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微之处见真知

2017-11-06胡锦

新课程·小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审题能力学习习惯审题

胡锦

摘 要:在解题过程中,学生明明已经掌握这个知识点,还是有部分学生把题目做错,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审题不到位,对信息的阅读缺少全面的分析,深度的思考。通过对学生审题片面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给出审题策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步学会学习。

关键词:审题;审题能力;学习习惯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每次批改完练习,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出现错误,我们在分析错误原因的时候,就会给学生戴上粗心、马虎的帽子,如果再给学生一次机会,他们就会自己改正过来。为什么不能一次就做正确呢?“粗心”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笔者认为,粗心、马虎不能涵盖错误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因为学生审题不到位。

审题不同于读题,读题仅仅是审题的初始环节,但审题必须对读到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理解,弄清已知和未知的关系,从而寻找出解题思路和方法的过程。只有审好题才能解好题。

一、审题片面原因

1.生活经验缺乏的原因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学生受到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响,缺乏足够的生活经验,对一些知识缺少认知,所以出现审题模糊。在学习“图形与几何”这块课程内容时,由于学生对长度单位、重量单位等知识缺少具体的认知,所以在填上合适单位的时候选择错误。例如,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面积约1100( ),“水立方”占地面积约6( )。

2.心源性错误的原因

心源性错误是指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因不当的态度和习惯引发的错误,他的表现形式有:惰性心理、粗心大意、过于自我。例如,画一个四边形,必须要有直角、锐角和钝角。由于学生只看了后面几个关键词,忽略了前面一个关键词——四边形,在答题时分别画了直角、钝角和锐角,导致答题错误。

3.思维定式的原因

思维定式,也称“惯性思维”,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式能够使人应用已掌握的方法快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就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在知识的不断巩固中,有些题型做得多了,学生就会产生思维定式,仍旧凭借经验在解决问题。

例如,买8个哨子和1个毽子一共多少钱?2×8+3=19(元)

买6个毽子比买1个茶杯多多少钱?6×3+4=22(元)

学生做完第一题后,認为下面一题也是再求一共是多少钱,仍旧在用加法解决第二题。

二、培养审题的策略

1.数学经验积累

“数学活动经验”是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也是数学教学关注的目标之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教师的帮助下动手实践、操作,用观察、模仿、猜想、实验等方法获得数学体验。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在课堂上模拟购物,以小组为单位,学生用带的1角、5角、1元来模拟购买小本子、铅笔等物品,在购物中认识人民币,应用人民币之间的换算,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积累数学经验。

2.数学语言表述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当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时,就是一个思维表达的过程。

例如,我们一共有38人,大船限乘6人,租金30元,小船限乘4人,租金24元,怎样租船最省钱?在教学“租船”这类解决问题时,学生用语言表述解答的过程,先判断租大船便宜还是租小船便宜,然后分配人数,人数分配好以后,在最优和最合理的情况下进行对比,选择便宜的那个方案。学生能用语言表达出来了,解决问题自然就没问题了。

3.数形结合应用

数形结合是数学的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学生通过画线段图、圈一圈,直观性更强,数量关系更清楚,思路更清晰。

例如,判断题:3时的时候钟面上的分针和时针所成的角是直角,9时30分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是直角。解题时学生可以把时间画出来,再用直角比一比,就能直观判断出这两个时间各自所成的角。

4.直接动手操作

在解决“图形与几何”的问题时,光靠思考是想象不出来的,这个时候可以建议学生拿出纸来折一折、剪一剪,这样题目就迎刃而解了。例如,一张正方形纸对折4次后,得到一个小正方形,小正方形的面积是原来正方形面积的几分之几?

学习不是单纯地模仿、练习和记忆,而是在数学活动中感悟知识的形成和应用,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审题习惯对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效的审题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

参考文献: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endprint

猜你喜欢

审题能力学习习惯审题
“三招”学会审题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论中职生怎样培养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
借鉴陶行知思想,小议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