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农牧民国家认同研究

2017-11-15丁菲菲

长江丛刊 2017年25期
关键词:农牧区农牧民西藏

丁菲菲

西藏农牧民国家认同研究

丁菲菲

随着社会的转型发展,西藏农牧民的意识不断发展,正确处理好其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对于西藏地区以及全国的安全和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西藏农牧民国家认同现状的研究,发现其国家认同程度较高,但由于许多因素,西藏农牧民的国家认同仍面临重重挑战。因此,我们必须维护好西藏地区的和谐与稳定,采取相应的措施努力提高西藏农牧民的国家认同意识。

西藏农牧民 国家认同 民族认同

在“五个认同”的倡导下,学界将“国家认同”的研究重点放在了少数民族社会及其成员中,民族地区的国家认同成为近年学界研究的热点。西藏自治区是一个农牧区人口占74.3%的边疆民族地区,维护农牧区的和谐稳定是保持全区稳定的重要基础。该地区的稳定表现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和谐关系,我们必须夯实西藏农牧民的国家认同意识,使其树立稳定的国家信念,进而推动西藏地区的稳定发展,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稳定。

一、国家认同概述

国家认同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行为主义时期引入政治学领域,它首先是作为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被提出来的,它“主要起源于西方社会学对本国内不同族群与国家的情感、与国家的关系和独特的族群文化的研究”。对于国家认同的定义,学者持不同观点,众说纷纭,对国家认同的内容也是百家争鸣,其中包括政治认同、国民身份认同、文化认同、族群认同、历史认同等等,国家认同的概念一直没有被系统地定论,还处在一个激烈争论的发展阶段。尽管如此,我认为,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国家认同的概念首先要建立在民族认同的基础上,认同中华民族,就是指拥有某一个国家公民身份的人们认同国家的历史,认同国家的领土,认同国家的文化,认同国家的人民,对自己所属的国家有一种归属感和责任感。[1]

二、西藏农牧民国家认同面临的挑战

西藏农牧民的国家认同总体上处于良性状态,但是在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下,农牧民产生了不同的认同意识,部分农牧民的价值观念紊乱和精神信仰缺失,没有认识到民族认同需要国家认同的保障,国家认同面临严峻挑战。

(一)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引发民族问题

“在社会转型期,民族心理认同已经使人们对自己归属于某个民族共同体的意识表现为对本民族利益的关切作为核心内容。”[2]在社会转型期,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西藏农牧区基础设施落后,工业化程度低,其经济发展仍然相对落后,使西藏农牧民的发展要求更加强烈,对利益问题特别敏感。部分农牧民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追求更高的政治地位,提出了更高的利益诉求,往往会形成以民族身份为资源的利益抱团,当种种利益诉求不能得到及时回应和满足时,极易引发民族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产生一些群体性事件突发现象,引发民族问题,使得农牧民的国家认同流失。

(二)民族文化认识不足,引发文化冲突

现代化发展带来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各民族交往频繁,民族隔绝状态不断被打破,西藏接触外来文化的渠道更加畅通,而有些农牧民思想较为保守,认为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感受到其社会结构和传统文化解体的危机,不断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欲,对外来先进文化产生抗拒情绪,对外来文化一味抵制,文化保护的狭隘民族主义滋生,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中不尊重其他文化,引发了一定的文化冲突。更为严重的是,少数民族间的文化冲突常常促使民族意识成为民族利己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的孽生之所。[3]而这种文化冲突的发展影响了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进程,可能带来政治上的不稳定,最终瓦解西藏农牧民的国家认同。

(三)基础教育落后,引发民族心理隔阂

西藏农牧区的基础教育水平落后,教学设施不完善,甚至一些教学点的教师自身文化素质不高,没有教师资格证,教学专业不一致,其教学质量不高,导致农牧区学生的辍学率较高。有些当地学校课业学习负担已然繁重,增加少数民族文字的学习无异于增加了少数民族学生的课业负担,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未来的升学起到一定程度的阻滞作用。[4]这种情况致使西藏一些农牧民不能很好地融入主流的公民文化中,在与其他民族交往时心理上产生落差。特别当他们试图进入主流文化社会而受到排挤和歧视时,他们就会在本民族群体中寻找自身的存在感,加深对本民族的认同,产生对国家的疏离感,对国家的认同就会逐步降低。

三、强化西藏农牧民国家认同意识的对策思考

西藏农牧民在国家认同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必须根据西藏农牧区的具体情况来探索强化农牧民国家认同的有效对策,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一)加快经济发展,协调利益分配

加大国家对西藏农牧区的财力和物力投入,从西藏农牧区的实际出发,实施更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帮助农牧民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还应协调民族之间的利益分配,进一步将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充分尊重农牧民的利益表达,利用现代传媒技术拓展其利益表达空间,加强农牧民与政府的密切联系,及时关注并回应农牧民的利益诉求,提高其对国家的认同。

(二)促进文化交流,共建文化基础

文化对一个民族发展具有重要性,我们应尊重、保护和发展西藏少数民族文化,使农牧民充分了解本民族文化,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优劣之处,以文化加强农牧民的国家意识,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中华文化认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还应积极引导各民族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缩小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增进共识与合作,减少农牧民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分歧和敌意,为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打好文化基础,以文化交融增进民族和谐,强化农牧民的国家认同。

(三)大力发展教育,体现教育公平

推进西藏农牧民国家认同建设的关键其实是淡化族群意识,提升其融入主流文化的能力。第一,要加强西藏农牧区教师技能培训,改善农牧区的基础教育设施,提高教学管理环境;第二,要改善教学师资结构,提高农牧区的教学质量和教师待遇,引进优秀人才。第三,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加强课堂教育,开设公民课程、思想政治等与公民教育相关的课程,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在思想上对国家有正确的认识,对公民有正确的理解。第四,要狠抓基础教育,体现教育公平,着力打造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互动交流的基础性话语平台,提高西藏农牧民进入主流文化的能力和信心。

(四)调整民族政策,展示相互尊重

一些民族政策的制定在一定的时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发展,但是,随着这种民族政策逻辑的不断延伸,一些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这就需要:充分尊重少数民族人权,提高其主人翁意识,培育国民意识;建构国家的统一和发展的民族政策体系;使各个民族的民族意识与国民意识保持协调,建立民族意识调控机制,使西藏农牧民国家认同意识逐渐提高。

(五)打击敌对势力,推动依法治理

敌对势力利用一些宗教问题开展煽动分裂国家的活动,因此,应加强对驻村干部和政府工作人员的民族宗教文化知识的普及,提高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5],这样可以减少群众对政府认同的弱化,进而减少对国家认同弱化的现象,有效防止敌对势力对群众的利用;应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法治理民族地区,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坚决反对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这样才能培养农牧民较高的国家认同,维护西藏地区的长治久安。

总之,虽然我国对少数民族进行的国家认同建设已取得了一定成效,营造了民族大融合的宽松政治环境,西藏农牧民的国家认同程度较高,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但是很多深层次的国家认同仍存在问题,仍需疏通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管道,提升农牧民的公民意识,最终提高国家认同意识。

[1]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5.

[2]高永久.论民族心理认同对社会稳定的作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5):45.

[3]丁建伟.论民族关系在西北边疆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4(3):34.

[4]何峰.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途径与方法探索[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9):43.

[5]沙勇.多元一体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整合机制[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5(1):55~56.

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西藏民族大学研究生高水平人才科研项目《转型与发展时期西藏农牧民意识变化研究》(项目编号:YG—20171514)的阶段性成果。

丁菲菲,女,汉族,山西太原人,硕士,西藏民族大学,研究方向: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

猜你喜欢

农牧区农牧民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藏北农牧区县域医共体建设实践与成效:比如经验研究①
西藏农牧区的茶叶消费:一种身心生态的微观视角
对民族地区“后疫情时代”教育教学工作的思考——以合作市农牧区中小学为例
神奇瑰丽的西藏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一个人的西藏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
农牧区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调查
西藏:存在与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