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姜规墓志》与泰山“六郎坟”

2017-11-09周郢

寻根 2017年4期
关键词:泰安题名墓志

《姜规墓志》辨正“六郎坟”

在泰山南麓,泰安城西有“六郎坟”古迹。明人陆采《览胜纪谈》卷一《杨六郎》条云:“泰山……下有杨六郎墓。”又明宋焘《泰山纪事·地集》云:“六郎坟在泰安州西十六里,余尝过其地。形势博大,古木参天。俗传杨六郎立化泰山下,即此卜葬,遂以六郎坟名传,至今不绝。”乾隆《泰安府志》卷四《古迹》云:“县西二十里一冢,俗传宋将杨六郎坟。”乾隆程志隆修《泰安县志》卷九《冢墓》云:“县西二十里一冢,形势宏巍,翁仲、石兽行列无缺,俗传为宋将杨六郎坟。坟址共地六分八厘,有柏树四株。”日本近代汉学家桑原骘藏《考史游记·山东河南游记》云:“自泰安府西关出发,九点十分经六郎坡,此地有六郎陵,墓高约八九尺,尚存石人、石马四五尊,但不见碑石,六郎为何许人亦不得而知。”民国李嘉善《泰安歌谣又九首》注云:“六郎坟,墓名,亦村名,泰安城西南十余里,有村日六郎坟。因村旁有大墓一冢,传为宋杨六郎之墓,《县志》亦记其事,殊未敢遽信也。村在墓旁,村以墓名。”(《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1926年第17期)

古代诗人亦多吟咏六郎坟之作。清代泰安知州纪迈宜《泰安进香词二十七首》之十八云:“转轮塔侧吊忠魂,锁钥当年寄北门。好似李陵台上月,重将移照六郎坟。”(《俭重堂诗》卷三,“四库未收书丛刊”第26册)又,清高望曾《六郎坟》诗云;“倦程解辔访烟萝,苍莽云山足放歌。乡曲采风民俗俭,沙场吊古客愁多。寒云荒陇访豺虎,日暮空村散马骡。闻说六郎坟尚在,千年英气久消磨。”(《茶梦盒诗稿》卷五,“清代诗文集汇编”第677册)皆将之视为宋代名将之墓加以凭吊。

六郎坟在民国时墓冢封土尚完整,墓前有石人、石羊、石虎各二。据泰安作家吕日生先生回忆:“那座疑冢在村之东头,一个大土丘,上面长满萋萋青草。坟前有翁仲二、石羊二。那石人峨冠博带,做微笑状。从石人石羊的雕刻风格及其受风雨剥蚀的程度来猜测,都是宋以后的作品。”(吕日生:《青草萋萋六郎坟》,《雀喧集》,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文华》杂志1930年第8期曾刊载饶立之摄《山东泰安附近六郎村之杨延昭墓》照片,从中可见旧貌。

虽然乡邦文献记述言之凿凿,且有封土、石仪存在,但此地距宋史上“杨六郎”(杨延朗,又作延昭)军事活动区域(今山西、陕西、河北境)相距甚遥,故其墓真伪,每滋后人疑惑。如乾隆程志隆《泰安县志》卷九《冢墓》“六郎坟”考云:“按《宋史》:‘六郎名延朗……及卒,帝嗟悼之,遣中使护榇以归。是六郎之柩来自河北,归葬太原。泰山与太原相去二千余里,而日坟在是焉,此理之不可解者。或曰:羊叔子为晋世族,此仕宦而行六者。然碑志弗存,均无稽矣。”所举“或曰”之考,将“杨六郎”易为“羊六郎”,以贴合历史上的泰山羊氏家族,但羊族中并无号“六郎”者,而据今之考古发掘,羊氏家族墓皆在新泰境,亦与斯地无涉。其疑点并未能得到合理解释。

六郎坟“文革”中被掘,据目击者称:墓穴为油篓式半弧洞形,半径约1.6米,内置石门一座,墓室内已无棺,且无殉葬品,但散布人骨甚多。墓西北有盗洞,知曾被盗。毁墓后石仪多掩埋于大坑中。20世纪80年代地表尚存一石虎,今佚。可知六郎坟中确有葬者,并非虚设封土,但埋葬之人为谁,仍不得其解。

2017年3月13日下午,六郎坟村在小区建设施工时,在传说中之“六郎墓”西北处不远,掘出一座古墓,当挖掘机掀开墓室拱顶时,现出了三个并排墓穴,中间由石板隔开,两侧各有拱顶支撑,室内分置三堆人骨。

发掘时又在东北侧墓穴中,发现墓志一盒。其尺寸均为56.5厘米×66.5厘米,厚13.5厘米。志盖为小篆,题“宋故姜公将仕墓志铭”。志文为楷书,共37行,满行33字。题称:“宋故将仕郎姜公墓志铭”,后署:“开州助教前夔州奉节县丞韩中撰,奉议郎前知相州安阳县丞钱谷书,承议郎庆源府司录事赐绯鱼袋李焘篆盖。”根据志石所载,墓主为北宋人姜规。

姜规(1058-1123),字子正,其先为东平(府)肥城(县)人。及其父茂昌,因葬其先辈三世于兖州奉符县(今泰安),遂为奉符县人.。姜规兼通经史诗文,旁及医道,然其举进士不中,后补官将仕郎(宋从九品散官)、守郓州助教。又助弟姜矩入朝为官,居乡乐善好施,口不臧否人物。以宣和五年(1123年)七月卒于家,得年六十六岁。则其生应在北宋嘉祐三年(1058年)。此为墓主生平之大略。又墓志中提到姜规原配束氏,续配王氏,可知墓中三骸即为姜公与其二妻。

《姜规墓志》中的相关记录,可借以揭开“六郎坟”之谜。根据墓志所记:姜规家族墓均在奉符县奉高乡。《宋史·五行志》云:“(大中祥符元年)七月,乾封县奉高乡民田禾异垄同颖。”肥城东向所出《宋故司勋郎中知兖州军州事致仕李公墓志铭》中亦言:“诸孤卜崇宁四年十月初九日,葬公于奉符县奉高乡先茔之原。”可知北宋时奉符西南县境包括今六郎坟至东向一带,皆属奉高乡界。而姜规系“附葬先茔大夫之墓次”。所谓“大夫”,系指姜规之父姜茂昌,以子姜矩追赠武经大夫。则姜规墓紧傍其父茂昌之墓。从出土现场看,规墓在所传六郎坟西北侧,相距不过五米,其间别无其他冢墓。六郎坟中置有石门,与今见姜规墓中建置相似,墓前设制石仪,也与姜茂昌所封武经大夫身份相合。故可推知传说中之“杨六郎墓”,应为北宋姜茂昌墓。明代以后杨家将故事广泛传播,杨六郎之名家喻户晓,而姜茂昌墓碑残缺漫漶,渐湮其名,后人因其系衔为武职,姜、杨音近(宋以后流行之《平水韻》中,姜杨皆在“七阳”韵中),而遂讹为杨六郎(延朗)墓。此一推论虽无确证,但核之事理,实不无可能。故基本可断定,六郎坟墓主应为姜氏。

姜茂昌墓讹传为杨六郎墓,或与杨家将曾参加泰山封禅相关。明代嘉靖学者陆采《览胜纪谈》卷一《杨六郎》条云:“宋真宗封泰山,武臣杨六郎者,见一红裳女子,自灵岩山洞中出,顶香迎驾而前,杨抽矢射之而隐。取香以呈帝,帝嘉其异,命六郎为守土巡检……今其山下有杨六郎墓。”此记“杨六郎”曾作为扈从“武臣”参加宋真宗封禅大典,如摒弃所述之神异情节,或有可信之处。真宗封禅波及甚广,各支部队为此征调频繁,征召延朗扈从封禅,委以“守土巡检”之职掌,在情理之中。泰山南麓的封祀坛、舞鹤台,民间称之为“孟良台”“焦赞台”,言系因焦、孟二将所督建,或亦与此传说相关。又据《宋会要辑稿-礼二十二》载:真宗“诏东巡由郓州临郁道北路赴泰山”,“二十日发翔鸾驿,至中路顿,备法驾入乾封县奉高宫”,可知宋真宗此行取道今东平与肥城,再岱岳区西境至奉符城,“六郎坟”为其必经之地,杨延朗从封时或曾警跸驻防于附近。后人为纪怀延朗,遂将姜墓传为杨墓,遂有“六郎坟”名称,颇有可能。详见拙作《杨家将故事与泰山》(周郢:《泰山与中华文化》,山东友谊出版社,2010年)。endprint

《姜规墓志》印证泰山石刻

《姜规墓志》一出,不仅得知“六郎坟”真正墓主,从中了解北宋时期乡绅阶层生活状态与思想状况,还将徽宗一朝泰山佛道兴替与道士活动情况与泰山石刻相印证。

泰安姜氏见于史册者,首推云亭姜氏家族,族中名人有姜紘、姜潜等。然姜规与其非出一源(云亭姜氏系出淄川,姜规系出肥城),应非同宗。姜规在地方文献无传,然志称其“幼授经于乡,通大义,时时作小诗以见志。频涉猎史传,间开口议论古人是非得失,自为己见。至黄帝方书、神农本草,皆精通之”,又言规“常诵昔人诗曰:‘人生适意即为乐”。按此为宋文同《种榆诗》中句:“人生适意乃为乐,此乐已恐他更无。霜飙未起枝叶在,且与诸君同此娱。”(《文同全集编年校注》上册,巴蜀书社,1999年)姜规吟诗咏文诗,且被刊入墓志,足见其好诗之深。姜规兼通经史诗文,旁及医道,亦博学之士。

姜规事虽方志失载,但其人活动可征之石刻——白龙池今存宋人题名:“姜子正、子方、李晋道、刘言可、刁文叔同来。庚子四月。”志称姜规字子正,题名中“子正”当即姜规,而“子方”当即其弟姜矩。庚子当为宣和二年(1120年)(另刊刻墓志之“吕仝”,亦见于白龙池壁题名中:“元符三年十月一日,奉高人石匠吕仝、周道同游”,堪与志石对勘)。

其名又见于小蓬莱题记,其一云:“兰陵束元伯与姜子正、蔺思复、马济叔、韩公权、张义之同游。甲戌孟秋望日题。”其二云:“泰山姜子正、口邱翟公肃口口,七月晦日。”(《泰山志·金石记》著录,其一北大图书馆藏原拓)当亦姜规等人所题刻。此题名中之“束元伯”,或即墓志中之姜规妻兄束长孺(元与长互训),志称:“先娶束氏,始见知于其兄故尚书水部员外郎长孺于微时。”束长孺见于宋代文献,其乡贯一说博州,一说兰陵,进士,崇宁二年(1103年)为宣德郎,充陕西路提举学事司管勾文字,历官至尚书水部员外郎。《宋诗纪事补遗》卷三三录其诗。其书刻流传颇多,耀县五台山有崇宁二年(1103年)三月正书《灵应庙记》;陕西咸阳有崇宁五年(1106年)三月书《建安黄公(孝先)诗》;泾阳有政和七年《题法相院诗刻》。小蓬莱题名与《建安黄公诗》《题法相院诗刻》均自署“兰陵”,更可确知束氏乡贯并非博州。

另外桃源峪题名石刻中有一方也与姜、束二人有关:“口孺具酒,约文叔,端夫、子方、应之、口回、甄甫,辛卯季夏十二日同游。”石刻中出现的“文叔”应即白龙池题名中的刁文叔,“子方”应即姜矩,据此推之,口孺或为束长孺。因三人为同一游侣中人也。

墓志中又提到的道士张舜民,也在泰山石刻中获得印证。志称:“道士张舜民尝贷白金数十,复受寄舜民米钞直百余千,后舜民因事累匿迹自经,且将死,公闻之,急持所寄钞往,欲口口其生还之。无何,已不能及,即对众授其家人,不问所贷。”张舜民其名见于水帘洞石壁题刻,云:“元祐六年,刘仲平游,岱岳观主张舜民同来。二月七日。”又小蓬莱诸人题名中与姜规同游之观主张义之,亦可能为舜民之字。知其人为岱岳观主。张舜民因事自杀,或与宣和元年(1119年)道教头目林灵素失势被逐有关,其内情尚待考证,墓志涉及这位泰山名道的最终结局,十分重要。

另外此段所提到之“钞”,应指北宋发行之纸币。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宋朝廷发行“钱引”,除四川,福建、浙江、湖广等地用“交子”外,其他路均用“钱引”。据南宋谢采伯《密斋笔记》载:“崇宁五年(1106年)敕节文:小钞,知通监造……大观二年第一料,其样与今会子同,上段印‘准伪造钞已成流三千里,己行用者处斩,至庚寅九月更不用。中段印画泉山。下段平写‘一贯文省,守悴姓押子(字)。”志中张道士所寄存之钞或即此物。如是,则为北宋纸币流通泰山地区之记录。

另外所记升元观一事也较重要。志石记姜规善行云:“乡人王彪死攒建封院,其后,院改为升元观,县督起攒,县甚迫。彪弟奕贫不能举,公为出钱丐地,使即日办其事。周人之急如此。”按升元观(建封院)故址在岱宗坊以北,据今存宋政和八年(1118年)《升元观敕牒》中稱:“建封院一所,逼连岳庙之后,殿屋完备,田产颇多,只一村僧占据主持,任从民间安攒邱墓,秽恶不蠲,深虑渎真仙不便,欲乞申朝廷改为道观。”此为徽宗朝尊道排佛事件之一。牒文中所说建封院“安攒邱墓”事,恰可与墓志所述王彪攒葬(暂厝、停殡,临时安置灵柩)事相对应,从中可知改僧院为道观过程中对民间骚扰之重。

《姜规墓志》可补史、订史之处尚有多处,如小蓬莱题记,历来金石学家多断代为后梁,清《泰山志·金石记》考称:“右刻六首在山南王母池北,水石阴森,名小蓬莱。案宋、金、元无辛未改元者,唯后梁太祖开平五年辛未,改元乾化。至甲戌,是为末帝乾化四年。新修县志称‘有宋元祐甲戌束元伯等题名,误也。”今以其中“姜子正”(规)生平时代考之,石刻中之“甲戌”当为绍圣元年(1094年),《泰山志》列之后梁不确(关于辛未改元容另考)。从中不难看出本志对研究宋代泰山史事之价值。

作者单位:泰山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泰安题名墓志
论文写作技巧—题名
论文写作技巧—题名
Reflections about the Summer Camp of Shandong University
墓志文体起源研究综述
Transform Yourself into a Butterfly
佳石选赏
隋唐墓志伪刻辨析
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