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母关键栽培技术及种植模式研究进展

2017-11-13石子建李建辉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20期
关键词:种植模式研究进展栽培技术

石子建+李建辉

摘要 贝母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鳞茎供药用,能止咳化痰、清热散结。总结浙贝母、川贝母、平贝母及其他贝母的关键栽培技术,阐述了当前贝母的主要种植模式,分析了贝母栽培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以期为贝母种植户及进一步开展贝母种植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贝母;栽培技术;种植模式;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S56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20-0059-03

Research Progress on Key Cultivation Techniques and Planting Patterns of Fritillaria

SHI Zi-jian LI Jian-hui *

(Agricultural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of Quzhou City,Quzhou Zhejiang 324000)

Abstract Fritillaria is a perennial herb,its bulbs for medicinal purposes to cough and phlegm,heat sanjie.The key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Fritillaria thunbergii,Unibract fritillary bulb,Fritillary bulb and other Fritillaria were summarized,the main cultivation patterns of Fritillaria were described,and the main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paid attention to during the cultivation process of Fritillaria were analyzed,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 develop the Fritillaria plantation technology.

Key words Fritillaria;cultivation techniques;planting pattern;research progress

栽培技术是提高药用植物产量和质量最为直接有效的措施,但药用植物人工栽培方面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农业和其他领域。近几年中药产业迎来发展机遇,这对中药材的标准化栽培技术、示范栽培基地的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贝母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鳞茎供药用,能止咳化痰、清热散结,在传统中医药中已应用上千年。近年对贝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贝母的化学分类、分子系统发育和药理研究等方面,对于贝母栽培技术缺乏较系统的深入研究。本文通过总结我国贝母栽培技术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开展贝母种植技术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1 贝母关键栽培技术

因种子繁殖周期長,一般需要5~6年,生产上贝母繁殖一般采用鳞茎繁殖,浙贝母采用鳞茎繁殖可1年收获,平贝母可1~2年收获。贝母的种植要选择土壤肥沃、排灌方便的砂壤土田块,如土壤过酸,应适当施石灰进行改良后种植。贝母若浸泡太久(1 d),易造成死苗,应注意畦间排水,减轻病害发生。但如遇干旱,应适当灌水抗旱,灌水浸湿畦土即可。

1.1 浙贝母

浙贝母种植要选择鳞茎抱合紧密,芽头饱满无损,无病虫害鳞茎作种。播种前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0.5 h,晾干后播种[1]。朱秀玲等[2]在丽水对浙贝母进行的引种栽培试验表明,在大贝(约46个/kg)、中贝(86个/kg)、小贝(200个/kg)3个类型中,以中贝250 g/m2的密度种植产量倍数最高(2.77倍),选择中贝以250 g/m2的密度种植最适宜。地道产区宁波鄞江、樟水药农认为一般以30~60个/kg为宜[3]。根据浙贝母的生长习性,浙贝母的施肥,可以分为基肥、冬肥、苗肥和花肥等。在下种时施用基肥,有较为明显的增产效果。冬肥是最重要而且用肥量最大的一次施肥,一般在12月下旬施用。苗肥在2月上中旬齐苗后施入,以速效氮肥为主。花肥在施用时要视浙贝母长势而定,种植密度大,生长茂盛的田块氮肥不宜过多,否则会加重病害的发生[4]。

对浙贝母合理的施肥量已有较多的研究,崔培章[5]试验表明,浙贝母前期吸氮钾为主;中后期则以吸钾为主,吸磷上升,吸氮减弱;后期氮磷向鳞茎转运明显。生产500 kg干浙贝母大约需纯N 7.6 kg、P2O5 3.5 kg、K2O 11.4 kg,氮、磷、钾的吸收比例为1.00∶0.46∶1.25。陈天德等[6]研究表明,浙贝母取得较高经济效益的最佳氮、磷、钾施肥量分别是纯N 240 kg/hm2、P2O5 105 kg/hm2、K2O 135 kg/hm2。配方肥添加微量元素有一定的增产作用。另有试验表明,氮、磷、钾三要素中,氮、钾所起的增产效益并不显著,磷肥对浙贝母有极显著的增产效应,应注重磷肥的施用[7]。江建铭等[8]研究发现,硼肥能显著提高浙贝母产量、品质和种子质量,以施用硼3.0 kg/hm2最为适宜。用绿源生物有机肥6 t/hm2的浙贝母种植模式比常规种植节本增收8 280元/hm2,经济效益较显著[9]。

1.2 川贝母

川贝母一般种植在海拔3 000~3 600 m、气候冷凉湿润地段;选择排灌良好、富含腐质的砂质土壤;春播3月10日左右,采用二年生鳞茎作为种源,播量为1 500 kg/hm2[10]。黎开强等[11-12]研究不同温度和光强处理对川贝母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川贝母不宜生长在过高温度环境,相对较低温度下其生育期较长,鳞茎可适当生长,生物碱含量也有所增加。同时研究表明,6 000 lx的光照强度对贝母的生长发育较好,干物质积累较多,总生物碱量也较高。张大永等[13]从川贝母的形态、粒重、产量和总生物碱含量变化的规律来探讨栽培川贝母适宜的采收年限,结果表明,川贝母宜以五年生为主,也可采收部分三年生产品。张 礼等[14]研究表明,川贝母需肥量较少,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影响产量的主导因子不同,栽培密度是影响“树儿子”期产量的主要因素,施肥水平是影响“灯笼花”期产量的主要因素。马靖[15]通过“3414”田间试验表明,川贝母对氮、磷、钾的总体需求较低,川贝母“树儿子”期的施肥方案为氮肥10.91 kg/hm2、磷肥104.16 kg/hm2、钾肥26.85 kg/hm2;“灯笼花”期的施肥方案为氮肥10.91 kg/hm2、磷肥0 kg/hm2、钾肥26.85 kg/hm2,同时研制出最佳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伍燕华[16]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氮、磷比例的降低,川贝母鳞茎增量降低。在“树儿子”期应适当地增加氮、磷比例,在“灯笼花”期宜适当地降低氮磷比例。在“树儿子”和“灯笼花”阶段不宜采取遮阳网遮荫的措施。邓孔权[17]用氮∶磷∶钾=13∶5∶7的复合肥对川贝母进行田间施肥,可增产70%以上;另外,在生产上可用7%甲基磺草酮·阿特拉津悬浮剂300 g/hm2的用量来代替来甲级磺草酮悬浮剂和阿特拉津。张 利等[18]对暗紫贝母栽培的研究表明,贝母的栽培需要较低的种植密度(6万株/hm2),在播种后第1个月,不适宜施肥和除草;第2个月适当地施肥有利于贝母的生长;到第3个月,除草和施肥对其生长无显著影响。endprint

建立川贝母组培苗快繁体系,为实现川贝母工业化育苗、保护野生植物资源和发展人工育种技术提供新的途径。王跃华等[19]和江明殊等[20]研究植物激素对川贝母鳞片叶形成愈伤组织、分化小鳞茎和诱导鳞茎抽苗以及无根苗生根的影响,筛选出最佳培养基配方,如愈伤组织诱导最佳培养基為MS+6-BA 1.0 mg/L+2,4-D 0.5 mg/L。

1.3 平贝母

平贝母多在6月中旬至7月下旬播种,播种量随种鳞茎大小而异。栽前将鳞茎种子用筛子筛选,分大、中、小3个等级,大、中鳞茎采用条播;小鳞茎采用撒播。播栽后将作业道上的土均匀地覆在畦面上,覆土后平整畦面,使之呈龟背形高畦[21]。

张继全[22]对平贝母吸收N、P、K养分的研究表明,平贝母整个发育期内吸收N、P、K养分的积累比为13.3∶1.0∶6.0,更新芽萌动期吸收N、K量为最高,尤其对N的积累比例较高,以后随着生育期的延长,含量逐渐降低,植株体内平均N、P、K含量比例为 4.75∶1.00∶2.26。同时陈铁柱等[23-24]研究表明,施肥对平贝母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土壤速效磷的含量与平贝母产量成显著正相关,最优施肥方法是施猪粪13.0 kg/m2、鹿粪5.5 kg/m2和猪粪6.5 kg/m2,或鹿粪11.0 kg/m2栽培平贝母。张继全[22]研究表明,喷施叶面肥能提高平贝母鳞茎产量和生物碱含量,从鳞茎生物碱含量和产量上看,叶面肥均以EM菌肥300倍液为最好。基肥以厩肥为最好,其次依次为人粪、猪粪和绿肥,分别较对照提高30%、28%和26%。吴 仪等[25-26]探讨了不同采收期和覆膜颜色对紫茎绿叶平贝母中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采收期平贝母生物碱含量差异不显著,而微量元素含量存在显著差异,Fe、Zn、Ni在6月20日采收时含量最高,可选择在6月中旬采收平贝母;不同光质对平贝母生物碱含量及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平贝母在浅蓝色薄膜覆盖下产量最高,在黑色薄膜覆盖下产量最低。

1.4 其他贝母

新疆贝母为珍稀濒危植物,具有较高的药学利用价值。苏志豪等[27]对新疆贝母的肥料试验结果表明,在大田磷、钾基肥充足的情况下,底肥有机肥与追施氮肥能有效地促进新疆贝母体内光合产物的转化和积累,为鳞茎的发育和膨大提供物质基础。但是太白贝母对氮、磷、钾的总体需求较低,适度施用氮肥可使鳞茎质量增长,生产宜采用低量施肥的方式[28]。赵 莉等[29]研究不同EV生物肥用量(5个处理)对伊贝母品质的影响,得到EV生物肥合理施用量。

2 贝母主要种植模式

利用贝母地上生长期短,植株矮小,适度遮荫有利于生长等生长特点,各地探索出了包括间/套作、轮作等耕作模式的贝母栽培模式。其中,间作模式包括经济林下种植贝母,比如在果树地行间种植平贝母、核桃林下种植土贝母,药用植物与贝母间作,包括厚朴林下种植贝母、藁本与川贝母间作、五味子与平贝母间作等耕作模式[30-34]。林地、果树地行间栽培种植贝母,实行立体栽培,方法简单易行,便于管理,充分利用了土地,同时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朱建军等[35]研究表明,林药模式对林地环境在短期内有显著影响。

贝母轮作模式在浙江有较大面积的种植,在缙云县、磐安县、云和县等浙贝母主产区,已经成功探索出了浙贝母—单季稻、浙贝母—水半夏、浙贝母—番薯、浙贝母—青毛豆等轮作模式,一些地区还在浙贝母生长后期套种玉米,探索出了一年三熟的种植模式[36-40]。海门市探讨研究了浙贝母与葡萄间作,同时在浙贝母倒苗后再种植一茬青毛豆的间作套种栽培模式,该模式充分利用了葡萄架下的土地资源及浙贝母倒苗至采收的空茬资源,经济效益较为显著[41]。刘二喜等[42]研究表明,花魔芋—湖北贝母一年两熟轮作栽培新模式可解决山区可耕作土地少、中药材野生种质资源湖北贝母过度开采等突出问题,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3 结语

近几年,贝母市场价格不断攀升,贝母栽培收益丰厚,如浙贝母近2年栽培获益在15万元/hm2左右,贝母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因此探讨贝母合理的栽培技术是有必要的。浙贝母、川贝母、平贝母栽培一般采用鳞茎繁殖,播种时需对鳞茎大小进行分类,并确定栽培密度;选择地块一般是富含有机质的砂壤土,排灌性好,清除杂草根、树根、石块等杂物。底肥施腐熟猪粪、牛粪、羊粪及鹿粪等粪便15 t/hm2,耙松土壤。耙平、做畦,畦宽100~120 cm,畦面弓形,间距30 cm。浙贝母一般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进行播种,川贝母一般于3月中旬左右播种,平贝母多在6月中旬至7月下旬播种。大量试验研究表明,合理施肥对促进贝母鳞茎膨大、增加贝母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贝母常规施肥模式由于施肥量大,有利于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为维护土壤养分的动态平衡,同时提高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群落数和活性,建议贝母常规施肥与施用生物有机肥交替隔年应用,注意氮、磷、钾平衡施用,适当补充微量元素。在平贝母上的覆膜试验表明,要根据贝母特性选择适宜的薄膜颜色,同时利用川贝母生长地中禾本科杂草与川贝母在生长周期上的差异,用黑膜覆盖的方法进行除草可以大大地减少人工除草的工作量和对鳞茎的伤害,并能有效保证土壤良好的团粒结构性状,促进川贝母翌年的生长。平贝母和川贝母相比较,浙贝母在苗期过程中要注意遮荫处理。

4 参考文献

[1] 郑小东,金再欣,刘小丽,等.浙贝母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8(18):174-175.

[2] 朱秀玲,黄宇南,何晓菲,等.丽水市浙贝母引种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6(14):64-65.

[3] 叶培根,崔培章,张林苗.宁波农业适用技术丛书:浙贝母[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51-56.

[4] 浙贝母需肥特性及施肥技术[N].云南科技报,2005-02-28(005).endprint

[5] 崔培章.浙贝母各生育期氮磷钾吸收特性及生物碱含量的变化[J].中药材,1990(7):3-5.

[6] 陈天德,金天寿,倪顺尧,等.浙贝母最佳氮、磷、钾施肥量初探[J].浙江农业科学,2009(1):308-310.

[7] 刘洪见,钱仁卷,郑坚,等.不同肥料及施肥量对浙贝母产量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4(7):1024-1027.

[8] 江建铭,倪海鹏,徐建中.硼对浙贝母的生长效应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9(8):2033-2034.

[9] 唐明光,王斌,张硕.绿源生物有机肥在浙贝母上的肥效试验[J].上海农业科技,2012(5):100-102.

[10] 王晓蓉,王强,余强,等.川贝母新品种川贝1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6(21):47-48.

[11] 黎开强,吴卫,郑有良,等.不同光强对川贝母生长发育和总生物碱的影响[J].中草药,2009(9):1475-1478.

[12] 黎开强,吴卫,郑有良,等.温度对川贝母生理指标、鳞茎产量及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8(16):1948-1951.

[13] 张大永,王曙,李庆,等.栽培川贝母采收年限的研究[J].华西药学杂志,2010(6):725-726.

[14] 张礼,伍燕华,付绍兵,等.栽培密度和施肥对川贝母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7(3):119-121.

[15] 马靖.栽培川贝母品质调控技术的初步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

[16] 伍燕华.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栽培中关键技术的初步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

[17] 邓孔权.川贝母施肥及化学除草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32):105.

[18] 张利,汪清平,黄泉,等.不同栽培方式对马尔康地区暗紫贝母生长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6(25):69-74.

[19] 王跃华,江明殊,何诗虹,等.川贝母组培苗快速繁殖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6):941-944.

[20] 江明殊.高有效组分川贝母的组织培养与质量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5.

[21] 刘玲,谭庆艳.平贝母栽培技术[J].人参研究,2010(4):38-39.

[22] 张继全.平贝母养分的吸收特性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

[23] 陈铁柱,张连学,舒光明,等.施肥对平贝母矿质元素和产量的影响及其相关性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9(6):1331-1332.

[24] 陈铁柱,张连学,周先建,等.施肥方法对平贝母产量和质量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9(5):544-546.

[25] 吴仪,王艳玲.不同采收期平贝母生物碱及微量元素含量的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23):191-193.

[26] 吴仪,王雪莲,王春云,等.不同颜色的棚膜对平贝母生物碱含量和产量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6(2):126-127.

[27] 苏志豪,潘伯荣,卓立,等.底肥、追肥施氮量对新疆贝母生长发育性状的影响[J].林业调查规划,2015(6):75-78.

[28] 吴宗展,吴翠色.不同施肥方式对太白贝母生长的影响[J].农业工程,2016(6):153-154.

[29] 赵莉,程争鸣,李洪敏.EV生物肥不同用量对伊贝母品质的影响[J].干旱区研究,2017(2):370-374.

[30] 罗孝贵,丰先红,李健,等.川贝母、藁本间作立体种植技术[J].南方农业,2016(30):45-46.

[31] 王超,王春荣,崔怀仙,等.太行山核桃林藥材间作试验[J].经济林研究,2016(3):181-186.

[32] 朴顺哲,吴强,周淑荣.五味子与平贝母间作种植方法[J].特种经济动植物,2010(8):33-34.

[33] 曹振岭.果树地间种平贝母栽培技术[J].北方园艺,2006(5):111-112.

[34] 朱功良,黎曙光,侯义梅.厚朴林下种植贝母技术[J].湖北林业科技,2015(4):87.

[35] 朱建军,陈裕鹏,李秀芬,等.林药模式对林地环境的影响[J].上海农业学报,2016(6):108-112.

[36] 厉佛龙,马国光.旱作新模式“贝母—甜玉米—小番薯”栽培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2015(19):30.

[37] 周慧卿,陶丽萍.贝母—春玉米—甘薯栽培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15(2):207-208.

[38] 周奶弟,曾孝元,应林友,等.仙居县“贝母—单季稻”轮作模式及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14(6):142-144.

[39] 曹开金,赵军华,吕学高,等.旱地新三熟贝母—玉米—大豆栽培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12(5):642.

[40] 曹开金,吕学高,陈刚,等.“贝母—水半夏”栽培模式效益浅析[J].现代农业,2012(6):16-17.

[41] 沈华,宋永飞,施晓晖,等.“葡萄+浙贝母—青毛豆”高效种植模式及配套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15(6):161-162.

[42] 刘二喜,杨朝柱,郑小江,等.花魔芋与湖北贝母一年两熟轮作栽培新模式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4(31):186-191.endprint

猜你喜欢

种植模式研究进展栽培技术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近十年国际STEM教育研究进展
微生物燃料电池在传感分析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磷酸化肽富集新方法研究进展
旱粮—黄秋葵高效复合种植模式关键技术的研究
旱粮—黄秋葵高效复合种植模式及保鲜技术规程
冀北山地果树下食用菌种植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