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味升陷汤对冠心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患者心衰症状及心功能的影响

2017-11-13张根生

陕西中医 2017年11期
关键词:西医左室血瘀

张根生

河南省周口市中医院(周口 466000)

加味升陷汤对冠心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患者心衰症状及心功能的影响

张根生

河南省周口市中医院(周口 466000)

目的:探讨加味升陷汤对冠心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患者心衰症状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冠心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患者72例,按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加味升陷汤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用药不良反应,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两组患者心功能,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左房内径(LAD)、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与舒张晚期二尖瓣血流速度比值(E/A)、E峰减速时间(EDT)、等容舒张时间(IRT)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常规西医治疗联合中医加味升陷汤治疗冠心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患者疗效较好,能有效缓解心衰症状,改善患者心功能。

冠心病是一种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狭窄或阻塞、心肌缺血缺氧的心脏病。冠心病患者长期处于心肌缺血状态下,左室舒张功能发生异常,增加了心力衰竭发生的风险。同时冠心病也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可导致65%~70%的患者最终发生心力衰竭[1]。中医认为,冠心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发病机制与阳气亏损、津液失调、气滞血瘀等有关,治疗本病的关键在于益气升陷、温阳利水、活血通脉,从而改善患者心功能[2]。本研究通过探讨加味升陷汤对冠心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患者心衰症状及心功能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治疗冠心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患者提供参考,现将研究结果整理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接收治疗的冠心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患者72例,纳入标准:①西医诊断参照《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3]:经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冠心病,且合并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45%;中医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按中医辨证分型属气虚血瘀型,主症有胸闷、胸痛、心悸、乏力、气短等,次症有咳嗽、咳痰、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脉细涩。②按美国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为II~III级;年龄60~85岁;所选患者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肥厚型心肌病、浸润性心肌病者;②合并肝肾功能不全者;③凝血功能异常者以及恶性病变者;④用药依从性较差者,临床病历资料不全者。按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72.3±3.1)岁;合并疾病:高血压13例,高血脂10例,糖尿病5例。观察组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61~85岁,平均年龄(72.9±3.2)岁;合并疾病:高血压14例,高血脂9例,糖尿病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西医治疗,口服卡托普利( 国药准字H61022632,规格:25 mg)25 mg/次,3次/d,同时给予调脂、降压、降糖治疗,共治疗8周。观察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加味升陷汤治疗,方药组成:黄芪60 g,当归、茯苓各30 g,人参、知母各25 g,砂仁10 g,桂枝15 g,丹参、陈皮、泽泻、杏仁各12 g,檀香10 g,炙柴胡9 g,桔梗、甘草各6 g,升麻5 g;加减治疗:喘甚者加葶苈子、麻黄、厚朴各10g;肿甚者加防己12 g,炮附子、白术各10 g;痰多者加瓜蒌、半夏各15 g。 1剂/d,加水煎煮取汁,分早晚2次温服,治疗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3 观察指标 ①常规检查:治疗前、治疗8周后经血尿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检查,观察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②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美国GE Vivid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超声检查,探头频率设置为8.0~10.0 MHz,应用二尖瓣血流频谱,测量左房内径(LAD)、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与舒张晚期二尖瓣血流速度比值(E/A)、E峰减速时间(EDT)、等容舒张时间(IRT);③治疗8周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4]:显效: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有效:心功能改善1~2级;无效:心功能无改变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平均年龄、心功能指标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临床有效率等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显效21例,有效13例,无效2例;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12例,无效9例。观察组总有效率(94.44%)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LAD、E/A、EDT、IRT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8周后,两组LAD、E/A、EDT、IRT较治疗前均降低,且观察组LAD、E/A、EDT、IRT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比较

注: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与对照组治疗8周后比较,△P<0.05

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在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异常症状,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

讨 论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中左室舒张功能不全是其早期表现,西医治疗该病的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通过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压力,改善舒张功能,缓解患者症状[5]。中医认为,舒张性心力衰竭属“胸痹”、“喘证”范畴,《金匮要略释义》中记载:“胸痹之病,咳嗽喘息,胸背痛”。《灵枢·邪客》中记载:“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冠心病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阳虚、气虚为主,标实以痰多、血瘀为主,其发病与心、肺、脾、肾存在密切联系,按中医辨证分型可分为气阴两虚型、气虚血瘀型、心肾阳虚型、痰饮阻肺型,其中以气虚血瘀型最为常见[6]。舒张性心力衰竭多由胸中大气不举,宗气下陷导致阳气亏损、气滞血瘀、津液失调,从而引起胸闷、胸痛、心悸、痰多、咳嗽等症状,故认为治疗本病的关键在于益气升陷、强心、活血通脉。

本研究对冠心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患者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加味升陷汤治疗,升陷汤由张氏首创,原方仅有黄芪、柴胡、知母、桔梗、升麻五味药材,以黄芪为君药,具有益气升陷的作用;以柴胡、升麻为臣药,引下陷之气而升;以知母为辅药,具有滋阴润燥的作用;以桔梗为使药,引诸药上行,并上达胸中,使气息得续,津液得化,喘不再发作。但本病多兼气虚血瘀之证,且病程较长,日久宗气下陷则正气内耗。因此,在升陷汤原方基础之上,加人参、丹参、当归、泽泻、茯苓、桂枝、甘草补正气之虚,少佐砂仁、檀香、陈皮防气机阻滞,具有活血通脉的作用,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升陷、温阳利水、活血通脉之功效[7]。现代药理研究表明[8],黄芪含有的黄芪苷、黄芪多糖具有明显的抗缺氧作用,能促进冠状动脉扩张,增强心肌细胞收缩力,从而改善心衰症状;人参中含有的皂苷Rg1能减少心肌纤维化,增加新生血管密度,改善患者左心室功能;丹参、檀香具有明显的抗心肌纤维化的作用,防止心肌缺血。本组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心功能指标LAD、E/A、EDT、IRT均优于对照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由此可知,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可取得良好效果,且用药安全性良好。

综上所述,对冠心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患者采取西医联合加味升陷汤治疗,能有效缓解其心衰症状,且改善患者心功能。

[1] 姜春玲.美托洛尔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6,45(8):1064-1065.

[2] 曹馨宇,谢 琪,周洪伟,等.面向中医养生的冠心病知识本体构建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6,18(4):683-687.

[3] 张 娜.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6):46-47.

[4]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5] 胡乾配,谢 波,李一梅,等.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4):662-664.

[6] 胡晓贞.舒心方治疗舒张性心力衰竭气阴两虚型61例[J].陕西中医,2014,35(6):650-651.

[7] 周宇石,张明雪.大气下陷与升陷汤在冠心病临床应用的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16,43(9):1873-1874.

[8] 齐敬美.黄芪及血塞通联合护理干预用于冠心病介入治疗40例[J].中国药业,2015,24(22):230-232.

心脏病/中西医结合疗法 卡托普利/治疗应用 升陷汤/治疗应用

R541.4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7.11.016

(收稿:2017-07-05)

猜你喜欢

西医左室血瘀
心脏超声配合BNP水平测定在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心力衰竭诊断中的应用
张淑芬辨治血瘀型崩漏的临床经验
话说血瘀证
血浆corin、NEP、BNP与心功能衰竭及左室收缩功能的相关性
血瘀体质知多少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益肾活血法治疗左室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中医特殊诊法在血瘀证辨证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