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义务教育的城市化倾向

2017-11-06苏影

新课程·小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义务教育城市化

摘 要:实施义务教育以来,从入学率、毕业率、人才率来看我国的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城市化发展,义务教育也出现了城市化导向,表现为课程改革的全程都以城市为中心;教育资源源源不断地流入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弱城市化。

关键词:义务教育;城市化;弱城市化

《教育——财富孕育其中》对基础教育是这样表述的:“每一个人都应能获益于旨在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受教育机会。基本的学习需要包括人们为生存下去,为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为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为充分参与发展,为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为作出有见识的决策,为继续学习所需要的基本的学习手段(如识字、口头表达、演算和解题)。”[1]义务教育也就是要实现以上的目标实施对所有孩子的教育,包括城市儿童和乡村儿童、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然而在实施义务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对城市儿童的城市化倾向和对边缘群体的弱城市化倾向。

一、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城市化

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随之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然而由于新课程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发达地区课程改革的经验,所以在其实施的过程中不免带有“城市中心论”的倾向,体现了新型的主流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促进了发达地区的实施,而对农村等落后地区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表现在:

1.课程设置

新课程设置基本上是城市模式。课程内容主要以反映城市儿童的生活、经验、感受为主,脱离农村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课程内容以城市所需要的人才规模为主。

2.课程决策

参与课程设计和课程决策的均是一些课程专家、学科专家、全国知名特级教师和各科的骨干力量。他们都有复杂的职业背景和学历背景,他们身居城市,被城市文化熏陶感染着,所以难免不带有“城市思维”。同时农村又缺少“本土”的高素质的课程专家指导,所以农村的课程改革必然要效仿,甚至全盘吸收城市的课程决策。

3.课程评价

课程改革在课程评价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心得规定和要求,包括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和对课程实施本身的评价。然而在对农村教育实施评价的过程中仍然以分数为指挥棒,以升入初中的人数、升入重点高中的人数、升入大学的人数为标准评定农村教育的好坏。

二、义务教育资源分配城市化

第一,教育经费分配不均。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自2001年起推行以政府作为投资统筹主体的财政体制。再加上政府对农村教育的大力重视,三年多以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紧张的局面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是从全国的范围来看,仍然存在着问题和困难,城市和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仍然存在着差距。教育经费的投入仍然呈现出城市为主,并以主流城市为主的倾向。

第二,师资力量倾城导向。自高校扩招以来,我國的师范教育可谓空前地发展起来。然而教师队伍的城乡分配出现了与教育步伐发展不平衡的现象。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几乎都在城市学校,即使是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也不愿意回到农村发展教育。贫困地区难以补充合格的教师,反而有资格的教师大部分流向了城市学校。

三、义务教育对边缘群体弱城市化

随着农民工进城打工,这些流动人口的子女也涌入了城市。而这些孩子们大多处在接受义务教育的阶段。按照常理来讲,他们进入城市以后在接受教育的问题上应该比在家乡更加显示出城市化的迹象,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突出的是“弱城市化”现象。

教育出现城市化的倾向是没有错误的,因为教育是为了促进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义务教育过程中出现城市化的倾向是需要考虑的,因为我们大部分受教育者在农村。我们只有实现了农村的富裕,才能实现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幸福;我们只有让农民的儿女受到了同等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才能蒸蒸日上。所以义务教育城市化的风帆应转向农村教育,开拓农村教育市场,那里有更多需要接受教育的孩子们。

参考文献:

[1]高如峰.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实例分析[J].教育研究,2004.

[2]小革.广州市外来人员子女教育模式的社会分析[J].中小学教育(中国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2005.

作者简介:苏影,1976年2月,女,汉族,籍贯:吉林省榆树市,本科,职称:小教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方向。endprint

猜你喜欢

义务教育城市化
吴景超的都市社会学及其对城市化的启示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信息技术走进山区教育,揭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