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秋行黄埭

2017-11-08王才兴

苏州杂志 2017年5期
关键词:竹器菜场老街

王才兴

秋行黄埭

王才兴

深秋时节,和朋友去了苏州黄埭老街。抵达时已近中午,大把大把的金黄扑面而来,夏日的燠热和硬朗在秋风里温顺润和了许多,人顿觉气清神爽。

眼前的黄埭老街瘦长狭小,长三里,宽不足两米。漫步其间,如同钻进姑苏窄窄的巷子,嗅得到过往行人的呼吸。老街东西向,南、北两排,南面一排沿河而筑。房屋一律江南风格,黛瓦青砖粉墙。屋顶瓦楞间毛茸茸的瓦松静静站立,如忠诚的卫士默默守护着老屋。石灰墙壁洇痕缕缕,俨然一幅年代久远保存不善的古画。许多房屋年久失修,墙体倾斜,像跌倒的老人亟待搀扶。立于墙根,屋内仿佛传出哗啦啦的倾圮声。一半的店铺木门紧闭,冷清的街面,了无人气。桐油涂刷过的杉木门日晒雨淋,开裂的口子像耄耋老人漏齿的豁口。狂想着,要是遭遇阴晦的日子,你孑然置身于此,后背似芒刺顶着,担心深宅里会忽然蹦出幽灵,吓你个半死。

老街平屋低矮,阴暗潮湿。没有现代的生活设施,年轻的都搬住到公寓房里,坚守的是老者,还有操着外地口音的租赁户。正值中饭时分,三二人围在矮桌前,两三道菜,一大碗饭,细嚼慢咽,仿佛一口口把时光嚼着咽下,消化掉。行人过往,眼神只轻轻一瞟,立马收回,继续扒饭吃菜,不惊不乍,安详恬和。阶沿石上,大黑狗四脚趴地,仿佛随主人的性子,见了路人眼睛无力眨巴几下,鼻子翕动一番,又回到迷迷糊糊的瞌冲里。

黄埭和老家毗邻,曾有短暂的接触,记忆里似乎并不陌生。春申君黄歇因水筑埭而得名,历史悠久。民间流传“先有黄埭镇,再有苏州城”的说法。黄埭一直是苏州西北部、无锡东地区的重要商埠,与木渎、浒关、甪直誉为苏州四大古镇,一度熙来攘往,商铺林立,繁华时竟有300多家店铺。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苏州上学。凛冽的冬日,骑自行车赶往苏州。和煦的日光下,冰冻融化,黏泥羁绊轮胎。啃哧啃哧,途过喧闹的老街,饥饿人乏,便在茶馆旁的一家面馆歇脚,喊上一碗热腾腾的阳春面暖胃充饥。现在,茶馆、面馆人去楼空,没了踪影。从街中央移步往东,两侧店铺简陋破旧,摆设潦草零乱。几家杂货店陈列着劣质的日用品,大都经营着日渐式微的老货,敲铅皮的,箍木桶的,做竹器的。踱进一家竹器店,逼仄的空间堆满竹镬架、扁担、粪桶夹、竹椅等竹器。和店主人搭讪攀谈,他姓周,今年66岁。听口音我们是无锡人,周师傅神情变得激动。说他的师傅便是无锡玉祁人,姓蒋,早年在本地供销社做竹器。他13岁跟蒋师傅学做竹器,从师7年,20岁起独立门户开竹器店,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扯起竹艺,他指着墙边排列的竹刀、篾刀、刨竹器、开竹器等,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扁圆黢黑的脸上透散出自豪、淡定和踌躇。心中憋着疑问:长路漫浩浩,周师傅是否有过要换个行当做做;曾否涌起要走出老街,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走一走的念头?生怕问得唐突,会触及内心深处,我忍住了,没问。我告诉他,家里祖辈也是以竹器为生,父母坚持做竹器一直到七十岁。常听母亲唠叨,父亲不止一次肩挑竹匾,来黄埭集市叫卖。周师傅听后指指西边,告知当时的集市就在附近的老菜场,现在已迁到新街。

道别周师傅,径直造访老菜场。路边一家店铺传出收音机悠扬的评弹,琵琶声声,吴语倷伲,仿佛寒冬里捧上一锅热腾腾香喷喷的糯米粥,浓密黏稠得化都化不开。我放缓脚步谛听,徜徉在袅袅的旧时光,仿佛一跤跌了进去,出都出不来。

黄埭人对评弹有着特殊的情感和喜爱。早在清朝同治年间,黄埭就办起评弹书场。评弹一度成为当地人情趣和文化的时尚,高雅品质的追求。那一笑一颦,缱绻凄迷,已渗透到黄埭人身体的角角落落,仿佛是身上长出的某个器官,魂牵梦系。民国时,黄埭大街曾有徐园、畅园、万福园、三景园等九爿书场,流传着“说书跑码头,能过黄埭关,就算有本事了”,名气之响,可见一斑。

老菜场空空荡荡,几个水泥墩子寂寞枯坐,似纪念似遗址。倚偎旮旯,摩挲着墙上青砖,我屏息凝神,浸润在昔日父亲的气息里。凌晨二点,月光疏淡。父亲挑着竹匾,步履艰难,行走在窄窄的田埂,赶往黄埭。晨光微曦,父亲瘦弱的身躯现身菜场一隅,弓腰蹲地,喑哑的叫卖声,浸透着生计的沉重……

坐进一家简易的饭馆用餐。狭小的室内,放着几张方桌,桌上老式台扇刮嗒刮嗒转动,局促的台面更见拥挤。炉子架在门口,长木凳上摆置各式菜肴,任意选择。一盆花生、两个蔬菜、一个鱼头豆腐汤、两瓶啤酒,两人品酌起来。第一道菜,蘑菇炒茭白。盆底朝天,把汤也喝了,味道真鲜。端菜的阿婆见后,跑着碎步夸张地描绘给厨子,两个老头把菜汤都喝光了。朋友苦笑着,说平生第一次有人称他为老头。两人相视一笑,抒发着感喟:哎,时光无情,造化催人,不知不觉中,人已老了。鱼头豆腐汤端上,满满一砂锅,噗碌碌直冒气泡,热吹潽烫。鲢鱼头油镬煎后泛起的褶绉,一如老街的脸,苍老,伤痕累累。

步出饭馆,朝南踅到一顶水泥桥上。桥面坑坑洼洼,剥蚀受损严重,栏杆脱落,用竹竿绑着。伫立桥上,凝望两岸,沿河老屋倒影于水,河埠从户内梯子般伸入河中,一座座次第列成一排。河埠独对塘河端坐,幽阶青苔,犹如经历沧桑的老人喁喁细语,和身后的老街一起,似乎在见证着什么,又在诉说着什么。

河水潺潺,岁月悠悠。徘徊于小桥,恍惚依稀记得几十年前的情景。小时候去苏州伯父家,回无锡老家坐的是轮船。中午从苏州平门起锚,到达黄埭码头逼近傍晚。夕阳西下,透过船窗仰望天涯,红彤彤一片,彩霞漫天,色彩斑斓。此时幼小的心灵里承载着邈渺的宇宙,无数的憧憬在心潮翻涌……从桥上俯视水中,波光粼粼,我似乎隐约看到了自己鬓发斑白的影子。

披着老街的气息往回走,抖抖身子,试图将萦绕的古老气味驱走。周师傅淡定从容的神情、饭馆老妇人的话语、老街苍凉的影子,镜头似的在脑洞里缀成一片,渺远的天际倏忽飘来古人的声音,“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心壁滋生出“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淡淡愁绪。

猜你喜欢

竹器菜场老街
老街谣
菜场
老街中飘起淡淡的乡愁
东门老街
竹器街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去跑菜场跑出租站柜台——钱江晚报“我们一起走过”大型体验式报道推出的背后
南山赋
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小郁竹器工艺发展分析
中国竹器史研究之二:汉代竹器
老街(外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