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隋朝有多富

2017-11-14杜若

特别文摘 2017年15期
关键词:杨坚杨广赋税

杜若

说杨广是古往今来头号败家子,还真是不夸张。他老爸杨坚留给他的家底之厚,绝对在中国历史上数得着。历朝哪个皇帝继承了哪怕一半的家产,就可算是接过了一个太平盛世,是做梦都要笑醒的好运气。

唐初君臣估计,仁寿末年,隋之府库积累,“得供五六十年”。换句话说,杨坚交给杨广的家底,就是铆足了劲花,也要花个五六十年才能败光。

五六十年是个什么概念?古人所谓“三年耕,有一年之食”,三个丰收年,能攒出大约一年的库存来。当然没那么绝对,但得供五六十年意味着相当于上百年的积蓄。即便史书的记载有一定的夸大,但隋的富有依然让人咋舌。因此,清人王夫之说:“隋之富,汉唐之盛,未之逮也。”

另一个事实可以说明隋朝国库的充实。杨广是史上最能花钱的一个皇帝,造洛阳、挖运河、修长城,四处巡行、东征西讨,照一般估算,十几年下来,也该耗得差不多了吧?——才没。隋末大乱,李密占领洛阳洛口仓(隋唐第一大粮仓),当时还是库存巨亿。

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侍御史马周上疏:“隋家贮洛口仓,而李密因之;东京积布帛,王世充据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到贞观十一年,隋国库的老本居然还没空!也就是说,经过隋末大乱,抢的抢,散的散之后,国库还撑了初唐的一二十年。如此反推,在隋末时,国库中自然是盆满钵满。

这还不是最诡异的事情,让后世经济史学家们困惑不已的一个问题是,杨坚、杨广两父子,到底是怎么敛财的?

隋王朝从建立到灭亡总共不过短短三十七年,而在隋之前,南北朝分裂时期,战乱不断,哪里又能有那么长休养生息的时间呢?哪有大规模积累财富的间隙呢?更何况,连续百余年的丰收年本身也不可能。

可是,“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而赐赉勋庸,并出丰富,亦魏晋以降之未有”。又清清楚楚地记载在史书当中。

虽然横征暴敛四个字谁都会说,然而真要在史书上找如何横征暴敛的确实证据,却又很难找到。

恰恰相反,据明文记载,有隋一朝的赋税并不高,至少文帝时代是如此。隋文帝取消了很多种税,包括盐铁税、茶酒税、入市税、矿税等,这些之前之后的国家财政主要来源,当时全都是免税的。在这么大规模的免税政策之下,硬要说国富民穷,也是没什么依据的。且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之前,隋文帝刚刚拿下北周江山,又需要筹备平陈。当时隋帝国的经济状况还很一般,之后到仁寿末年,真正休养生息,不过十五六年时间,这期间单单江南就有十年的免税期。他到底是怎么攒出“得供五六十年”的家当的?

隋炀帝时代同样令人迷惑。杨广上台后再度调低赋税,缩小了纳税人的年龄范围,且免赋税再没比杨广更大方的了,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起连续五六次大范围“给复”:大业元年扬州免税五年,江南免税三年;二年全国免税;三年关内免税三年……出巡途经地的郡县一般也有一年到两年的免赋税。对比同样富得冒油的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经地一般也只免当年三成赋税。如此减赋再加上杨广登峰造极、空前绝后的花钱本事,怎么花不光呢?难不成这爷俩手里有聚宝盆?

史载大业后期“征税百端”,李密的檄文中甚至有“逆折十年之租”的说法。然而就算杨广很会刮地皮吧,大业末年,中央政府的政令已经无法下达,连开仓赈灾都已经做不到,又怎么收税?税收不上来,国库的储备又是哪里来的?可见,还是没花完的可能性更大。

这还不算完,隋朝还留下一组更惊人的数据:大业五年(公元609年),全国人口890万户(一般每户5口人,大约是4500万人口),垦田数多少呢?5500万顷!换句话说,平均每人耕地面积大约是120亩。作为对照,给出唐宋两个王朝鼎盛时期的数据: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已垦田地1430万顷,人口891万户;宋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已垦田地524万顷,人口867万户。即便刨掉度量衡的差距,隋朝的数据仍然大到不可思议。

现今找到的各种因素,例如统一带来的经济发展、均田制的实行、赋税及户籍制度的完善、大运河工程的完成等,实际上都不能完美解释这一现象。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我们现在只能说,隋朝巨富,可能是史上第一富。但,到底富到什么地步,到底是怎么富起来的,却是千古一大疑团。

(摘自《帝王失格:隋朝的崩坏史》浙江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杨坚杨广赋税
我们回家吧
隋文帝:我丑我怕谁
李渊起义
唐玄宗开天时期宫廷的赋税性供给物资研究
明代杭州府北运白粮征收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