末日”的出现源自人类无节制的资源开采、环境破坏及科技滥用,在由人类一手酝酿的巨大灾难面前,地球不再是人类的诗意栖息之地,而是成为毁灭一切的“地域”。本文将立足美国近年来的“末日”电影的解读,以《后天》《2012》《生化危机》《猩球崛起》等享誉全球的经典影片为论述重点,解读美国灾难片和科幻片中对“末日”的呈现,并探析其中的生态文化。

二、灾难“末日”中的生态文化

灾难片无疑是美国影坛上内涵与票房并重的一类影片,一方面,灾难片的大制作使观众在高新特效技术的演绎中获得了巨大的感官审美刺激;另一方面,灾难片虚构出的人类生存绝境使观众在视听刺激之下反思当下人类中心的生存方式,传播着生态文化价值观念,具有深刻而普遍的内涵价值。2004年在全球同步上映并引起巨大效应的灾难片《后天》又名《末日浩劫》,由罗兰·艾默里奇执导,讲述了美国在进入冰河期后民众面对的巨大灾难,其中的气候科学家杰克成为宣扬生态文化观念的重要人物形象。杰克在对地球气候的研究中发现,由于工业过度发展所带来的温室效应将会引起全球气候的骤变,美国也将因此陷入灭顶之灾的危机中。为了防止灾难的发生,杰克郑重地向美国当局建议迅速采取措施并推行环保政策,但并没有得到重视。不久后,格陵兰岛的冰川因气候的持续变暖而大规模融化,淡水汇入导致北大西洋的环流遭到破坏,使气温骤然下降,就在更大规模的灾难爆发前,杰克再次向美国当局建议疏散北方民众,而美国当局却认为政府有能力应对降温。直到曼哈顿遭遇强冷旋风的袭击、美国多地涌入冰流洪水后,美国当局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风雪交加、气温不断下降的困境中,美国当局不得不让民众大规模地迁移。尽管如此,还是有许多北方居民因气温过低而无法迁移,无奈之下美国政府向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求救。在多国的努力下美国民众终于免于灭顶之灾,而美国政府也公开向世界人民致谢,并承认一直以来对环保问题的忽略。《后天》在上映后不仅取得了极高的票房收入,并且在构建生态文化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布什政府甚至一度将这部影片列为公职人员及美国科学家禁止公开评论的对象,但最终在生态思潮和民众呼吁中终于开始支持气候研究并颁布相应措施缓解温室效应的不良影响。可以说,这在美国灾难片历史乃至美国电影发展历史上都创造了一个“奇迹”,同时也体现出美国“末日”电影对构建生态文化的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

2009年,美国“末日”电影再次凭借影片《2012》掀起了全球观影热潮,与影片《后天》不同的是,《2012》所呈现的“末日”是全球性的,同时还呈现了人类在“末日”前的自我拯救。在影片《2012》中,地球因人类过度开采和过快发展已经陷入不可拯救的生态危机之中。正如玛雅人的预言一样,影片中的科学家们已经通过探测研究锁定了世界末日即将发生在2012年,对此多国政府开始合力建设“诺亚方舟”来延续地球的生命。影片《2012》中的灾难不仅仅是过度工业发展所带来的温室效应,而是一种全方位的人类灾难。在“末日”当天,地球各处火山喷发、海啸席卷大陆,所有“诺亚方舟”之外的生命都将灭绝,这一涉及地球上每一个国家和每一个人的巨大灾难无法避免,人类对于自然生态的破坏也毫无回旋的余地,而“诺亚方舟”就成为地球生命的唯一希望。在“诺亚方舟”这艘能够使生命避开地球灾难的船上,除了人类之外,还保存包括动物、植物等在内的地球生命及其他资源,为的是在灾难过后人类能够重建家园,这一情节设置体现的正是一种生态主义精神。人虽为万物灵长,却依然要依存在生态系统之上,仅有人类存在的地球无法繁衍生息,人类也无法脱离自然生态而独立存活。事实上,“末日”的来临正是因为人类长期以来的以己为中心的思想及其指导下的行为所导致的。在“末日”来临前,巨大的灾难终于使人类幡然悔悟,明白了生态系统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价值,在重建地球的愿景中构建了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蓝图。从这一点观之,影片《2012》不仅让观众在“末日”危机中感受到了生态文化的重要意义,还以直观的方式为观众呈现出生态发展的方向。

三、科幻“末日”中的生态文化

与灾难片一样,科幻片中的大制作和炫目的特效一直是保持票房号召力的重要原因,在美国科幻片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末日”书写,由于科技滥用所导致的“末日”危机同样也传播着生态文化价值观念。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曾经表达过自己对于科技的观点,爱因斯坦认为,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工具,科技能够为人类带来幸福和灾难,而究竟带来的是什么要取决于使用这一工具的人类。[4]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科技发展十分迅猛,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留下了不少隐患,在科幻“末日”题材的美国电影中便多有呈现。

“生化危机”系列影片最初上映于2002年,在随后的数年间又推出了《生化危机:启示录》《生化危机:惩罚》等多部影片。虽然其缺乏创新的故事内容受到了业界不少评论者的批判,但“生化危机”系列影片在全球一直保持着优异的票房纪录,其从生态角度出发的叙事也一直得到了延续。在“生化危机”系列影片中,名为保护伞的生物工程实验公司集结了数百位生物学家并进行着科学研究,然而正是这一研究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生态危机,而保护伞公司所谓的对地球和人类的“保护”也成为一个巨大的讽刺。影片中,保护伞公司研究的生化产品不慎泄露,这种被称为“T”的病毒迅速地在保护伞公司的研究所中蔓延开来,并呈现出不可控制地向全球各地扩散的趋势,感染了“T”病毒的人类在生理和心理上彻底变异,成为丧尸。随着感染规模的扩大,丧尸几乎遍布全球各地,这些只有食本能的丧尸不断地撕咬着健康的人类,从而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丧尸。面对科技滥用所引发的“末日”,人类却无法用科技的力量去拯救灭亡,而这也是“生化危机”系列影片最主要的批判价值所在。“生化危机”系列影片并不是单纯的科幻想象,而是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据不完全统计,为了延续社会发展或个体生命,人类制造出数以万计的化学品,而半数以上的化学品反而会对个体生活或生态环境造成危害,成为事与愿违的存在,而“生化危机”系列影片正是以这种无节制的科技滥用这一现实为基础进行的艺术创作,影片中丧尸云集的街道、人类对丧尸病毒的无奈都令人震颤,为利益至上的科技滥用敲响了警钟。

影片《猩球崛起》上映于2011年,在取得良好的口碑和不俗的票房后又推出了同系列的第二部影片,该系列科幻片同样讲述了过度的科学实验为人类带来的“末日”灾难。影片中,基因学家威尔致力对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在研究取得初步成果后,威尔在黑猩猩身上试验新药品以确定新药是否能够使动物大脑产生自我修复的效果。然而这个名为凯撒的黑猩猩却在新药品的作用下发生了变异,不仅获得了超越寻常的智商,还拥有了同人类一样的思维。不久后,凯撒被视为实验的“失败品”关进了看护所,在看护所中凯撒因不同寻常的身份而获得了另类的待遇。在人类和黑猩猩两方势力的排挤下,凯撒终于开启了自己对人类的复仇计划,它回到威尔的家中,偷走了实验药品并让看护所中的其他黑猩猩服用,而自己则成为领导高智商黑猩猩群的首领开始了对人类的进攻,从而使整个地球陷入了混乱和灾难之中。

四、结 语

电影艺术凭借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及表现形式实现了对“末日”的虚拟呈现,使观众在内心构建起了关于未来“末日”的景象,用虚构的“末日”来唤醒真实的恐惧,这不仅是人类在意识到生态问题后恐惧心理的艺术化呈现,更承载着意义深远、内涵丰富的生态文化。无论是因过度发展所带来的自然灾害,还是因过度科研所带来的物种变异,都拥有现实生态问题这一基础,这种并不危言耸听的夸张式呈现使人类反思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和自身无节制的欲望。美国“末日”电影的价值就在于对生态文化的传播,启发着人类停下过快发展的脚步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生态系统中的人类进行重新定位。

猜你喜欢

灾难片灾难人类
当下国产灾难片的共同体书写
雷击灾难
没人想在二月死去
没人想在二月死去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灾难报道常见问题及反思
灾难不是“假想敌”
防范“抗生素灾难”
这个夏天要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