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梳理建构能力的做法

2017-11-06姜超

新课程·小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罗列所学整理

姜超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知识梳理建构的能力就是自主学习能力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每一节数学课中,学生获得了许多零碎的知识,只有及时梳理自己的知识系统,掌握知识联系,明晰知识规律,才能更好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真正地消化和吸收。因此,培养小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建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小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自主归纳整理能力参差不齐,只有经过教师有针对性地培养,才能促使其得到提高。

在平日的教学中我主要从这几方面有序地对学生的梳理建构能力进行培养:

第一步是罗列。学生罗列的过程就是对所学知识整体回顾和把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复习能力,而且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进一步的反思,查漏补缺,反思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但是在刚开始整理时学生还是遇到了不少困难,有的学生一开始认为每一课的课题或者大标题就是所学的知识点,抓住了这些就等于找到了知识的框架,其实他们的认识只停留在标题上,最主要、最基本的知识点都没有得到罗列,空有表面,没有实在、具体的内容。还有的学生只是随便找些上课老师叫大家标记出来的知识点来摘抄,有的则摘抄课本上特别着重框出来的知识点。整理的内容缺乏知识结构,零散又不全面,不清楚“整理”意味着什么,在他们眼里,整理就是简单的摘抄,所以这时候我努力让学生回忆所有课堂中学过的知识,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把知识罗列全面,有时可以让学生在书上标注出新知识,并简单写一些新知识的主要内容,这样整理起来就更清楚明了。例如在引导学生梳理《乘法初步认识》这部分知识时,先让学生通过回忆和看教材,把关于乘法的初步认识的内容一一罗列出来,因为这部分内容对数学语言的提炼要求较高,所以让学生在书上红点的位置先自己尝试概括新知识的内容,然后有序地记录下来,为学生进一步梳理构建打好基础。

第二步是让学生学会把整理出来的知识进行归类。让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知识进行对比,分析知识间的不同与联系,从而进一步了解知识点之间的异同和内在联系。在教学中,学生在经历了有顺序地找到大多数知识点,并进行具体、细致地罗列的训练之后,如果缺乏对知识的分析能力,不知该按照怎样的标准来将知识进行归类,这样,他们所得到的也只有知识的表面,没有真正理解知识的本质。平日,我先让学生在罗列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应采用哪种整理方式,阐明这个知识包括哪几方面,又各有哪些知识点,各个知识点间有哪些联系,再各自去整理。当学生各自整理完以后,让学生将各自整理好的作品放到小组里面进行讨论。讨论时可以是一个学生作为发言人,其他学生补充和提问,也可以是每个学生各介绍一个(或几个)知识点,让每个学生都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因为学生的喜好不同,采用的整理方式也不同。这样既拓宽了整理的模式,在交流的过程中又能发现不足之处。交流中出现的大家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让学生做好记号,事后再向老師和其他同学讨教。在学生讨论整理时,教师要巡视各组,捕捉交流整理中的信息与问题,有意识地采集一些典型的错误和疑难问题,作为下一步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资源。

第三步是构建知识网络。同类的知识全放一起,会显得单调、乏味,如果把它们进行前后联系,好好梳理,那么知识点就慢慢变成知识链,知识链慢慢变成知识网。我会用电脑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请学生当主讲人讲解,引导其他学生对整理的结果进行观察、补充、质疑,以学生的整理作品为素材,比较、分析、概括,建立起纵向和横向的联系,通过对整理好的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稳定的知识系统。另外,我注意引导学生提炼整理的方法与步骤。以学生的整理作品为素材,比较各种整理方法的优越性和特点,优胜劣汰,进一步向学生传授优良的整理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建构能力。

学生梳理建构能力的提高是需要一点一滴慢慢积累的,对他们的要求也应逐步提高。不仅是知识方面的,对于“隐藏”在知识中的一些数学方法的运用也应进行简单地总结梳理。多创造学生自主整理的机会:比如当一个单元结束以后可以让学生来一次整理,小范围的整理总比多个单元知识的整理来得简单。学生整理的机会多了,整理的水平慢慢地也就提高了。平日教学中倡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点,主动建构知识网,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与融会贯通,才能真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充满趣味的再学习、再提升的过程中。

参考文献:

[1]刘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论纲[D].辽宁师范大学,2007.

[2]阎亚军.知识教学与学生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6.

猜你喜欢

罗列所学整理
所学专业在工作岗位用不上咋办?
非所学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整理归纳中渐次坚实
游在城市里的鱼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一道课本题 几点新感情
使用广泛的“出”
整理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