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蒿素:越战催生的科研成果

2017-11-06刘炳峰

文史博览 2017年9期
关键词:抗疟甲醚青蒿

刘炳峰

青蒿素:越战催生的科研成果

刘炳峰

青蒿素的发现和发明,是50年前中国的一项重要科研成果之一。它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场被命名为“523项目”的秘密援外任务,与 “杂交水稻”“汉字激光照排”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一道,并称为毛泽东时代“新的四大发明”。

医药界一项带有军事色彩的紧迫任务

最初,人类在与疟疾斗争中,最有效的治疟药物是另一种植物——金鸡纳树。19世纪法国的化学家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出了抗疟成分奎宁,并制成“金鸡纳霜”。不久他们又找到了奎宁的替代物——氯喹,并使之成为当时世人抗击疟疾的特效药。但是,在疟疾被氯喹克制了近200年后,引发疟疾的疟原虫逐渐表现出强大的抗药性,至20世纪60年代,疟疾再次在全世界肆虐,尤其是在东南亚地区,疫情曾一度无法控制……

毛泽东与胡志明

1964年“北部湾事件”爆发后,美军大举进犯越南。此时,越南常年恶性疟疾蔓延,而当时的抗疟药对这种疟疾已基本失效了。越南军队因疟疾造成的非战斗减员,已远远超过战斗造成的伤亡损失。同样,疟疾也成为侵越美军的梦魇。据战后美军公开的资料显示,仅从1967年到1970年的4年中,感染疟疾的侵越美军人数即达80万人。因此,能否抵抗疟疾,成为越南战场上决定美、越双方输赢的一个“胜负手”。

为尽快解决侵越美军遇到的医药难题,美国政府专门成立了疟疾委员会,组织大量科研机构开展抗疟疾新药的研发。然而,至越南战争结束时,美国共筛选出了20余万种化合物,却始终没有一种能达到理想效果。

就在这时,越南政府也向中国政府伸出了求援之手。当时越共总书记胡志明亲自来到北京,向毛泽东提出请中国政府支援越南抗疟疾的药物及方法。毛泽东当即做出明确答复:“解决你们的问题,也是解决我们的问题。”并于1966年作出了“要把解决热带地区部队遭受疟疾侵害,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影响军事行动的问题,作为一项紧急援外、战备重要任务立项”的重要决策。

接着,周恩来便开始着手进行具体的安排、部署。从此,抗疟疾新药的研发工作,成为中国20世纪60年代的医药界一项带有军事色彩的紧迫任务……

中国医药界的“523项目”

1967年5月23日,周恩来亲自指挥、部署了中国医药界的“523项目”。正是这项以启动日期命名的重大医药科研项目,拉开了年轻的共和国研制抗疟新药的序幕……

最初,这项研究是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热带医学研究所所长李国桥的带领下进行的。1967年,李国桥被点名组织一个针灸小组,加入“523项目”。随后他便带领小组成员深入疟疾高发地区进行摸索实验和治疗。1969年,李国桥故意感染疟疾,“以身试法”实验针灸疗法,效果并不理想。1969年,屠呦呦以中医研究院科研组组长的身份加入“523项目”,随后她和她的同事们一起查阅了大量药方,结果发现,在他们所试验的中草药中,青蒿的提取物有着明显的抗疟效果,对于鼠疟原虫有着60%-80%的抑制率。

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又从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一书中受到启发。书中记载了“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内容,屠呦呦由此认为,高温有可能对青蒿有效成分造成破坏,从而影响疗效。因此,她决定降低提取温度,由乙醇提取改为用沸点更低的乙醚提取,结果取得惊人发现:乙醚提取法的提取物,对于鼠疟和猴疟的抑制率均达到了100%。

1972年3月,“523项目”办公室在南京召开全国中草药专业组会议,屠呦呦在会上报告了青蒿对鼠疟原虫近期抑制率可达100%的实验结果,引起全体与会者的关注。但是这篇在青蒿抗疟研究上取得关键性突破的报告,并没有以个人署名的论文形式发表,而是迅速而自主地变成了全体参与研制者的集体财富。

1974年10月至12月,有关医药机构先后用青蒿素治疗疟疾18例,此后,又经过两年的三次“大会战”,广东、江苏、四川等地用青蒿素和青蒿简易制剂临床治疗疟疾2000例,其中青蒿素治疗800例,有效率100%;青蒿素简易制剂治疗1200例,有效率在90%以上。

一系列的实验证明,青蒿素是一个治疗疟疾的好药。青蒿素的研发,前后持续了13年之久,聚集了全国60多个科研单位的集体智慧,参与者总计达两三千人之多。那时候,中国的科研工作普遍采用“大科学计划、大协作”模式,个体的研究成果与贡献,都由集体共享,大家协作攻关,凝聚成集体的成就。

次年,他们便在青蒿素的基础上,开发出了蒿甲醚等疗效更强的衍生物。同时,为克服疟原虫的抗药性再次“抬头”,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的专家们又将蒿甲醚与化学药品本芴醇组方,研制出一种新药——复方蒿甲醚。复方蒿甲醚,既有治愈率高的优点,又有延缓抗药性产生的特点,成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全世界抗药性疟疾的一大“克星”。

毛泽东、越战和青蒿素的发现

既然青蒿素的发现是一个集体合作项目,为何只有屠呦呦一人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呢?

解惑释疑还得从诺贝尔奖评选标准说起。其实,诺贝尔奖评选的重要标准,主要体现在它的“原创性”(第一个发现或发明)和“重要性”上。从原创性上看,在中国参与青蒿素发现和研制的集体中,还没有其他人能出屠呦呦之右。当时的评委们其实已经解释得很清楚了,屠呦呦的研究有3个第一:第一个把青蒿素带到“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取出了有100%抑制率的青蒿素;第一个做了临床实验。当然,在屠呦呦之后做出重大贡献的,还有罗泽渊、李国桥、魏振兴、周维善、李英等多个著名或不著名的科学家。

屠呦呦等人的集体研发成果,对世界抗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据统计,仅在非洲,每年至少就有10万人以上因此而获救。

对于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国外的许多媒体都给予了全面真实的评价和报道。

也有不少人认为,如果没有毛泽东的决策,就不会有青蒿素的研发。毛泽东无疑是青蒿素研发项目的总的策划者和设计师。2012年,美国知名媒体《纽约时报》,为此还发表了题为《毛泽东、越战和青蒿素的发现》的文章,高度赞扬毛泽东的功绩,称如果没有毛泽东的命令,没有毛泽东的保护,那个时代的中国,不可能发明青蒿素,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诺贝尔奖。同时,《纽约时报》还指出:按照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奖项也不能颁给过世的人。这就意味着,毛泽东没有可能获奖。”其言外之意是说:假如毛泽东还在世的话,他就很可能成为诺贝尔奖的获奖人之一!

(邮箱:zhouwenji0303@163.com)

(责任编辑:楚文)

猜你喜欢

抗疟甲醚青蒿
白米青蒿社饭香
与青蒿结缘 为人类造福
青蒿素的合成方法研究
青蒿素及其类似物抗疟构效关系的DFT研究
“抗疟”卫士:勇越生死线 丹心铸科研
——记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潘卫庆
黄芩素-7-甲醚对高原缺氧小鼠脑组织保护作用研究
更 正
TPGS修饰青蒿琥酯脂质体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
屠呦呦获诺奖赞
乡野里的青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