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边边角角认识曼哈顿

2017-11-0730在曼哈顿吃土

世界博览 2017年19期
关键词:曼哈顿林区纽约

30在曼哈顿吃土

一寸一寸慢慢地了解曼哈顿、了解纽约,这种机会对大多数人来说都算得上罕有。

一寸一寸慢慢地了解曼哈顿、了解纽约,这种机会对大多数人来说都算得上罕有。去年我第一次有机会到美国,明明是在东南角的奥兰多开会,还是先自费到东北角的纽约待了两天,恨不得一日看尽长安花,哪怕那日天公不作美,还是沿着风雨中的第五大道走了整整一天。没想到一年后,一纸录取通知书将我再次带到了曼哈顿,这一次,大概要待上五年。

录取我的是叶史瓦大学(Yeshiva university)的社会学博士项目,这所大学在中国完全没有知名度,我是在专业排名上发现的,也是一所百年老校。但直到通知书来了,我才发现学校竟然在寸土寸金的曼哈顿,心中着实纠结了很长时间,这也促成了我和曼哈顿第二次接触的新视角——哈林区(Harlem)。

落户哈林区

但凡对曼哈顿熟悉的人,只要一提哈林区,就会心领神会地嘱咐一句:“注意安全”。到美国的第一个周末,当地的朋友设家宴招待,吃到一半我顾不得失礼匆匆告辞,只需要一句“还有1小时天黑,我住哈林区”,主宾便齐齐相送“注意安全”。只因为哈林区是犯罪与贫困的主要中心。

办签证那会儿,中国访问学者在美失踪案沸沸扬扬,于是我决定到了美国就开一个公众号,用写日记的方式和尽可能多的朋友保持联系,只希望出现了“万一”的时候,有人及时联系中国大使馆。到了异国他乡,最大的依靠还是自己的国家和政府。

落户哈林区实属无奈之举,我就学的校区位于哈林区和布朗克斯区(Bronx)之间,这是纽约的两大贫民区。区别在于哈林区附近有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University,简称哥大),哥大可能是中国学生最多的常春藤盟校了。很多计划留学的家庭都会犹豫是否挑选一个中国人少的学校/城市,以利于融入当地社会,也能练出更地道的语言。作为第二次留学的时差狗现身说法,无论是考虑到人身安全还是心理健康,国人多的地方都是好选择。

上次出国读研,刚去的时候只会用电压力锅煲汤,连续喝了一个月汤,还是中国同学拉着我聚餐才学会了最基本的厨房技巧。最惊险的是第二学期末,连续发烧两周,校医开了好几种药也不见好,终于在一个晚上冲到了40℃,虽然治好病还是要归功于深夜上门的社区医生;但同時赶来给我刮痧的中国同学所带来的心灵慰藉,其重要性绝不亚于医生的退烧药。

鉴于蔽校中国学生只有个位数,完全连不成网,我果断去哥大中国学生论坛抱大腿,在这个论坛上租了一个到达我们学校路程最便利的房子,也如愿得到了哥大就学的室友。

曼哈顿是个很有意思的小岛,这里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他们融合、扩张,竟然还各自有一块“根据地”,这些地盘可能像“小意大利”那样只占几条街区,却也成了一个鲜明的小社会。比如老港味十足的中国城,在这里看到美国的连锁品牌甚至有些突兀;比如在墨西哥人聚集区,银行的所有职员都是英语西班牙语双语人才,周围小店的招牌也是完全陌生的西班牙语;比如在黑人聚居的哈林区,走半个小时见不到其他肤色的情况很正常。

中国城的烟火气

我在英国待过一年,对中国城和中国超市都是敬而远之的,因为贵且小。那一整年是靠着每周去市郊的Tesco大超市采购生活,因为宿舍靠近市郊,走20分钟的林荫小路就到了。本以为会把这套流程复制粘贴到美国,不料国情如此不同。

听朋友介绍,为了扶植中小品牌,曼哈顿岛上极少有仓储式大超市,基本都是中小型超市。因为哈林区地处曼哈顿的市郊,不死心的我还特意搜索了一下,发现最近的沃尔玛已经在新泽西州了,Costco倒是有一间,但必须坐车过去,靠走肯定是不行的。国内人民赖以生存的菜市场我在这里也没见着,但是在英国是有的。

中小型超市和路边的菜摊显然不够丰盛,与之对比的是中国城,随处可见的菜摊、果摊;超市里的蔬果区也足够大,基本上一周的菜品可以一站式购齐。而且听说中国城的商品是无税的,所以什么东西都比其他地方便宜几分。虽然我还没证实免税的官方说法,但哪怕是当地牌子的食品,在中国城的超市都是最优惠的。所以曼哈顿的中国城完全不是旅游景点,这里才是烟火气十足的生活区。

此外,和国内一样,电商也是生活必备。在曼岛开车可是个奢侈的事儿,养车、停车、堵车的代价比北京有过之而无不及。好在公共交通十分发达。但依赖公共交通的弊端就是全靠肩扛手提。所以重量和体积都具有挑战性的生活必需品就要依靠送货上门的网购了。

作为网购重度患者,国内万能的电商是我在大洋彼岸首先怀念的事物。首先是这里的电商数量少,基本都是国内也耳熟能详的商家,比如亚马逊、沃尔玛、优衣库等等;远远比不上国内百花齐放。商家少,商品的种类自然也相对少,足不出户淘天下的日子就此作别。另外,也不用指望出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价格战。

不过,最不习惯的还是快递。跟我交接钥匙的时候,房东半开玩笑地提醒了一句——不要小看邮局哦,这边的快递是不如邮政发达的,和国内根本不像一个时代。

一说起基本生活,好像充斥着吐槽,其实这很正常。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到了一个新地方,最先需要适应、却又最难适应的,恰恰就是最基础的生活元素。

大都市里的小确幸

曼哈顿的高楼、地铁、世界品牌的logo和各色行人的行色匆匆总是让我想起北京。但这里完全没有北京这所皇城与生俱来的慵懒气质。哪怕被房价压得喘不过气来,四九城里总是弥漫着这股子慵懒,在街边不起眼的卤煮店、在回响着各种口音的菜市场、在随处可见的咖啡厅、在午夜的簋街。曼哈顿当然也有满大街闲逛的人,但是出现在很多地方的闲不像是闲适,更像是无所事事。除了在公园。

仅仅在曼哈顿岛上,就有大名鼎鼎的纽约之肺——中央公园、建在半空的高线公园、以及名校学生密度最高的华盛顿广场公园(这儿附近聚集着纽约大学,Cooper Union和Parsons等名校)。此外,这个小岛上的社区公园和公共操场的密度可谓奢侈。

比如中国城毗邻的小意大利社区,就有一个小巧精致的伊丽莎白街公园,俨然一座微缩雕塑园。我在一个午后路过这里,阳光正好,公园的人气很高,有情侣在维纳斯的雕塑下热吻,也有学生在雅典娜的雕塑下读书,还有一家子很有情调地在草坪上野餐。这些各具特色的小公园给这座打拼的城市增加了一抹柔光。

比起大大小小的公园,高密度的公共操场着实让我惊叹。没错这些标准跑道、篮球场、网球场,都是公开免费的。而且大概5~10个街区总能找到一处。加上曼岛水源丰富,河边都建了河滨跑道,在这里,锻炼是没有借口的。

除了锻炼身体没有借口,读书也没有说不的借口。和北京一样,纽约有着资源丰富的公共图书馆系统,只要证明在当地常住,就可以非常方便地领取图书卡,阅览和借书是免费的,也不用押金,一个人最多可以同时借50本书,借期3周。

本来守着大学图书馆,没想打公共图书馆的主意,但是我住得还是有点儿远,到了冬天早早黑天的时候,如果天黑前回来,那么在里头待不了几小时;如果摸着黑回来,又觉得不安全。所以公共图书馆就成了第二选择。否则守着家里的冰箱,怕是不干好事。

论占地面积,纽约的社区图书馆比北京的社区图书馆小多了。有的社区图书馆就是在居民楼里占了2层楼,外头插个小旗子表明身份。而北京的社区图书馆都有独立的场所,我曾经过北京东四的一个社区图书馆,乖乖,一个完完整整的四合院。

不过藏书的风格差不多,就是杂,什么类型的书都有,以小说为主。不过这边有个特色,就是小孩子的书占了半壁江山,而且都设有儿童专区,还摆放着小玩具。有的小图书馆还用各种语言写明了自己是“避暑中心”,欢迎居民来乘凉。

最后说一点可乐的。曼哈顿称得上全世界最洋气的地方之一了吧,但这里街道的名字却土得很,还不如北京的地名,虽然土、但是有历史渊源。就说大名鼎鼎的百老汇吧,实在是最初译者的神来之笔,因为Broadway直译就是“宽街”嘛。而穿过中国城的一条很重要的街道叫Grand Street,音译格兰街,四平八稳,直译过来则是“大街”,算是这座城市自带的冷笑话吧。endprint

猜你喜欢

曼哈顿林区纽约
记游哈林区(节选)
成为纽约人
对标“曼哈顿”,叫板珠江新城!广州海珠湾凭什么?
我把纽约搬走了
纽约往事
保护好森林资源 让林区青山常在
小陇山林区茵陈菜开发前景
纽约双管齐下防治拥堵
国有林区发展林下经济应处理好“三个关系”
曼哈顿中国城失火一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