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高本“多层立交、互融贯通”衔接体系的研究

2017-11-15郑广成朱翠苗

职教论坛 2017年24期

郑广成+朱翠苗

摘 要:比照国外职业教育成功经验,剖析中高本教育体系衔接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求,按照职业人才规格层次,与高等教育互融互通,构建了中高本现代职业教育衔接体系,对中高本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贯通思路和方法进行说明,最后给出了中高本现代职业教育制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与改革途径,形成了“多层立交、互融贯通”衔接框架体系和保障措施,为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高本;多层立交;互融贯通;衔接体系

作者简介:郑广成(1978-),男,河北枣强人,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研究、移动软件和物联网应用;朱翠苗(1976-),女,河北无极人,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学改革研究和智能软件技术。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江苏‘区域耦合、校企协同、中高职互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模式研究”(编号:15YJC880143),主持人:郑广成;江苏省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带头人高端研修团队访学项目(编号:2016TDFX009),主持人:郑广成。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24-0030-04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指出“完善职业人才衔接培养体系,加强中高职衔接。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探索对口合作、集团化发展等多形式的衔接方式,……”。职业教育将作为一个教育类型大力发展,到2020年实现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实现现代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赶超德、美等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在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制度法规的同时,首要的就是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尤其是中高本(中职、高职、本科)现代职业教育衔接体系,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教育标准、招生就业、教学模式等方面打通壁垒,形成具有中国职业教育特色的中高本现代职业教育衔接体系。文章将分析中高本教育体系衔接存在的问题,按照职业人才的规格层次探索中高本“多层立交、互融贯通”的职业教育衔接体系。

一、国内外现代职业教育分析

德国和瑞士的“双元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其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實用人才,成为德国经济腾飞的关键,非常注重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基于行业标准和企业规范进行教学内容设计与训练,建成了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分段式职业教育体系[2];俄罗斯根据国情,建成终身教育职业教育体系;美国建成了基于普职融合单轨制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了普职高度融合、课程相互转换、学分互认,学生在企业实践锻炼、参加社会培训可直接认定学分,免修课程,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融为一体,成为实体经济发展人才的主要培养途径;英国建成基于资格框架下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了多渠道、多元化的职业人才培养[3]。

我国也充分认识到现代职业教育是提高人才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化、大众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人才战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都纷纷结合区域实情和教育发展水平,制定自己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启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工作。职业教育专家和学者开始剖析职业教育的现状、挖掘存在的问题,探索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新途径和模式。参照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模式,结合国家教育学情,从现代系统科学理论、比较理论、运筹学理论等角度进行了现代职业教体系的研究与探索[4]。

江苏教育与经济领先,重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工程,省内职业教育专家学者展开了“中高职教育衔接、职业教育集团化”的教育改革[5],形成了边改革边实践的新局面,省以上的重点专业开展了中高职对接招生模式改革,实施中职学校合作招生、共同培养人才的举措,有17所高职院校作为试点,推进了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形成,探索中高职教育集团模式,开展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课题研究[6],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中高职衔接框架体系建设,构建中职、高职、本科的立体架构,各个高职院校针对中高职衔接专业开展了以课程体系为核心的现代职业教育研究,形成了一批以“中高职、本科纵向衔接、教育集团化”的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和观点。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瓶颈问题

进一步分析,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没有完全贯通,仍存在亟待解的瓶颈问题,以全国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江苏地区为例,问题分析如下:

(一)中高本衔接制度体制不健全

全国职业教育发达的江苏省,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3+3”中高职、“3+2”高职+本科的职业教育试点改革,吸引了一些中职学生进入高职,增加了高职生进入本科的机会,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高本教育体系的衔接,但“3+2”本科院校不是职业院校,没有对本科进行高等职业教育改制,从而造成高职和本科教育管理制度、人才规格不能完全融合、深度对接,教育体系不能从制度体制上真正衔接。

(二)中高本教育课程体系衔接不够

中高本教育体系的衔接,在一定程度上拓阔了中职、高职的升学路径,但是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上的衔接不够[7],课程体系联合设计的深度不够,存在课程重复设置、内容重复传授、考核层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不连贯等问题。

(三)人才规格层次划分不够明显

在中高本衔接体系中,中职、高职、本科三个阶段人才培养规格划分不够明显,能力层级递进关系不够清楚,对于研究生阶段的高等职业人才培养目标存在模糊,没有将职业技术类硕士、博士与研究型大学区分开来。

(四)对职业核心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界定不明显

在中高本衔接体系中,对人才培养目标在应用实践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实验创新能力方面,界定不够,没有明确中职、高职、本科、职业技术类硕士、博士的能力培养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学科培养印记,没有完全凸显职业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endprint

解决以上问题,必须从人才培养规格入手,分层设计中高本人才培养衔接体系,明确培养人才能力目标,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明确课程内容递进关系,从职业教育类型的视角,对中高本教育衔接体系进行根本性的改造,全新的设计吻合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發展规划和教育改革思路的中高本职业教育新体系,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多层立交、互融贯通。

三、建立基于人才规格层次的职业教育衔接体系

职业技术教育对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有着不同程度要求[8],需要按照中职、高职、本科、硕士、博士进行分层人才培养,从而打通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基于人才规格层次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于人才规格层次的职业教育衔接体系设计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基于人才规格进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将职业类教育作为一个类型,将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对应不同的人才规格层次进行教育定位,兼顾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互补,从人才规格上实现了职业教育层次的贯通,并对职业教育各个人才层次进行能力目标界定,不但清晰了教育体系结构,更加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从而构建了更加科学的中高职衔接、高职本科衔接、中高本互融贯通的职业教育衔接体系。

四、完善中高本贯通的课程体系

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于大师,大学之才不在于智,而在于知,也就说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关键的两个因素,一个是教师队伍,一个是教学内容,这是教育生存的生命线。为此,在现代职业教育衔接体系框架下,首要是教学内容的建设,即中高本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定位,分层分块设计教学内容,为满足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在现代职业教育衔接体系的基础上,探讨一下如何构建中高本衔接的课程体系。首先要吻合人才能力和规格标准,分层设计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等各个层次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梳理明确就业岗位群和素质技能要求,结合岗位技能群最终确定要开设那些课程,通过校企行协商共定课程内容,实现吻合人才培养规格层次和岗位技能要求的中高本课程体系。

下面以软件技术专业为例,描述一下中高本互融贯通的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和方法,见图2。

如图2所示,对专业核心、重点课程,必须考虑重复设置,但一定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界定,例如:同样是《C#程序设计》课程,中职应该是学习编码基础和小型软件开发技术,高职应该是学习面向对象编码和中型软件开发技术,本科应该学习高级编码方法和中大型软件开发技术。按照这样的思路设计具体的课程,可以避免课程设置在内容上的重复。对于考察课程、拓展课程,不建议重复设置。图2只是根据人才培养分层规格进行了课程设置思路的描述,所描述的内容不全面,仅供课程体系设计思路和方法参考,不代表实际操作要求。

五、不断完善中高本现代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从根本上保障现代职业教育衔接体系建设与执行,必须不断完善现代职业教育管理制度和运作体制,解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制度障碍,保障中高本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效执行。依据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及相关国家、省部级关于现代职业教育的文件,应不断配套相关制度,从体系建设、教育模式、合作模式、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训条件等全方位地进行制度体系和运行体制顶层设计,各省、区配套本土化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从而健全现代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六、逐步统一中高本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在“3+2”高职本科、“3+3”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存在着教育模式差异大的特点,本科学科教育模式还是比较明显,工学结合、校企双元教育模式不够,很难与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学生在本科阶段技能提高不明显,尤其是研究生阶段的职业教育类硕士教学模式缺乏,目前还处于高等院校专业硕士、工程硕士阶段,课程教学多数采取学科硕士教学方式,没有体现出技能创新、实验创新、技术应用的特点,高等院校对于高职类、应用类研究生重视不够,培养力度和改革深度不够,都需要构建一个中高本贯通、技术性、创新型人才为特点的现代职业教育模式。

构建统一的中高本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如下:

(一)逐步建立一批职业教育类本科院校

对于国示范、应用类本科(二本、三本)进行体制改革,升格或改制成职业教育类本科院校,以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主,推进职业教育高层次人才教育事业的发展,真正实现职业教育是一个类型,而不是一个层次。

(二)转化一批职业教育类研究生专业

对于原来有硕士点、博士点的二本院校,在自愿申报的基础上,将其研究生专业逐步转化成职业教育类研究生,实现职业教育高学历人才的培养。

(三)扶持一批包含高职、本科、研究生的高等职业技术大学

对于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国家品牌的高职院校进行升格,转化成具备高职、本科、甚至硕士培养能力的职业教育类本科,对于应用型本科在自愿申报的基础上,整体转化成高职本科大学,实时与高职院校合并,实现高职、本科、研究生一体化人才培养。

(四)加大本科技术创新、实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对于高职本科、应用本科,重新进行教育定位,将“技术应用型、创新型、科技型”人才作为职业教育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和目标,加大人才的实验创新、技术服务、技术研发能力的培养,形成以培养大国技术大师、技术工程师、技术工人为标志的人才培养目标,将专业探索和产业分析相融合、将产业技术和课程技术相渗透、将理论大师和技术大师于一身,开展吻合产业、服务地方,建专业、育人才,构建中高本一体化的现代职业人才培养模式。

(五)开展“能工巧匠”型职业本科师资培训

要实现中高本人才的培养,必须拥有技术、理论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尤其对于本科院校,加大教师在技术应用、工程经验、技术创新方面的培养,加大对理实一体化、岗学交替、产教融合、产学并行等教学理念、方法、能力的培训,使其能完美的胜任职业教育本科及以上人才的教学工作,保障中高本衔接教学模式顺利有效地开展。

结语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必须从整体上考虑中高本教育体系的衔接,包括课程体系、制度体制、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模式等各个方面,要基于人才培养规格进行中高本职业教育衔接体系建设,以此为基础打通课程体系,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改革的首要任务,必须充分遵照人才培养规格层次进行体系架构,结合人才规格层次的能力目标进行课程设置和内容设计,不断完善中高本现代职业教育管理制度和运作机制,统一人才培养模式,为现代职业教育教育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团队建设、基地建设等方面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鹏,庞学光.大职教观视野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教育研究,2016(6):70-78.

[2]张晓莺.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模式构建与创新研究[J].成人教育,2017(1):66-69.

[3]郝天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运行不畅的症结与机制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17(4):13-17.

[4]刘晓,徐珍珍.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构建:历史寻径与时代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2):56-60.

[5]唐林伟.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样态与超越[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2):61-66.

[6]付达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校企协同的技术技能积累创新理论与实践[J].职教通讯,2017(1):10-14.

[7]聂静怡.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基于教育理性的思考[J].成人教育,2015(12):35-37.

[8]肖坤.校企协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机制与策略[J].大学教育,2015(7):25-26.

责任编辑 蔡久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