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汾阳圣母庙壁画的艺术价值

2017-11-09李瑞

山西档案 2017年4期
关键词:画匠圣母壁画

文 / 李瑞

山西汾阳圣母庙壁画的艺术价值

文 / 李瑞

壁画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记载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最古老的绘画形式之一。文章从壁画的表现形式如构图、用线、设色等方面,详细剖析道教壁画的代表作——圣母庙壁画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山西汾阳;圣母庙;壁画艺术;寺观壁画

壁画是人类最古老的绘画形式之一,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出现了在石壁墙壁上绘制的简单图形。在中国古代,壁画同样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记载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自周朝以来,壁画多以装饰宫殿、道观、墓室等形式出现。东汉时期,壁画形式多样、题材广泛。直到西汉,佛教传入中国,壁画在宗教的影响下,被大量地绘制在道观和石窟中,作为宣传宗教教义的主要途径。壁画在此期间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而元代寺观壁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以永乐宫壁画最为杰出。到明代,寺观壁画大为逊色,虽不及元代芮城永乐宫的气势恢弘、色彩瑰丽,规模也较元代小了,但在题材和内容上,更接近现实生活。艺术特色方面,明代寺观壁画在传承宋元艺术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形式多样的艺术技法,探索出了多种构图和样式,形成了独特的本土壁画风格。寺观壁画在中国古代经过长期的发展,在技术经验、表现手法等方面,通过不同地区的交流融合,形成了深厚的底蕴,具有丰富的学术内涵,既为中国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当代中国艺术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艺术镜鉴。

寺观壁画在封建社会作为宗教的宣传品,大多出自于民间画匠,壁画中的艺术形象也大多以民间的现实生活为来源进行创作,以解释宗教和历史。画匠们通过宗教避开统治者,在壁画作品中反映、揭示人民现实的生活状态。此外,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一些富有诗意的、具有戏剧性的生活场面升华后,呈现出神话世俗化的经典画面。

明代道教壁画的代表作——圣母庙壁画,是由建筑、雕壁画结合在一体的立体艺术,位于山西汾阳市西北的田村,又名后土庙。据不完全考证,圣母庙始于唐代,重建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总面积有76.37 平方米,北壁画高2.5米,东、西壁画高3.7米,壁画绘满在殿内东壁、西壁、北壁及殿外廊下,内容分别为《迎驾图》、《巡幸图》、《燕乐图》和《赏宝图》等。该壁画绘制出众多人物,具有动态塑造的多样性、外部造型的准确性和精神表现的深刻性,举手投足之间都透露出贵族生活的情趣风貌,展现了个体人物形象由内而外的鲜活生命力。整个壁画,无论是人物造型、画面构图还是色彩的运用,都体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从壁画整体来看,它采用了中国宗教壁画常用的工笔重彩画法,人物线条运笔灵活,简练细致。

圣母庙壁画 北壁《燕乐图》

圣母庙壁画虽然是宗教壁画,但匠师们却将这些神灵世俗化,人物也具有明代特有的仕女画形象,成为宫廷贵族生活的真实写照。在《迎驾图》中,圣母的形象尊容华贵,装束繁复,紧随其后的仕女、侍吏、神将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充分体现了我国绘画艺术的技法。我们可以从圣母庙壁画中看出画匠们对“传神”的追求。

圣母庙壁画东壁《迎驾图》

宗教与艺术都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是人类精神世界通过加工后的产物。因此,“想象”、“幻想”对宗教和艺术起着推动作用。“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宗教壁画中被广泛运用。无论是对美好事物的强烈渴望和追求,还是对社会现象的反映,都代表着画师在一定时期的美学思想。在圣母庙壁画中,画师们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将普通人物形象进行夸张变形,以表现神灵的个性特征。该壁画中人物形象粗犷有力、面目表情威严狰狞,使人感到正义的力量欲待喷发。无论是主角圣母还是仕女、乐伎,造型比例十分准确且有韵味,整体人物造型略显丰腴柔丽,由内而外散发出精神气质,传递着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境界。她们或相视浅笑,细语交谈;或手捧贡物,柔美娴静,矫首昂视;或慈眉善目。神将、侍卫、孩童们,或神情威严,或豹眼圆睁,或安静和谐。这体现了中国绘画艺术所讲究的审美追求——传神。西方绘画注重的是人物的解剖结构,而中国绘画更注重整体画面的装饰性。圣母庙壁画的人物造型,虽然缺乏强有力的、合理的解剖结构的支撑,但这种象征性的装饰意味同样不失韵味。画匠们不但注重人物个体形象的刻画,更注重人物之间的组合穿插关系,整个壁画呈现和谐的景象,可见他们高超的绘画技艺和独具匠心的设计。

山西明代寺观壁画作为元明时期宗教壁画的典范,以气势宏大的场面和精湛的人物造型著称,所绘制的神仙鬼魅、天地河流都较纷繁复杂。这传承了中国古代优秀壁画的传统,造型仍采用写实风格、工笔重彩的形式。它虽然出自民间画匠,但没有失去壁画本身所要表达的特有的中原文化的本土面貌,显现出非凡的技艺,为后来的艺术发展提供了源泉。其严谨和谐的表现形式,蕴含着深厚的思想文化内涵。明代宗教壁画应属于独立的宗教人物画体系。民间画匠虽然借鉴了文人画,却依然保持着绚丽的民间绘画的艺术特色和非凡技艺,使之流传千古。

圣母庙壁画作为道教意识的现实反映,不仅抒发着画匠们的个体情感,而且反映着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的认识观念和审美价值取向。壁画的内容和表现形式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山西寺观壁画诠释了特定时期以宗教为背景的艺术创作,对后世的艺术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圣母庙壁画具有多元的风格来源。我们探索它的绘画风格和技法,对了解寺观壁画和中国传统绘画语言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圣母庙壁画作为道教宫观装饰性艺术的典范,不仅融贯了道教文化中的博大和仁爱精神,而且通过精湛的绘画技艺表达出中国道教的本土文化情结和传统审美观念。

[1]金维诺.中国寺观壁画·山西汾阳圣母庙壁画[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7.

[2]洪再新.中国美术史[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12.

[3]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197.

[4]李泽厚.美的历程[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1.

[5]周齐.明代佛教与政治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8.

[6]南炳文.明代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

[7]楚思恩.中国壁画史[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2:9.

K879.4

A

1005-9652(2017)04-0180-03

本文为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山西汾阳圣母庙壁画艺术研究”(晋规办字[2015]3号,校内编号163240046-S)、2016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山西汾阳圣母庙壁画艺术特点研究”(编号:2016312,校内编号:163240329-S)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虞志坚)

李瑞(1973-),女,山西左权人,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美术学、中国画创作与理论。

猜你喜欢

画匠圣母壁画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维多利亚圣母修道院
圣母大学:Fighting Irish
——战斗的圣母人
壁画上的数学
北朝、隋唐壁画
小画匠
小画匠
小画匠
小画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