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深度阅读指导

2017-11-13龚惠娟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子规王昌龄景物

龚惠娟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创作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描述真诚友谊的一篇千古名作,深切地表现出作者对于挚友的同情与怀念之情。在带领学生学习本文时,应当从诗作表面意思出发,认识到这种感情的可贵之处,以及承载这种感情的背后文化力量,进行更有深度的阅读指导。

一、诗作背景的提示说明

诗中所说的王昌龄,生于唐代武则天圣历元年,年长李白四岁,和李白是知交好友,其于开元十五年考中进士,先任汜水尉、校书郎、江宁丞,后来贬为龙标尉,时人称赞其为诗家天子王江宁,指其诗作之高妙。后来,因为杨国忠和高力士等谄臣的诬蔑陷害,李白被赐金放还,逐出京城,二人的命运可谓极为相似,正所谓同病相怜是也。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即是作者在赐金放还之后,听说王昌龄“左迁”龙标尉的消息以后所写。也就是说,此诗一方面固然表现出了作者对王昌龄的同情与关怀,另一方面也有作者对谄谀之臣、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本诗时,目光关注点便不能只放在李白与王昌龄二人的私谊上,还需要从中发现诗人的肝胆情怀,发现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意义。本诗标题所说的龙标为唐朝地名,大致位于今天的湖南省黔阳一带,当时属于蛮荒之所,而遥有此寄几个字,又说明了作者和王昌龄相距之远。诗中所说的“子规”是杜鹃的别称,其背后包括了“杜宇啼血”的典故。

二、情景结合的巧妙安排

当了解了基本的文化背景之后,教师要带领学生以情景结合的视角,对这短短28个字的绝句进行赏析,使学生了解到,诗人在创作本诗之时,眼前所呈现出的景象一定是层层叠叠、错综复杂的,而其思绪同样难以言说。可诗人却并未如摄影那样,将镜头对准所有的事物,而是有选择性地将景物同情感相结合,且依绝句字数与声律进行恰当选择与限制,只关注了“杨花落尽”“子规啼”及“明月”等几种典型景物,并使之纳入到“五溪”和“夜郎”的代表性地点之中。景物为实见之景,地点为所想之地,无论景物和地点,又均和作者自身所具有的“愁心”相结合,比如“杨花落尽”这几个字,一方面表现出了季节和时令特点,另一方面也烘托出了思念与伤怀的情感,这种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景物,必然会同感伤思维结合起来,使作者和读者共同置于愁云惨雾之中,而子规啼的凄楚典故,又使这种心绪加深一层。与此同时,好友受到贬谪的消息,作者得知于明月皎洁的晚上,明月本应好良辰美景相联系,怎奈知己已经远隔千山万水,在明月的映照之下,诗人的心绪又如何能不愁云惨雾呢?然而诗人并没有将自己的情感置于无尽的哀愁之中,而是在大胆的艺术联想帮助之下,用五溪、夜郎西的地点为标识,和友人共同千里跋涉,同此艰辛,将自己对于朋友的关怀与忧虑之情写得非常深切感人,进一步将愁心抒发出来,而且在艺术上更加贴近诗题里面的“遥寄”二字,使“遥寄”的不仅有短诗一首,更有无限“愁心”。作者李白对于朋友是如此的同情与关心,而又当奈若何呢?此情只能付与此景,把这颗“愁心”和天上的皎洁明月相联系,使之承载起这深情厚意,共同奔至荒僻之所,与友人作伴。可以说,这是一种非常巧妙的安排,让读者可以自然而然地联想起诗人的身世、友人的处境,使读者感受到二人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所遭遇的种种险恶势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愁心两个字便可视为全篇之核心,它将情与景结合起来,让耳之所闻和心之所想统摄在一起,是极具匠心的。教师要使学生明白,此诗值得称道的一点在于,所有的情与景在进行选择与安排时,又一点不落斧凿痕迹,只是让那字与句,景与事,都如同信手拈来一般,自然显现出了诗歌整体的格调:愁却不白,用词典雅却朴素自然,使人能够在情景交融的氛围中感受到余味无穷。

三、一轮明月的适当拓展

如果初中语文教师只是就诗论诗,不能进行适当的拓展,那么学生的语文功力将很难得到真正的进步。对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来说,教师完全可以将其中的“明月”意境单独提炼出来,帮助学生进行深度拓展,使之了解到“明月”这一意象的重要性。在李白很多的作品里面,都对天上那一轮明月有所描述,并体现出作者的一往情深,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即是其中的显例,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同样展现出了其“谪仙人”的浪漫情愫。可以说,月对于李白而言,已经从一个普通的客观物象脱离出来,成为一个能够通达心意的朋友。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在适当时机指出李白诗歌中的这一规律,这对于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李白的作品是极有帮助的,学生将会在教师的提示下了解李白借明月抒发思乡、思亲、壮志等多种情怀。另外,在中国传统诗歌的舞台上,“明月”这一意象的应用范围也非常广,通常情况下会被当作抒发羁旅乡愁情感的媒介,像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陈风·月出》里面提到“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那美丽皎洁的月光,愈发衬托出美人之姣好,愈发撩动起作者的纷乱之情。而在汉朝之后的《古诗十九首》里面,则有《明月何皎皎》一诗,诗中写道“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用明亮的月光,使游子思乡的情怀萦绕一种迷离的意境之内,那客居异乡和夜不能寐的形象,足可令读此诗的天涯游子产生古今一理的感觉。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这种明月意境依然有广泛应用,“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有一组《咏怀》诗,其中首章便是“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的句子,表现出作者夜深人静时,因为心事怆然而无法入睡的心境……总之,天上那一轮明月,寄托了无数中国传统文人的离愁、别恨、乡思、情感,教师将这些资料汇总到一起,给学生提供启迪和讲解,会帮助大家进入到一个全新的诗意世界中去。这是对李白原诗的补充,也是对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帮助,如果应用得当,学生便可以此为契机,在更加深广的思维范围恣意驰骋,找到语文学科和自身状态的最佳结合点,真正实现自身的能力进步。

一首绝句,短短28個字,如果浅浅讲过,只是使学生了解了诗歌的表面意思,自然也能应对课堂,应付考试,但那绝对不是负责任教师应当有的态度。对于初中语文教师来讲,在面对这种千古名作的时候,应当更当考虑它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意蕴,给学生提供一个进入历史背景与文化氛围的机会,让他们得以掌握诗作认知的恰当方法。

[作者通联:江苏海门市悦来初级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子规王昌龄景物
Poesía En la frontera
子规声声
四时景物皆成趣
[唐]王昌龄诗二首(书法作品)
出塞①二首(其一)
写写冬天的景物
景物描写要准确
近代日本的“古典复兴”——以正冈子规的“古代发现”为中心
出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