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传播视角下英汉习语的异化翻译

2017-11-15张珍煦

长江丛刊 2017年25期
关键词:源语习语英汉

刘 冰 张珍煦

文化传播视角下英汉习语的异化翻译

刘 冰 张珍煦

本文依据劳伦斯·韦努蒂的异化理论,从英汉习语异化翻译的优势与不足、翻译方法说明英汉习语异化翻译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异化 习语 文化传播

一、前言

异化与归化是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urence Venuti)在其著作《译者的隐形》中提出的概念。这些概念源自德国哲学家斯莱马赫(Schleiermacher)1813年在他的论文《论翻译的方法》中阐述的翻译方法。异化指译者让作者安居不动,引导读者靠近作者;归化指译者让读者安居不动,引导作者靠近读者。

习语,一般指语言中相沿习用的定型化的固定词组或句子,语义紧密、语音和谐,是语言中独立运用的词汇单位。它们以现成的形式和固定的意义存在于语言当中,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形式,其蕴含的意义往往难以从词组中单个词的意思推测而得。习语有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宗教、历史和文学渊源,对习语翻译的探讨有助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二、英汉习语异化翻译的优势与不足

(一)英汉习语异化翻译优势

英汉习语异化翻译能高度体现习语隐含的民俗文化。众所周知,西方人对狗偏爱有加,视狗为伴侣和爱宠,习语中含有“狗”的褒义用法比比皆是,例如:“love me love my dog”。在中国,与“狗”有关的习语大多含有贬义,诸如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在翻译此类习语时,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有助于保留源语中暗含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所以笔者并不推崇将“love me love my dog”翻译为“爱屋及乌”,可直接异化翻译为“爱我与狗”。

英汉习语异化翻译能传达习语特有的历史文化。文化传播目的是让本国的传统文化走出国门,同时学习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在翻译此类习语时,必须保留其文化内涵。例如翻译习语“说曹操曹操到”,人们往往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译成“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is sure to appear”。首先,这样翻译丢失了源语中的历史文化信息。其次,两者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态度不一致,汉语中的情感表达的是救人于水火中,而对应的英语习语是起到警示作用较多。舍弃“曹操”这一内涵丰富的历史文化因素不利于文化传播,目前运用较多的新译法是“mention Cao Cao and there he is”,这种异化翻译处理值得大力提倡。

英汉习语异化翻译能反映习语承载的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社会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与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紧密相连。因此翻译此类习语时,要力图表现出两种语言里所暗含的宗教差异。例如,汉语习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常被归化译为“Man proposes,God disposes”,此译文易使目的语读者误以为,源语国家也是信仰上帝的,并没有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笔者更倾向于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将其译为“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展现了宗教差异性,从而促进文化传播。

(二)英汉习语异化翻译不足

英汉习语的异化翻译可能会引起读者理解上的困难,因其不能从翻译文本的字面意思了解其文化内涵,需多番查阅研究才能明白个中含义。但从文化传播角度而言,在传达原文意思时,需使译文的形式、结构、语义尽可能地同原文保持一致。文化传播的目的是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存同求异,保留各自语言中特有的民俗文化、宗教历史和文学渊源等,从而相互借鉴吸收。

三、结语英汉习语异化翻译的方法

音译,意为将源语的发音直接转换成译入语后有相同或相近语音的表达。由于很多源语习语中的表达方式很难在目的语当中找到相对应的表达,或目的语中没有相应概念,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便是音译。内容涉及到人名地名、饮食、宗教、体育、传统文化等。汉译英中,直接表现为用“汉语拼音”来表示。

直译,即按字面翻译。保持原文内容和形式上的对等,有助于保留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因素。例如汉语习语“望子成龙”,“龙”对应的词汇是“dragon”,但两者在各自文化中代表的联想意义和情感意义大相径庭。汉文化中,“龙”象征着“力量”、“皇权”、“吉祥”;而英语文化中,“dragon”意味着“邪恶”、“残暴”。在翻译含有“龙”的习语时,多数译者会选择将龙的文化特色消解掉,转而使用英语读者易接受的翻译,译为“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这种译法没有表达出龙在汉文化中独特地位,背离文化传播的目的。此时应用直译的方法:“long to see one’s son become a dragon”。

直译、音译、意译相结合。结合使用可保留习语中特有的文化色彩、人物形象及修辞效果。如习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直译音译相结合译为“Sima Zhao’s intention is known to all”,将“司马昭”这一历史人物保留下来。为了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习语中所涉及的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译者可在翻译后提供注释。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文化传播的目的来看,习语的翻译不是语言符号的转换和词义之间的交换,而是把一种文化内涵播种在另一种文化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译者首先要掌握习语的字面意义和文化内涵,其次充分挖掘英汉文化之间的差异,最后合理地运用好异化翻译的方法,忠实地将原文习语中的形式、结构、意义、形象、修辞效果、民族特色及异国情调传递给目的语读者,最终实现文化传播的目的。

[1]Lawrence ·Venuti.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95.

[2]常晖.英汉习语文化翻译初探[J].中国科技翻译,2008.

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

刘冰(1993-),女,侗族,湖北宣恩人,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翻译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笔译;张珍煦(1995-),女,汉族,湖北黄石人,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翻译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猜你喜欢

源语习语英汉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核心句理论在英汉视译断句技巧中的应用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英汉汉英商务口译学习词典编纂原则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
习语自有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