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学—科研连接体的高等农业院校“匠心”型人才培育的思考

2017-11-08张建鲁庆张袖丽

安徽农学通报 2017年19期
关键词:科研匠心教学改革

张建+鲁庆 张袖丽

摘 要:在农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中注重学生“匠心”的培养,是应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必然需要,也是提高农学人才自身能力与品质的需要。将“匠心”精神的培养融入到高等农业院校的科研、教学及其连接体中,通过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责任意识,培养出高水平的“匠心”型人才,以适应当前农业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匠心”型人才;科研-教学连接体;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9-0125-3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也已接近警戒红线,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难以持续。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转变我国经济的发展模式,重视提高经济发展的质而不是量,需要不断的推动机制改革、体制创新、技术创新、销售模式创新等,但培育具有精益求精精神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同样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1-2]。所以,李克强总理特地提出要把提高专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不仅要培养大批怀有一技之长的受教育者,而且要让受教育者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如何在高等农业学校日常教学-科研过程中,在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方面上强化工匠精神的培养,将有利于提高农业院校学生的就业和未来职业的发展,并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1 实施“科研-教学连接体”对农业院校培育“匠心”型人才的意义

“匠心”,破开来就是“匠”和“心”二字。所谓匠,代表高技能在技术方面有着较好的创造性;所谓心,代表的则是高素质暗含着对精神、承诺、智慧的高要求。同时,“匠心”型人才还包括2个层面的意思,一是职业意识,表现广大从业者对工作精雕细琢的追求;二是人文情怀,这是一种普世的对人类自身存在的价值、意义、尊严以及深层次的关怀。当前对“匠心”型人才的重视,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我国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的成果,也让我们看到了我国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进步[3]。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是现代高等农业院校的2项基本属性与职能,也是教师和相关管理部门一个永恒的话题。对于一所高等农业院校来说教学是立业之本,科研是立说之道,教学与科研理应互为基础,相互促进。然而,目前由于政策的导向,大多数高等农业院校教师对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明显高于教学工作,使得在实际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常常发生科研与教学的分离和割裂。高等农业院校如何使得科研与教学结合在一起形成合力,基于“科研-教学连接体”培养学生的匠心精神,是目前我们农林院校值得研究的课题之一。

2 “科研-教学连接体”中农业院校培育“匠心”型人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农业高等院校评价体系导致过分强化科研职能,不利于农业院校培育“匠心”型人才 为了农业高等院校学生今后的发展,农业高等院校第一线的教师以及直接的教学管理部门绝不能忽视学生的精神家园的建设,及其对自身价值认识的引领。现代社会组织看重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技能水平,更是学生的综合因素其成长性、能力的可挖掘性,这种综合因素的形成恰恰是匠心精神的核心[4],但这正是当下农业高等院校的“短板”。目前,评价一所农业高等院校的办学水平,人们更看重的是科研实力,同时科研也更能直接的给农业高等院校带来利益,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会推动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并借此获得政府的财政支持,有利于院校进一步发展与壮大。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农业高等院校不断的增加在科研方面的投入,花费大量资金在国内外选聘优秀的科研人员[5]。这一切必然会弱化了农业高等院校在教学方面的投入,进而忽略了学生精神家园的营建、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利于培育“匠心”型人才。

2.2 农业高等院校“工业化”式培育模式导致教学中师资力量薄弱,不利于农业院校培育“匠心”型人才 3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尤其是1999年扩招后,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6.8%发展到2016年的40%,提前实现了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的目标。这意味着,在我国每10个18~22岁的年轻公民中,就有4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学校培育模式由此转变为可以大批量“工业化”的方式培育学生。这样的培育模式也导致了农业高等院校在开始的大扩招背景下只能关注于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学习,教师只能“蜻蜓点水式”地进行教学,缺乏科研锻炼的现象日益严重,更做不到因材施教、个性化地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使教师无法通过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培育学生的“匠心”精神。使得教师规模早已无法适应高校教育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质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2.3 农业高等院校评价体系抑制教学与科研的有效结合,不利于农业院校培育“匠心”型人才 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培育,但是农业高等院校中,有科研項目的老师大都不愿意走进课堂,因为科研本身压力就大,教学会牵扯老师大量的精力与时间,甚至出现了以“科研经费、科研成果换取教学课时”的怪现象,使得教学成为没有科研项目或科研项目较少老师的“专利”[6]。同时,一些教师忙于各种组织活动、职称评比、年终考核,根本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按照自己的想法去从事工作,让他们去关注不能给自己带来直接利益的、难见功效的学生“匠心”精神的培养,可不是在不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动动嘴皮就能解决得了问题的[4]。当然这也是一个悖论,虽然我们一再强调教学的重要意义,甚至在某些政策上对教学的评级指标进行了倾斜,但是涉及到教师的切身实际的利益,教师的考虑只会向科研倾斜,只治标不能治本,不利于“教学-科研连接体”的结合。

3 夯实农业高等院校的“科研-教学连接体”培育“匠心”型人才的思考

在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在“科研-教学连接体”中所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明确农业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整合各种教育、科研资源,通过各种途径以及方法,才可以切实有效地夯实“科研-教学连接体”来培养“匠心”型人才。endprint

3.1 树立培育“匠心”型人才的教育理念 在当前建设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农业高等院校内部要首先建立广泛的共识,把培育“匠心”型人才作为学校的重要任务以及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来完成。“匠心”精神的培养不应该等学生毕业后交于社会或企业来培养,缺乏工匠精神的学生往往会让市场逐渐丧失期待和信心,进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学校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行为特点,改变教师和学校的传统教育观念,进一步明确培育“匠心”型人才的教育理念,侧重同步培养增强学生的基础技术水平和其职业素质。改革和完善农业高等院校的教学内容,将工匠精神纳入其中,结合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遇到問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身作则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使其在实际行动中明确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认识其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提升其人文素养,使其在教学以及科研中理解并实践工匠精神,促进自身的成长、成才。

3.2 加大对农业高等院校教学方面的投入,设立专门的“匠心”型人才培养基金,巩固连接体中的教学基础 有些科研基地和实验室一方面可作为农业高等院校各专业的学科平台开展科研活动,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教学实践基地。在合理调配的前提下,科研基地和实验室将拓展教师的教学空间、改善学科的教学条件、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尽早的组织本校学生进入实验室,可以提高教学的实际效率,结合实际使学生学习到有机和关联的课程知识点,掌握并懂得应用。教育学生凡事从小处入手,抓住每个细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通过对科研实验环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来培育学生“匠心”精神[7-8]。但是,无论教学与科研活动都需要大量的国家财政支持,这在农业高等院校的教学方面尤为突出,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因此,国家要加大对农业高等院校教学方面的投入,设立专门的“匠心型”人才培育基金,巩固高校“教学-科研连接体”的教学基础[5]。同时要对本科学生特别是研究生提供一定的生活补助,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使他们可以安心学习与从事科研活动,进而有利于培养“匠心”精神。

3.3 坚持“综合集成”的培养方法,开拓“产学研合作”的培养模式,使得企业有积极性支持高校“匠心”型人才培养,推动连接体进入良性循环 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理论教学和实践培训系统,只能采用“综合集成”的培养方法,将经验知识与农业相关学科理论进行有机的结合,通过理论讲解、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等方法,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认识[9]。“匠心”型人才培育除了教师、学生、教学设施、实验设备等主客体因素以外,与农业企业的合作和支持也至关重要。即通过培养匠心型人才的过程,使得产学研过程中的大学、企业、教师、学生具有一致的目标和共同的利益,最后形成互相依托、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既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更要让学生了解企业的文化、学习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而成功塑造学生的“匠心”精神[10]。

3.4 遵循“整体最优”的管理原则,构建以“多方兼顾”为原则的评估体系,合理控制学生规模,确保连接体的稳定 需要以“整体最优”作为农业院校“匠心”型人才培养方式的首要原则,培育方式既要顺应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要求,又要满足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用人单位的真实需求,更要满足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同时也要兼顾教师个人发展与学校学科建设的需求[9]。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应以“多方兼顾”作为原则构建价值评估体系,调动各相关方的积极性,发挥各方在“匠心”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职能。首先,从宏观上由农业院校的管理机构指引建立科研-教学的连接体,推动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匠心”。同时,要合理确定学生(包括本科生)的规模,确保教师能够有足够的精力去融入科研-教学的连接体中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科研。教师要在教学、科研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导,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以及人文素质,进而无形中培育学生的“匠心”。教师、学生在这个连接体中只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这个“教学-科研连接体”才有生命力和活力,才能持续发展下去,才能更好的培养“匠心”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德文.中国梦呼唤工匠精神[J].民主,2014,09:58-59.

[2]高秦嫣.加快发展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的路径选择探索[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49-51.

[3]葛金芳,解雪,吴繁荣,等.科研教学互动在培养创新型药学人才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10:28-29.

[4]王云珠.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本真的职业教育[J].江苏教育,2015,44:40.

[5]王福胜,刘少雪.我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要夯实科研-教学-学习连接体[J].现代教育管理,2011,2:107-110.

[6]汪东风,王富龙,孟祥红,等.基于“科研-教学连接体”的创新实践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1-24.

[7]王丰,王雪融.谈农业院校在化学教学中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27:120-121.

[8]张和林.浅谈高校化学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7-19.

[9]张蓓,万俊毅,文晓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4,4:1-3.

[10]章文.基于传统工匠精神的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艺术设计研究,2016,8:126-128.

(责编:张宏民)endprint

猜你喜欢

科研匠心教学改革
三生 致敬匠心
致敬匠心
匠心,一种倔强的坚持
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再辨识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匠心与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