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博物馆的社会价值探讨

2017-11-04张琴

卷宗 2017年28期
关键词:正能量遗产以人为本

张琴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变革,博物馆概念在不断发生改变,作为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人文自然遗产等的文化教育机构,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人们通过文物与历史“对话”,知道自己从哪来?怎么来?又将要到哪里去?所以新时期博物馆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通过博物馆社会价值的输出来主导国家和民族的正能量,来点燃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润物细无声地浸润人们的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增强人们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

关键词:遗产;以人为本;公益;正能量

博物馆,最初作为古物收藏宝库发展到后来贵族们的专利,曾有那么一段时期博物馆一直被烙上“高大上”的标签,普通民众望而却步,未能感受到它的温度。直到20世纪80年代,世界进入博物馆繁荣时代,真正的公众博物馆概念才逐漸明晰,其工作重心逐步向社会服务倾斜,博物馆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私藏到开放的过程,其服务意识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随着博物馆确立以“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博物馆的社会价值也在发生转变,新时期,博物馆通过输出主导国家和民族的正能量来增强人们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

博物馆的永恒的课题是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发展,在这个课题下其社会价值表现在多个方面:

1 对文化遗产的保存、传承和发展

中文的博大精深,往往体现在他的形式精简与意蕴深邃上,“博物馆”三个字就是如此,仅从字面理解,所谓博,大也,广也,博大精深,博古通今;物,即指物质与非物质的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馆,房舍。其中, “博”作为形容词,修饰“物”, “物”之所处于 “馆” 中, “博物馆”一词核心在“物”,对于博物馆来说,“物”——藏品、文化遗产是它的基础,绝非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必须有,在业界,一个博物馆的藏品多少与等级是衡量该博物馆的重要标尺,离开藏品,博物馆就不成其为一个博物馆,博物馆要发挥它的作用,实现其社会价值,履行其社会责任,扮演好社会角色,都是围绕在藏品的前提下进行的,任何技术任何方法都是在藏品之上进行的,还记得2014年博物馆主题是“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藏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珍藏着过去的人、事、物,今天以及未来的人们通过直接与藏品的“对话”去知晓、了解久远的历史和过去,积淀知识、吸取经验教训,寻找自我身份、归属感,追溯自己完整的历史和遗产,以更好的掌握当前把握未来,所以博物馆的社会价值还是应从藏品、文化遗产这个根本的问题上出发。

2 以人为本的根本目的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以人为本,讲的是博物馆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人,博物馆为社会发展服务最终落到实处是为人的服务;同时,以人为本,也是博物馆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了博物馆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2008年通过实施全国博物馆向全社会免费开放政策,博物馆从以往的“以物为中心”开始向“以人为中心”转变,但需要说明的是这并不否定博物馆“物”的重要性,随着免费开放的落实,博物馆正在成为与公众接触最频繁、联系最紧密、影响最广泛的平台,一个最直观的感受,那就是在旅游业如火如荼的今天,游客们到目的地的行程一般都有到当地博物馆的行程安排。所以“以物为中心”是博物馆社会价值的基础,但“以人为本”是博物馆社会价值的未来。

3 公益性

博物馆是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对公众开放。我国政府自博物馆传入国内就将博物馆事业明确定位成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将其纳入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体系当中,这有力地推进了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及博物馆界采取的一系列重大措施,如免费开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诞生生态博物馆、推行流动博物馆、博物馆代表团进社会学校部队等单位,说明博物馆的业务活动也在日益深入社会,贴近现实生活,真正做到“博物馆社会化”在路上的发展状态。博物馆的发展,一方面反映出了国家和社会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对发展博物馆事业的关注;另一方面博物馆公益性的具体落实促进了博物馆按照社会需求在做积极的调整与转型。作为一个公益性的常设机构,如果远离社会,博物馆将是孤芳自赏,所以博物馆要走进公众,公益性理念要先行,紧跟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关注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重视公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充分利用免费开放带来的数量上的增长促进质量上的飞跃,发挥专业优势,创出特色,通过公益、专业两张王牌赢得社会公众认可,培养公众博物馆意识,养成参观博物馆的习惯,让社会公众与博物馆及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互利互惠的交融。

4 教育性

博物馆在创立之初只是珍宝储存库及为满足上层社会和少数知识精英的需求而建立的场所,并不对大众开放,因而与一般民众并无大的干系,更谈不上为社会服务,是随着社会发展博物馆才被赋予征集、典藏、陈列、研究、传承、公益、教育等这些新的职能。作为一个基于“物证”的社会教育机构,教育成为博物馆的核心理念,是博物馆的灵魂所在,还曾记得有这样的形容——如果说收藏是博物馆的心脏,那么教育则是博物馆的灵魂。其自身独特的“实物”特点和形式多样的展陈手段,通过一定的主题和艺术形式,直接给予观众一种最为真实和直观的印象,这种教育的效果不同于教科书、文字或其他的教育方式,而是以最符合历史原貌的形式,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表现历史和传递历史。

博物馆教育在社会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将博物馆形象的比喻为没有围墙的学校,一本立体的百科全书,校园之外的第二课堂,社会大众的终身教育场所,与传统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可以很良好的起到传统学校的补充。这里社会大众通过与博物馆藏品(文化遗产)的知识(信息)主动相互作用,去体验、发现、欣赏、深化对自然和文化的理解,通过兴趣使然抑或群体带动去了解来龙去脉、总结经验教训到独立思考,实现主动学习。无可否认,博物馆教育使许多人受益终身,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认识甚至价值观会发生某种改变,最终转化为他们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

5 主导正能量

博物馆的社会价值表现为多方面,各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环环相扣,并随着社会进程的洪流还将不断扩展。但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博物馆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它以其拥有的资源能做什么?在新的历史时期,一方面,社会公众的态度和需求在影响着博物馆社会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博物馆倡导的价值取向无不影响着社会公众的思想、价值和审美,所以,在物欲不断得到满足和膨胀的今天,博物馆还应该有一份能量的担当,一种社会正能量的主导。

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一个社会可以不完美,但绝不可以没有正能量,博物馆作为主流文化宣传阵地,这种能量主导性一直有,但传递性还有待加强。绝大部分博物馆做到了精于“授业、“解惑”,但还需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通过博物馆社会价值的输出来主导国家和民族的正能量,来点燃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润物细无声地浸润人们的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增强人们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同时还需要进一步用人性的本能和爱心的接力让当代与未来的社会公众能够站在已逝的一代代肩膀之上去更好的看世界、改造世界。endprint

猜你喜欢

正能量遗产以人为本
遗产怎么分
千万遗产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亚投行,美国应发挥“正能量”
香港“正能量”游行反“港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