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儋州调声:人人都是山歌手山山水水是歌台

2017-11-10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儋州市儋州山歌

男青年站成一排,肩并肩,小手指勾住小手指。姑娘们站成一行,小手指也勾住小手指,站在男青年的对面。男的手一摇脚一摆,舞了起来,如狂风逐浪,热烈而又激荡。随着,歌声飞起,长短徐疾,粗犷激越,像群马奔腾,像洪水下坡,山和水应。男的歌罢,女的腰身一扭一晃,随之起舞,如春风抚柳,婀娜多姿。歌声就在舞蹈中缓缓飘动,柔和悦耳,婉转清雅,似丝竹之声,似春莺夜啼,荡漾于旷野,摇动人的心旌。——这就是儋州调声。记者曾多次在不同场合欣赏过儋州调声表演,每次都心潮澎湃,非常愉悦,这就是儋州调声的魅力。

儋州素有“诗乡歌海”之美誉。“儋州自古称歌海,山歌催得百花开;人人都是山歌手,山山水水是歌台。”儋州调声是流传于海南儋州的一种民间歌舞艺术,是儋州特色文化的重要品牌,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更被誉为“南国乐坛的奇葩”。1962年郭沫若先生到儋州考察时给予高度的评价:“儋州山歌不亚于唐诗。” 2006年5月20日,儋州调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千百年来,儋州调声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撑起她旺盛的生命力,顽强地扎根在儋州这片土地上,润泽这片土地,又润泽儋州人的性情。儋州人热情开朗,率直爽快,就是得益于调声那欢快热烈的韵律长期陶冶。反过来,儋州人又将自己的热情化作春雨浇灌这株奇葩,使之四季飘香,艳丽迷人。

"儋州自古称歌海”

儋州调声产生于西汉时期,发源于儋州市北部沿海洋浦特区、三都、峨蔓、木棠、兰训、松林、光村一带。是一种以儋州方言演唱,体裁近似民间小调的传统民间歌曲。调声的内容以表达爱情、幸福生活为主,以曲调优美和群体娱乐的特点流传于儋州、三亚、昌江、白沙、东方等地。由此,儋州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地处海南岛西北部的儋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汉武帝元封元年建置以来,已有2000多年历史。特别是北宋一代文宗苏东坡曾谪居此地,弘扬文教,使儋州自古就有"詩乡歌海"之称。

儋州到底有多少人会唱调声?儋州市文化馆馆长陈照荣骄傲地表示:“我们儋州有百万人口,差不多七成人都会唱。70年代前出生的人,只要会说儋州话的都能唱几句。”

陈照荣说,有首歌能形容儋州人唱调声的人之多:“儋州自古称歌海,山歌催得百花开;人人都是山歌手,山山水水是歌台。”

不仅多,而且人们爱唱歌的心情,热切得有点只争朝夕的急迫。“调及春景未残就,莫到老边‘巴眼人”。这是儋州本地话,意思是要赶在青春还未过去的时候唱调声,不要等老了不能唱了,才羡慕那些唱的人。

直至今日,农闲时分,节假日里,只要天气好,晚饭过后,三三两两的人就走到广场上,田地空旷处,手拉着手,男一排,女一排,手拉着手唱调声。人多的时候,唱的唱,看的看,笑的笑,评的评,人多的时候能上万,少的时候,也能有几十上百人的排场。那个热闹劲儿,一点也不亚于风靡全国的广场舞。

当地人说,调声用儋州话唱“最有味道”。在海南,儋州话只有儋州地区常年居住的人才能听懂。但这并不妨碍调声在自己的“地盘”生生不息。甚至在外地的儋州人,也聚起来唱歌:儋州人出来唱调声,说唱就唱,他乡与故土,似乎也近了些。

调声,其实就是集体对歌,在舞蹈中对歌。男的或女的每唱一首歌,歌词中就留下一段空白,在演唱中根据当时调声的情景和对方歌词表达的意思,有针对性地即兴嵌入山歌词,巧妙地对答。所以,男的和女的轮流歌之舞之,就是你来我往在对山歌。当然,调声所表现的不仅仅是山歌,也在表现声乐旋律和舞蹈姿态,其实,就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才艺展示。更可贵的是,男女青年在歌声和舞蹈激荡中,情感在流淌,心声在碰撞,也就溅起斑斓的浪花。当年田汉先生来儋州视察,听罢调声,为之惊讶,兴奋地称赞说:这是南国艺苑的一株奇葩!

调声的歌曲主要来源于乡间,青年男女自行创作,或者出于民间艺人之手。歌词承载他们心里的声音,生动活泼,灵动抒情,富有生活的质感,浸润地方的情愫,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冲击力。

儋州调声都生长于野外。人们在田间劳作,突然兴趣来了,就走到田边,排成一行,手舞足蹈唱起来,歌声在田野上飞翔,人的情绪随之飞翔,一天的劳累就在不知不觉中抖落了,心里也就满满地收获了欢乐。青年男女穿着漂亮上镇赶集,手就痒,嘴也痒,不来一场调声,就怅然若失,也对不住这身打扮。于是就在街边或者镇口摆开架势唱起来,舞起来。顿时,街上的行人就一哗啦围过来,街上的气氛马上随着调声的节拍涌荡沸腾,这一个集日,欢愉快乐的色彩也就缤纷在集镇上。

唱调声没有固定的场合和时间,在农闲时节、逢年过节,在山坡野地、乡镇集市都可进行,主要是青年男女互相以歌抒情,农历八月十五唱调声尤为盛行。

走进世人的视野中

儋州调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发挥着特有的作用,是海南文化的重要品牌之一。

调声节上所唱的歌起初大都为情歌,青年男女于月明之夜或春光明媚之时,集体对歌、娱乐传情。到清末民初,调声又吸收了"学堂民歌"成分;到上世纪"五四时期",调声又出现了许多革命题材内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则成为揭露敌人、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新中国成立后,六十年代的水利建设工地上的赛歌会曾掀起儋州调声发展的第三次高潮。

新时期,儋州调声雄姿英发,来个完美转身,不再局限于男女青年用来交流情感迸发青春的火花。儋州人赋予她更丰富的内容,将渔农牧副工学商的话语融入她的本体,她也就堂而皇之从野外阔步走进儋州人的日常生活中。节日假期或者有喜庆之事,她就毫不犹豫地跻身在人们的面前,给喜欢她的儋州人展现出自己新的风采。她又理直气壮地踏入艺术的殿堂,在舞台上斗妍争艳。而且,她英姿勃勃地走出儋州,走向北京,走向全国各地,风骚在世人的视野中。儋州调声队曾赴武汉、广州、北京等地演出,在各地掀起了一阵"儋州风"。电影《椰林曲》、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等都引用了儋州调声旋律。调声还参加了中南六省春节联欢晚会,荣获国家级金奖、银奖。2001年,调声在南宁国际民歌节上更是大展风采,中央电视台及浙江卫视等还专门到儋州采风,将调声制作成专题节目在多家省级卫视播放。2001年,海南首次举办儋州调声节,儋州市城乡一下子涌现出278支调声队伍,近万名群众分别参加了调声表演和体育竞赛等活动。2006年,调声以独特的艺术品格荣登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名录。她的名声大噪。她于是风靡儋州城乡,村村都有调声队,平常的日子里,经常活跃着她美丽的身影。遇上盛大节日,她更是意气风发,动辄就数千成万人汇集一起,且歌且舞,在儋州各地营造出一个个欢乐的海洋。endprint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儋州调声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目前儋州市政府已决定将每年的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调声节",用以全面保护调声。 “2017年儋州调声文化节”于中秋期间10月3日—4日举行,系列活动包括:儋州调声比赛、儋州调声原创作品征集大赛、儋州调声服饰征集大赛、儋州调声摄影作品展、儋州调声节标志及吉祥物征集活动、《东坡海南》MV歌曲创作活动、“诗画儋州”——中国艺术名家走进儋州活动、“苏东坡与文化儋州”学术研讨会、儋州调声节晚会和自由调声等十大项活动内容,旨在把调声文化节活动办成百姓的欢乐海洋,办成一个繁荣优秀文化的大舞台。

流传至今有秘诀

一種有2000多年历史的地方音乐品种,而且只有儋州地区的人才能懂,怎么流传至今,而且还让大家这样喜爱呢?儋州市调声山歌协会会长郭炳圣说:“正是因为调声生于儋州,长于儋州,曲调优美,情理交融,才能雅俗共赏,流传至今。”

不拘形式,表达灵活,或许是让这种地方音乐流传至今的秘诀。调声的确优美。近似民间小调的旋律,欢快活泼,朗朗上口。旋律中经常出现调式交换和转调变化,显得百转回肠。入调声的儋州话也雅致。年轻的姑娘叫“姑”或“侬”。有的表达生活中的小哲理“不垦山崩不是龙”“有心不忘在迷路”,有的反映自然中的美景“夜静管观星斗定”,有的直接表达调声的魅力“调声不做无雅味”“明天唱上北京城。”更多的,表达青年男女的情感,男歌高亢激越,女歌婉转绵长。不懂词的,听多了,也能哼上几句。

郭炳圣研究调声30多年了。2015年10月,他在儋州大戏院举办了自己的演唱会。演唱会共有十几首曲子,有的是老调新作,有的是老曲新词。总之,有传统,有创新。郭炳圣认为,儋州调声旺盛的生命力正在于它传统中的不断创新。

儋州调声体裁近似民间小调。曲调有宫、商、羽等多种调式,旋律进行中还经常出现调式交换和转调变化。而且,儋州调声在发展中善于吸收古曲、现代歌曲及外国歌曲旋律,这也是调声艺术常唱不衰、与时俱进、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之一。古老的儋州山歌歌词大多是韵脚宽松的"二句半"。后来人们在劳动中又学到"车水歌"的旋律,再加入节拍鲜明的舞蹈节奏和情绪昂扬的音调进行集体对唱,演唱时手臂和身体随歌声节奏前后摆动。

调声有若干常用曲调,以此为基础加以发展变化,可以创造出更多新曲,从而常唱常新。

目前儋州已经收录的调声有600多首。常用的曲调大概有50来首。唱调声,不需要伴奏,不需要舞台,随走随唱。只要是块能站开人的开阔地带就能唱;也不需要特别的创作,即兴发挥,看到什么唱什么。有特别爱唱的人,在家拿个毛巾也能编到曲里,叫人吃饭也能唱着表达。

在儋州泊潮村,村里的喇叭依然经常会放起调声的曲子。村里的起哥,是远近有名的调声粉丝。起哥原来在市里务工,工作之余,只要听说哪里有调声唱就赶去唱歌。后来索性不干了,直接回村里拉起队伍自己当起调人唱歌。却难免生活受到影响,日渐困窘。村里人见状,也编了调声来唱他。大概意思是“家里下顿没着落,愁坏家里的老婆;大哥依然对着歌,谁也没有他快活。”配上调子,并不觉得讥讽,倒有几分同情甚至艳羡之意。

愿使青年爱调声

儋州调声历史悠久,它集中地反映了古代海南音乐的发展过程,对研究海南古代音乐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和历史价值,曾获得美国、加拿大等国际音乐专家和国内音乐界人士的高度评价。

随着电视、歌舞厅、网吧等的普及和社会经济化,儋州调声受到了巨大的冲击。80年代后,学唱调声的青年男女越来越少,加上老艺人不断离去,这种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地消失,调声面临着断层和失传的危险。在陈照荣、郭炳圣们看来,和很多民间艺术的情况一样,调声也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

青黄不接,首先表现在唱歌的人方面。“现在看着还可以,再过几年估计就悬了。”郭炳圣说。“30岁以下的年轻人,愿意唱调声的太少了。“调声能传承到今天,就是因为民间青年男女爱唱,要是他们都不唱了,调声的前景就不乐观了。”陈照荣说。

青年人中唱得好的越来越少,国家级儋州调声代表性传承人唐宝山已经年过60,而省级儋州调声代表性传承人也年逾50。

为了抢救儋州调声,儋州市历届领导和文化部门采取了多种保护措施,如儋州文化馆就组织了有关人员整理调声1000余首,编辑成歌集。此外,儋州市还采取了多种保护措施:成立儋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市调声山歌协会,积极开展民间调声活动及抢救保护;鼓励支持业余调声队,开展调声活动;鼓励和支持个体户或者爱好者录制出版调声CD、VCD光碟,传播调声;举办调声培训班,提高调声艺术人才素质。

2016年4月7日,东成镇新坊村举行儋州调声传承基地、基层文化活动基地示范点揭牌仪式。这标志着儋州第一个村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在此正式落。

目前,新坊村有200多户,村道基本硬化,并建成文化室、村民文化广场,村内基础设施配套日趋完备。该村组建了调声队伍,全村男女老少,大多会演唱调声、山歌。

最令陈照荣高兴的,是儋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儋州市的中学“结上了对子”。第四中学、第二中学等学校成了儋州调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训基地。 陈照荣们抽空就去给初中生上课培训,教孩子们唱调声。“现在很多孩子都会唱了,能唱能和,有的还会打腰踢腿,挺像样的。”陈照荣说:“调声生于民间长于民间,传承之路,还应使更多的青年爱上调声。”endprint

猜你喜欢

儋州市儋州山歌
创建精品学校,培养优质人才
——走进儋州市松涛中学
山歌还要妹起头
山歌
儋州鸡产业发展的思考
儋州宣言——2017年12月16日“苏东坡与文化儋州”全国专题学术报告会通过
苏轼儋州己卯年上元夜的“得失”之问
海南省儋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的选择
苗山歌
海南省儋州市农村垃圾处理服务供给研究
苗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