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年,吸猫么?

2017-11-10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猫奴养猫弓形虫

最近,各大社交网络平台上刮起了一股“吸猫”浪潮。从微博视频《真正的瘾君子是如何吸猫的》走红,到知乎《请问为什么大家突然开始吸猫》引热议,再到朋友圈《不吸猫的你,怎么好意思说自己混在时尚圈》发自灵魂的拷问,“吸猫”这个词算是彻底火了。

“吸猫”这种行为,自古便有。作家王蒙先生就说了:“作家养猫、写猫,古已有之,于今犹烈。”千百年来,人们何以对猫痴迷至此?那么,什么是“吸猫”?为什么我们对喵星人拥有如此强烈的爱,我们试图从历史中寻找答案。

四脚兽猫星人的历史登场

考古资料显示:世界上最早与人陪葬的野猫,来自9500年前的塞浦路斯,最早家猫则出现于4000年前的埃及。古埃及的猫咪并非如同今日那般娇柔,亲近人类。它的地位显赫,是代表女性魅力与幸福的女神贝斯特(Bast)的化身,象征月亮的温暖和女性魅力,是主司人间性爱的女神。古埃及人将猫视为人与神明联系的中介,把猫作为神的动物用来祭祀。他们将猫的尸体做成木乃伊,卖给朝圣者,作为祭品献给神。

而人类驯养猫的纪录,从古代猫身上的骨头、牙齿和毛发上提取出的DNA显示,可追溯至9000多年前的中东地区,这里也是诞生人类最早粮食作物小麦的地区。尽管我国科学家通过在陕西仰韶文化遗址考古发现的家猫尸骸,推断我国的家猫也许是自己驯养的。但目前,一般认为中国的家猫2000年前由欧洲输入。

或许是因为人们开始存储粮食作物,却饱受啮齿类动物偷食的困扰。于是,某个秋日的午后,一个痛恨老鼠的农民突发奇想,决定饲养一只喜欢捕食啮齿类动物的野猫。从此,拉开了一场近万年的喵星人奴役地球人的历史。沿着人类的贸易线,喵星人的脚步逐渐走向世界各地。

在以农业为主的我国古代,为了防止辛苦种下的粮食被老鼠吃掉,猫成为家畜中的必需品。人们赞美猫的捕鼠能力高强,于是创造了许许多多的歇后语:猫守鼠洞——不动声色、猫嘴里的老鼠——跑不了……为了感谢猫对庄稼的庇护,百姓甚至将猫奉若神明。《礼记·郊特牲》记载:“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而祭之也。”

隋唐以来,猫以其捕鼠功能被请入宫廷,并逐渐发展成为宫廷宠物。明代宫廷专门设有“猫儿房”饲养御猫。一些皇帝爱猫到了痴迷的程度,明世宗在爱猫“霜眉”死后,用金棺将其厚葬于万寿山,并赐名“虬龙冢”。

猫与女性形象经常联系在一起,从古埃及便开始,猫的形象被古埃及人描绘成拥有女人身体与猫面孔的“猫神”。在中国也是如此,从狸奴、雪姑、衔蝉这些非常女性化的别名便可见一斑。

哪个文艺青年不爱猫?!

在中国,历代文人们对猫主子也有着深厚的感情。汉代便已有涉及猫的诗赋,到了隋唐,猫在文人、画师笔下的形象则更加丰富。诗人陆游爱猫是出了名的,一口气写了三首《赠猫》诗,更留下了:“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勿生孤寂念,道伴大狸奴” “夜长暖足有狸奴”等脍炙人口的诗句。 而清代更是出现了专门研究猫的综述性作品,如《猫苑》。此时,西方文学中也不乏赞美猫的诗作。如英国诗人托马斯·格雷的《对溺死于金鱼钵的爱猫悼歌》。

到了近现代,沉迷于吸猫的文艺青年们还是非常多的,其中夏衍和冰心都是非常出名的爱猫狂人。夏丏尊在《猫》一文中写道:“怀着迫切的期待,巴不得妹——猫快来。”而钱钟书还会为了自家的猫拿着竹竿去和林徽因家的猫打架,杨绛怕伤了和气,便用《围城》里的话劝他:“打狗要看主人面,打猫要看主妇面了!”

在书画界,猫也是众多画家的灵感缪斯。比如说徐悲鸿,徐悲鸿画马是前无古人,而在马之外,他画的最多的就是猫。他本人也是猫奴,家中养了不少猫。他画的猫毕肖传神,憨态可掬,与画马相比,笔墨更加温柔。把猫画的最学术的要数我们的大师达.芬奇,估计是小时候画蛋的影响太深,大师在《猫的位置与动作》里描绘了几十种猫的姿态与动作,每个个体都能单独成画。画玛丽莲梦露的安迪沃霍尔,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猫奴。他曾和25只猫一起生活。这爱猫体质可见一斑。他用那幅举世闻名的《玛丽莲梦露》一样的丝网印刷形式,为自己的爱猫创作了大量作品。

众所周知日本人爱猫如命,日本画坛史上更有着一堆的撸猫党。从高境界猫奴歌川国芳(据说国芳在教育弟子时,不是要求他们画静物,或是石膏像,而是画猫,而他自己的创作中,猫绝对是主角),到认为猫和女人和是同样生物藤田嗣治,再到钟爱小清新的西田忠重(喵星人是他最主要的创作题材,他最擅长的就是表现喵星人的撒泼打滚等各种形态。)。每一个大师都在用生命告诉我们他们有多爱猫。艺术家们一旦和猫相遇,更是魂縈梦牵,生活和艺术创作中都弥漫着浓厚的猫奴气息。

一只寄生虫让你爱上它

说来奇怪,喵星人总是我行我素,高冷独立。它们不会像狗一样摇着尾巴讨好人类,甚至经常对铲屎官们谄媚的神情一脸嫌弃。但这却挡不住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拜猫教,放弃人类的自尊,甘为猫奴。对这个问题,科学家们也从多个角度作出了分析。

回想下喵星人、汪星人的外观,那些毛茸茸、短手短脚的形象往往会与“可爱”画上等号,而更重要的则是它们的脸部特征,圆圆的脸,大大的眼睛和小巧的鼻子。这是因为大眼睛、短鼻梁的圆脸会让我们联想到可爱的婴儿,激发我们宠溺和保护的欲望。

其次,我们觉得喵星人很高冷,往往是因为它们的面部肌肉较少,无法展现丰富的表情,很多时候都是一副漠然的样子。但这没有成为缺点,反而是一个优势。病毒内容传播专家萨姆·福特曾作出这样的解释:他把猫称为“完美的情绪画布”,因为猫的神情和肢体语言不易懂,于是有了更大的诠释空间,观看者可以容易地将自己的情绪投射在猫身上。因此,对猫的动作分析还掺杂着观看者的主观情绪,成为了一种自我映射和情感出口。我们可以凭自己的感情,决定猫是开心还是不悦。吸猫的过程与其说是与猫对话,不如说是和自己的灵魂交流。endprint

除此以外,科学家们发现,弓形虫也可能是造成我们无可救药地爱上喵星人的原因之一。弓形虫是一种以猫为寄主的原生生物,可以在猫的内脏里进行有性繁殖。它是从猫的排泄物里产生的,为了能更好地把自己的基因传播到其他猫身上,它们需要再次回到其他猫咪的腹中。所以,它们要设计方法,让猫的排泄物被猫的食物,像老鼠这样的啮齿动物吃掉。

也就是说,为了繁殖后代,弓形虫需要改变啮齿动物的行为。不,应该是改变啮齿动物的天性。如果你在鼠笼的一个角落放一些猫尿,老鼠就会跑到另一边去。这完全是天生的闻到猫的气味时的反应,因为猫尿里猫的信息素让它们感到害怕。但是拿一只感染了弓形虫的实验鼠,它就不会再害怕猫的味道了。实际上,它甚至还会被猫的气味所吸引。这绝对是你前所未见的事情!

原来,这些弓形虫会占据杏仁核里的神经元树突,也就是神经元相互联系的分支和线路,并扼杀这些树突,借此再切断大脑回路,使那里的细胞变少,使得老鼠对猫尿不再害怕。据英国利兹大学一个团队的研究发现,这是因为弓形虫会产生酪氨酸羟化酶,这是一种至关重要的酶,用于制造多巴胺。多巴胺是大脑里的神经递质,主导回报和对回报的预期。它们能控制生物体快乐、吸引和预测行为的。

弓形虫以某种方式欺骗了啮齿类动物,让它们忘记恐惧,甚至对猫尿产生偏爱,从而感染上弓形虫。当这些感染弓形虫的啮齿动物被猫吃掉,就算是完成了一轮弓形虫的繁殖大计。

而当人类与喵星人生活在一起时,这些弓形虫也可能感染我们。大多数情况下,弓形虫会形成一个囊肿进入我们大脑,通过制造酪氨酸羟化酶,让我们产出更多的多巴胺,这种愉悦的感情,会让我们猫瘾更重,在吸猫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但研究也发现,弓形虫会让人们的行为变得过于冲动、大胆。相关统计结果表明,受弓形虫感染的人死于无所顾忌的超速所导致的车祸的可能性多了3─4倍。所以,饲养喵星人时,你需要排除弓形虫对人体的危害,特别是要避免孕妇感染弓形虫,这可能会伤害婴儿的神经系统。

事实上,弓形虫这样的做法并不少见,在寄生虫界,这是一种著名的“操纵”现象:当寄生虫需要通过捕食的方式来传播时,它们会控制宿主的精神和行动。生命的演化就是这样,他们会想方设法的操纵其他生物更好地繁衍后代。你很难说,在喵星人、人类和弓形虫之间,谁是主人,谁又是赢家。但可以肯定的是,生命的纷繁复杂,造就了我们多姿多彩的世界。

今天,你“云养猫”了吗?

年轻一代中,“猫奴”现象普遍,“一日吸猫,终身戒猫”戏谑地道出了他们对猫难以割舍的狂热痴迷。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现实养猫的条件,没有门槛的“云养猫”应运而生,猫咪表情包成为了社交新语言,猫片(猫的动态视频)成为了解压利器,“会有猫的”成为了“猫奴”团体的认证口号和精神支柱。

通过新浪微博的微指数,分别输入“喵喵”和“狗狗”可以看到近三个月内的整体趋势(只有输入“热词”才能看到其趋势,但“猫”和“狗”的表达都没有成为热词,因此换了同义表达),“喵喵”热议指数在“狗狗”之上,平均是“狗狗”的3—4倍。虽然这只是衡量流行度的众多方式的其中两种,未必全面,但这至少证明在网络上猫成了流量利器,更具网红潜质。

值得一提的是,“云养猫”不仅是猫奴们的“精神”文化,还发展成为了“商业”文化,“以猫带货”成为了新兴的产业经济。微博上的猫咪宠物博主是较早一批的产业经济开拓者。例如拥有端午和妞妞(猫咪和狗狗的名字)的“回忆专用小马甲”是最早的宠物博主之一,如今坐拥粉丝2850多万,而新生代表情包代言猫“瓜皮的id酱”拥有316万粉丝,知名的美食视频节目《日食记》专门为出镜的猫主子开通了微博号“酥饼大人”,目前有401万粉丝。虽然在最初这些博主未必是打着成名赚钱的算盘分享宠物,但客观上说,这些博主成为大V之后,宠物成为了一种广告资源和软文利器,粉丝们出于对宠物的喜爱对此并不十分反感,接受度頗高。此外,市场需求的刺激下,养猫相关的APP纷纷上线。曾经风靡一时的“猫咪后院”就是一款投喂猫咪,为其添置玩具、加盖房子的休闲游戏,不少睡眠辅助音效APP还在其应用中加入了猫咪打鼾、小猫轻唤、小猫喝奶等音效,帮助猫奴们更快入眠。

“云养猫”成为了火热的社交产品,还借着互联网的东风、猫咪爆款的路径孕育了产业经济,可以被视为网络时代下新生流行文化的代表之一。但有意思的是,在忠实的云养猫爱好者的自得其乐之外,还存在少数被“云养猫”的边缘受众以及因年龄跨度和上网习惯而对“云养猫”产生隔阂、毫不感冒的圈外人。前者反映的是流行文化的影响力,当其在固定社交圈内发展到一定参与度和讨论度时,它还升级成为了一种社交资本和共同语言,代表着认同和凝聚力,“非我族类”的少数人可能出于被孤立的担忧选择从众,使自己也成为集体的一部分。“我不想和身边人显得太格格不入,而且对猫没有好感容易在第一印象上给人留下冷漠、没有爱心的形象。”大四学生小然这样说,因为身边猫奴朋友的影响她成为了被“云养猫”用户。

但另一方面,流行文化也正受到圈外人的质疑,“云养猫”对他们而言是一种陌生而古怪的行为。在精神上,他们担心“云养猫”使人玩物丧志、精神空虚。而面临现实问题,他们更担心“云养猫”会加剧少子化的趋势,使人沉迷于与猫互动。“云养猫”带给用户的是一种私人的情感体验,而要不要选择猫作为伴侣也是用户的个人选择。在这种自主选择尚未涉及到他人福祉时,是否该用舆论的压力对这种自由进行干预或者“拨正”,不仅考验着新生的流行文化,也考验着这个社会对新文化的接受度和宽容度。endprint

猜你喜欢

猫奴养猫弓形虫
养猫还是养狗,这是个问题
钱钟书清华园养猫
猪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检疫及防治
GABARAPL2 在IFN-γ诱导的HeLa 细胞抑制弓形虫生长中发挥重要功能
黄瓜中有大量弓形虫吗
养狗和养猫,哪家主人幸福
论一个猫奴的时尚修养
我是“猫奴”
一例猪弓形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猫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