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桃花源或在湖南安化?

2017-11-07陶稳固黄正良

文史博览·文史 2017年10期
关键词:梅山桃花源陶渊明

陶稳固+黄正良

晋代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记》曰,武陵渔人在桃花源做了几日客后,在“此中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再三嘱托下回去了;在回去的路上即使“处处志之”,太守也“即遣人随其往”,却“不复得路”,就是高尚士如南阳刘子骥等“欣然规往”却也“未果”,直至“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遂成千古之谜。重庆酉阳、湖南常德、湖北十堰、河南南阳等地都有桃花源风景区。甚至还有很多专家学者断定:桃花源只是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心里的乌托邦。

近日,笔者到湖南安化石螃溪踏青,悠然有入桃花源之感。

石螃溪位于资江北岸湖南安化冷市镇境内。石螃溪外与资江相连,进入前要“缘溪行”、有“夹岸数百步”,进入时也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现石螃溪口,上有石螃岩与官帽岩相对,下沿溪有一条呈“之”字状公路,两岩相隔不过10余米,公路与溪共宽不过数米。据当地老人介绍,没开公路时,两岩有连接处,连接处下有小溪与仅容人通过的小路,是石螃溪的关山。关山从外看确如“林尽水源”“山有小口”,内外相通“仿佛若有光”;过“小口”也确如“初极狭,才通人”;过“小口”后也确如沿溪“复行数十步”,转两道弯后有“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现在看来除了“小口”改成了“大口”,“才通人”变成了“可通车”外,其他没有变化,依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更为惊奇的是,石螃溪人仍“问所从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石螃溪为晚清两江总督陶澍的出生地,当地人多姓陶,据说多为陶渊明后裔;又闻陶渊明为长沙郡公陶侃之曾孙,可猜测陶渊明或到过石螃溪而作《桃花源记》,又或因仰慕此地风土人情而留居;也或其本人就为石螃溪人,《桃花源记》就为歌颂家乡而作。

游罢归来,笔者与同行友人形成了共识:石螃溪或许就是桃花源所在。后来,笔者查阅资料,得到了更多的文史佐证:

一、地理位置获得支持。除“乌托邦”论外,持原型地说的大多以“武陵”两字为据,全国各地不下十处,得到较多认同的武陵是湖南常德市(现鼎城区)。李注《桃源经》曰:“桃源山在县南一十里,西北乃沅水,曲流而南,有障山东带钞锣溪,周回三十有二里,所谓桃花源也。”甚至有考得其渔人者为黄道真者。其实,陶澍出生的石螃溪也在武陵之西南,周回步行三十里许,此地正有黄姓居民。此南山之上有锣钹岩、七星岩等,民间传说很多。从地形上论,资水南岸属雪峰山脉,北岸属武陵山脉,石螃溪正处于资水北面。

二、陶澍咏《石螃溪》五言律诗:“日脚深难到,巉岩锁翠微。忽开山一线,如壁户双扉。风起泉飞布,云归树挂衣。方知桃洞里,花鸟尽忘机。”

陶澍所述的石螃溪,是有不生草木的巉(chán)岩,锁住翠绿的远山,太阳都照不到溪洞。开山一线如双页之门扉,飞泉风吹如布,云来如树挂衣。桃花源之洞,与世相隔,故而花鸟尽忘其机矣。“避秦时乱”之居民,则有“便要还家”之举。据此可以推测,桃花源或许就是石螃溪。且从史料分析,陶澍应是陶渊明后裔。先祖东晋陶侃封长沙王后,其子孙世居长沙是顺理成章的。陶渊明是陶侃之曾孙,何尝不会一游石螃溪并告之有司,以一一志之而图再访呢!可是春水发而船可行,夏秋冬三季水涸而舟不行矣,故不复得路焉。自魏晋以下,安化陶氏与浏阳、宁乡、长沙之陶氏,谱载属同宗之昆仲。陶澍为陶渊明后裔述桃花源之形胜是必然的,陶渊明来安化隐居也是可能的。

三、安化《张氏族谱》大桥之隔壁为桃花源之说。宋魏国公张浚号紫岩,与岳飞同朝,力举抗金。岳飞有《招庆寺送张紫岩北伐》诗,并刻石于忠武王汤阴,邑令陶弼记其事。岳飞诗曰:“号令风雷迅,天声动北陬。长驱渡河洛,直捣向幽燕。马蹀阏氏血,旗枭可汗头。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而魏公张浚之后张惟考,字渊注,后隐梅山,自号梅山处士,并于石螃溪涧口建一小亭,以为自憩之处。并作七绝云:“大宋文章已陆沉,入山且作避秦人。一溪流水间亭月,较雨量晴过此生。”还有《入梅歌》写得更明确:

“入梅山,梅山崎岖行路难。先人妙算今己矣,令我忆之摧心肝。吴山已立他人马,西河一带蒙腥膻。慷慨文山申大义,艰辛万状成何济。燕台久已筑诗囚,徒为天壤存正气。卖卜叠山被迫驱,只因市井尽庸愚。纷纷逐逐无知己,宇宙茫茫难定居。我闻梅山初著籍,一块赵家干净地。避秦人住桃花园,此去桃花只间壁。携妻挈子学山农,漫教嗣宗哭路穷。陇畔耕耘偕逸叟,溪边钓月访渔翁。莫言谋国耗心血,莫言希颜续道脉。莫言大厦一枝扶,杖节捐躯空激烈。滔滔不反莫知终,砥柱狂澜畴与同。社稷至今思圣后,议和久已误先公。”

梅山初著籍之时,张惟考因宋亡避居梅山,有如桃花源旧民避秦时乱,来居洞口。其后人翻山至大桥定居,才有今之安化张姓居民。所以他的诗中也有桃花源就在隔壁之说。

张惟考避乱居梅山,生有四子:张松、张柏、张绣、张绎。张松字山久,例赠昭武将军,配龙氏,例赠淑人,夫妇均葬江北。子一萬均,字宁一,例赠昭武将军。子孙繁衍,代居百花、边江、苦竹溪。张惟考之三、四子皆外迁山东、宁乡等地。此均为张氏谱所载。

“我闻梅山初著籍,一块赵家干净地。避秦人住桃花园,此去桃花只间壁。”这也是今之石螃溪即古之桃花源的可借鉴史料证据之一。

由此,民风民俗,地形地貌,文史资料皆已证实:安化之石螃溪极大可能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不过,要搞清楚桃花源真实确切位置之所在,还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本文仅提供一个视角,供读者参考。endprint

猜你喜欢

梅山桃花源陶渊明
处方分析在中药房药学服务中的应用
菊与星
陶渊明失败了
《桃花源记》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你心中的桃花源
不为五斗米折腰
虚构的桃花源 桃花源的虚构
陶渊明论“持之以恒”
论梅山道教文化中的“巫”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