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桂摩崖石刻

2017-11-07

西江月 2017年5期
关键词:摩崖岩画石刻

曾 强

八桂摩崖石刻

曾 强

花山壁画位于崇左市宁明县驮龙镇的左江岸边,江上沿岸峭壁上巨大的赭红色岩画记录了距今约2000年前的祭祀场景。

秀丽的八桂山水,不仅为世人造就了明媚的自然景观,也成为历代书画艺术创作的天然载体,形成了丰富灿烂的摩岩石刻文化。摩岩石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石刻艺术,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广西的石刻文化源于南朝,兴于隋唐,盛于宋朝,绵延于明清。

桂林石刻与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山峰峭拔,崖壁岩洞众多,为石刻创作提供了天然条件和丰富资源。桂林现存摩岩石刻作品两千多件,石刻文字多达两百万字,有“汉碑看山东,唐碑看西安,宋碑看桂林”之说。

桂林石刻始于南朝,后经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发展,愈加丰富,形成“桂海碑林”,其中包括摩岩石刻、造像、刻像与岩洞壁书。清代学者叶昌炽《语石》称:“桂林山水甲天下,唐宋大夫度岭南来,题名赋诗,摩崖殆遍”。桂林石刻的形成,与桂林山岩的稳固性与人们刻石永存的文化意识有关,举凡政治军事业绩、公告、教育、科技、宗教、诗文、游记等均成石刻题材。钟灵毓秀的桂林山岩与溶洞,又是创作、保存、传承石刻文化的绝佳载体与平台。

桂林政治军事方面的石刻作品最著名者,当数刻于龙隐洞的《平蛮三将题名》、刻于龙隐岩的《元祐党籍碑》。前者是宋代将领狄青镇压侬智高农民起义后立的“纪功碑”,后者是北宋王安石变法失败后蔡京亲书的“元祐党名录”,这石刻保存了九百多年前的真实史料,也令大书法家蔡京的墨宝传之后世。

反映当时科技水平的桂林石刻有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刻于普陀山的《乳床赋》,它对钟乳石凝结的原理作出分析,比西方的研究成果早了数百年。宋咸淳八年(1272年)刻于鹦鹉山崖壁的《静江府城池图》则是中国较早的城建平面图,也是最早标示岩溶地貌的古地图。宋宣和四年(1122年)所刻吕渭《养气汤方》,详细介绍了药名、炙法、剂量、服法和疗效等,这些防病治病、保健养生的良方,凭借石刻得以流传久远,广为传播,造福于历代百姓。

刻于桂林龙隐岩的《元祐党籍碑》

涉及教育科考的桂林石刻也为数不少。宋代张仲宇摹刻于中隐山的《桂林盛事记》,以及刻于伏波山的范成大《桂林鹿鸣燕诗》、刻于独秀峰读书岩的《嘉泰改元桂林大比与计偕者十有一人九月十六日用故事行宴享之礼作是诗劝为之驾》,均为劝勉鼓励上进,或记录学校建设、地方教育发展、人才培养的石刻。

儒家文化也是桂林石刻的重点。桂林尧山相传在秦朝便建有尧庙,隔江与虞山的虞祠相望。虞山有唐代韩云卿的《舜庙碑》,宋代朱熹的《静江府新作虞帝庙碑》和张栻的《韶音洞记》,元代刘杰的《帝舜庙碑》,清代《重修帝舜庙记》等石刻,歌颂尧风舜德,记述舜庙兴衰,赞美虞山景色,由此弘扬传播儒学文化。

桂林,曾为释道二教之圣地,因此相关的石刻也很多。隋代高僧昙迁云游桂林时,在普陀山七星岩壁题写“栖霞洞”;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释怀信等六名僧人游桂林南溪山并题名刻石,游芦笛岩并作壁书。释怀信的七星岩《题栖霞洞》诗刻,为现存最早的桂林题刻诗。

桂林万寿寺,古称开元寺、善兴寺,唐高宗年间在此寺“建立妙塔七级,高耸十丈”,竣工后置舍利函,《显庆四年舍利函记》石刻云:“葬佛舍利二十粒”,“舍利镇寺,普共法界,一切含识,永充供养”。五代时楚国之静江军节度使马賨刻《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碑立于此,见证了南禅宗在广西的传播。广西佛教鼎盛于宋代,宋孝宗乾道九年(1 1 7 3年)刻石于中隐山的《中隐佛子岩福缘寺修造记》,由造寺之住持沙门祖华口述,西峰寺住持海印大师日澄执笔。这篇文献记录了建成福缘寺的历程。祖华创建寺院时甚至能够争取得到道士的支持,乃是释道合作的成功范例。

广西道教始于晋,兴于唐,盛于宋。宋代广西最著名的道士是刘景(字仲远),其名列《历代真仙高道传》。宋仁宗嘉祐五年(1 0 6 0年),李师中作《留题大空子隐居》并刻于刘仙岩。刘景与道教“南五祖”之一的张伯端有交往。刻于刘仙岩的《天台张平叔真人歌赠桂林白龙洞刘道人》490字长诗,叙述刘景与张伯端的交往,他们道行相当,相谈甚欢。

刻于刘仙岩内的《养气方》,据说为刘景所传授。刘景去世后,其所居之岩洞成为名胜,又称“刘道人岩”、“刘仙岩”。绍兴十九年(1149年),当地乡绅修路以通岩中,并刻相关诗作于石崖,“永传不朽”,录诗三篇。

桂林的摩崖造像也极为丰富,现存佛像达600多尊。学术界认为,其受印度艺术影响极深,与中原摩岩佛像有较大差异。伏波山还珠洞有“千佛洞”之称,山上的佛像多是唐代作品。叠彩山现存佛像近百尊,具宋代风格。龙隐岩最著名的是日光、月光菩萨像。

桂林的摩崖刻像,现存最早的是宋代的《桂林刘真人像》。而明代会仙岩则是刻石最多的,人物有孔子、仙佛、画家、诗人、明代宗室等。伏波山还珠洞有“米芾自画像”,并刻宋高宗御笔像赞。独秀峰读书岩中的孔子半身像,龙隐岩石室中的阳刻观音像,隐山华盖庵的石刻十六尊者像等,均各有来历,雕刻技艺超凡,极具艺术价值。

桂林石刻最具魅力的特点,是以摩崖为形式,以题名、题记、题诗、题榜为体裁,以记载开启山林,抒发心灵感受,留存悠游踪迹为内容的山水纪游石刻。

清代著名文人陈元龙有一句诗:“看山如观画,游山如读史”,非常精妙地勾画了桂林山水与石刻之间相互辉映的景象。

“北有西安碑林,南有桂海碑林”。位于龙隐岩洞的桂海碑林,是桂林石刻文化的精华与代表。

龙隐岩上的草书“佛”字

桂海碑林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书法艺术与石刻艺术两个方面。桂海碑林中有很多是古代书法名家的妙品,篆隶行草,汇集一堂。唐代颜真卿的“逍遥楼”榜书、郑书奇的《新开独秀山石室记》、宋代燕肃的七星岩篆书题名、米芾的还珠洞题名和陆游的《诗札》、柯梦的《迎享送神曲》、石曼卿书《饯叶道卿题名》、黄庭坚书《五君咏》、李邦彦书“龙隐岩”、蔡京书《元祐党籍碑》与清代康有为书《观元祐党人碑题记》、刘心原的龙隐洞篆书题名等作品,无不墨笔精妙,皆为珍贵的稀世之作。

除了精品、绝品,桂林石刻还有许多奇品,让人拍案叫绝。清朝王静山在龙隐岩刻了一个高70厘米、宽82厘米的草书“佛”字,远望如一个梳着发髻的老太婆,双手擎香,虔诚地跪地烧香拜佛,笔画间可见香烟缭绕,近观却是一个四笔挥就的“佛”字。这种字形和字义之间的神似形似,真是绝妙,上百年来引起无数游人的浓厚兴趣。

永福县夫子岩上的“百寿图”石刻

八桂石刻千古奇观

中国岩画有南北两个系统,广西左江流域的岩画(亦称崖壁画)是南岩画系统的代表作,也是广西摩崖石刻的代表作之一,广西山水文化的代表性景观之一。在崇左市辖区的左江及其支流流域的崇左市江州区和凭祥、龙州、宁明、大新、天等、扶绥等七个县级政区约2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沿江岩壁上,有79处岩画,通称为“左江岩画。

这些岩画作于战国至东汉年间,时间跨度近800年。学术界认为,岩画是当时生活在此地的瓯骆人所画,其内容与瓯骆族文化有关。瓯骆人以赤铁矿粉和牛血等调制成颜料,在崖壁上作画,日积月累,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文化奇观。

花山岩画是左江岩画的代表作。古瓯骆人在今宁明县境内的明江东岸花山崖壁上作画,经数百年的积累,形成画面最大、图像最复杂、内容最丰富的岩画。画宽200多米,高约40米,是中国已知的规模最大的岩画,画作布满了数千平方米崖壁,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 0 1 6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花山岩画图像有近2000个,绝大多数是简化的人物形象,他们几乎都是一种姿势:双腿马步,身体挺直,双手上举。每一组画中,往往有个别人像体形格外高大,腰佩环首刀,或许是酋长、巫师一类人物,周围还有动物、铜鼓、铜锣等。

桂东北地区处于广西南北往来的交通要道,文化发达,石刻也很丰富,除了上述桂林石刻外,还有全州湘山寺石刻、兴安乳洞石刻、永福“百寿图”石刻等。南宋永福知县史渭镌百寿图于夫子岩,在一个大“寿”字笔画内,镶嵌一百个不同字体的小寿字。这一百个小“寿”字乃集百家寿字墨宝,并非史渭一人之字,其巧妙结构与凸显的祥瑞纷呈之气,千百年来历久弥新。

桂东及桂东南的昭平、钟山一带,则以明代石刻著名,贵港南山寺更是重量级石刻富集之区。该寺宋代称“景祜寺”,据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记:景祜寺中有石涌成佛像者三。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赐太宗御书二百二十轴藏于御书阁。今有宋代以来摩崖石刻180多件。最早的题刻诗是佚名“陈待制”的作品,摩崖于宋仁宗庆历元年(1 0 4 1年),诗句有“刊垂天子万年碑”。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年),陈谠在贵州任职(今贵港市)时,题榜“南山”两个大字,每字直径1.4米,是南山石刻中最大的字。题云:“昔我太宗,云章下贲。于皇仁庙,奎文狎至。”元英宗至治元年(1 3 2 1年)亲王图贴睦尔被流放海南岛,途经贵县(今贵港),曾游南山。两年后他奉召返京,重游南山,并亲书“南山寺”三字赐予寺僧。其后图贴睦尔登帝位(元文宗),州官撰跋刻《御书碑》,立于石佛洞北壁,景祜寺也就改称南山寺了。此处石刻乃是广西为数不多的元代石刻遗迹。

位于桂中的柳州,石刻乃为其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内涵,主要分布于柳侯祠、马鞍山、鱼峰山。柳侯祠内有苏轼书写的“荔子碑”等石刻40余件。柳侯祠古为罗池庙,庙中最早的碑文是韩愈作《柳州罗池庙碑》,因首句“荔子丹兮蕉黄”,而惯称“荔子碑”;因韩文记柳事而书法出于苏,又称“三绝碑”。

柳州马鞍山,古称仙弈山,今存宋以来石刻近1 0 0件。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柳州知州丘永的《仙弈山新开游山路记》中,有柳州春游成为习俗的最早记录。柳州驾鹤山还有“三相亭”及相关石刻,对于研究柳州乃至广西的佛教,是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柳州东北鹿寨县雒容镇西南的读书岩,刻有北宋状元王世则诗《高岩立春日》《乙巳岁首春一日》《登高左岭望迤北诸石山》三首。王世则生前诗文大多数已散佚,此石刻是其仅存的完整作品,愈显珍贵。高岩上层叫白象岩,因其高阔若殿堂,中间有一白色石,其形如白象。宋转运判官方信孺曾来游览,榜书“白象岩”摩崖。清代大诗人郑献甫邀徐坤来游,并绘游览图。读书岩题名人物中,内阁高官甚多,诚为艺林佳话。

桂中的石刻富集地还有宜州,其主要分布在白龙洞和南山寺,约200件,大多数是宋代至清朝者。如南山寺的宋徽宗崇宁二年(1 1 0 3年)黄忱的《平蛮碑》、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沙世坚的《招抚茆难莫文察碑》,是研究毛南族的重要史料。而黄庭坚石刻、五百罗汉名号碑、石达开等和诗石刻尤为珍贵。

融水县的真仙岩遗存唐宋以来摩崖石刻100多处,是广西又一石刻富集区。真仙岩最为珍贵的石刻是《元祐党籍碑》,这与桂林龙隐洞之石刻碑文基本相同,两者是目前全国仅存的两件“党人碑”,弥足珍贵。

桂西南幅员辽阔,山脉纵横,留存多年的石刻亦常见之。靖西“鹅”字碑、田阳王守仁碑刻、崇左“千年寿”碑、武鸣“凤”字石刻,均为名作,而最著名者则首推上林《大宅颂》和《智城碑》。

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的《六合坚固大宅颂》位于今上林县麒麟山石牛洞,是迄今发现的古代壮族地区最早的摩崖石刻。15年后,廖州刺史韦敬办又在今上林县智城山石壁上刻《智城碑》,描述他管治下的远离纷争的小国之美,无异于世外桃源。值得注意的是,碑文中刻入了武则天时代创造的六个新字,武氏所造新字在如此短时间内传到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说明中央政府对这些地方的影响力渗透到各个方面。此外,碑刻中还有壮族创造的几个土俗字,是研究壮族文字的重要资料。

桂南的钦廉地区,临海临边,石刻多与地域历史文化相关。钦州的《宁越郡钦江县正议大夫之碑》,是岭南现存最早的完整隋代墓碑。

此碑是汉族与壮族融合的见证,由于此碑涉及中国南方疆域和历史,对研究中国历史,特别是地方史尤为珍贵。

藤县的《襄毅公会仙像》石刻

灵山县三海岩,素有“粤西胜景”之美誉,得益于钦州知州陶弼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的开发,成为一方名胜。三海岩现存摩崖石刻138件,传留了许多实证资料。当年陶弼开发此岩,作《三海岩》诗,刻石于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这对于三海岩和灵山县治而言,都是历史第一记录。

岳飞儿子岳霖于宋孝宗淳熙初年任钦州知州,淳熙四年(1177年)任满奉诏回京,曾游此岩,题诗《过灵山述怀》并刻石。这是岳霖惟一的存世之作。三海岩石刻中,具有珍贵研究价值者,还有明景泰二年(1451年)汤节的《灵山突兀烟霞古》诗并记、清康熙二十二年(1 6 8 3年)吴兴祚《落落灵山右》诗并记,以及其门生周恂的《奉和总制伯成吴老师游三海岩次韵》等。汤节为镇国将军,其诗中还提到宋代石刻:“摩崖拭看读雄文,宋室词章传海宇。”

位于桂东的梧州,有唐贞元十二年(796年)元结在梧州白云山撰书的《冰泉铭》碑。此外,容县还有一件唐人许子真撰写的《容川普宁县杨妃碑记》,生动地记载了杨贵妃出生时满室馨香,胎衣如莲花,眸如点漆,肌白如玉的奇异情景。这是历史上关于杨贵妃籍贯为广西的最早记载。

广西山水秀丽,历代士人在亲临山水后灵感激发而创作出大量作品,其中许多为即时就地摩崖品题,因而广西历代摩崖石刻文物遗存丰富,“摩崖殆遍”,据不完全统计,有6000件以上。

责任编辑:陈薇

猜你喜欢

摩崖岩画石刻
西狭颂摩崖石刻
观岩画
岩画保护的研究述评
近十年(2010~2019年)辽代石刻文研究综述
北票喇嘛洞摩崖石刻石窟群调查
拉萨周边摩崖石刻造像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①
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
绝句《题〈清廉〉石刻》获奖感言
阴山岩画
岩画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