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政府体制改革成为雄安新区建设的助推器

2017-11-03刘新圣刘颖

学周刊·上旬刊 2017年33期
关键词:雄安新区体制改革协同发展

刘新圣 刘颖

摘 要:政府体制改革在雄安新区的建设和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首要的任务是做好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承接工作,保证中央关于雄安新区的战略定位落到实处;其次,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雄安新区最大的优势,在区域发展规划、政府机构设置、社会保障机制等方面大胆创新;最后要增强决策的定力,提高重大决策的质量,按照中央“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定位,通盘考虑各种因素,尤其注重社会和生态因素。

关键词:雄安新区;体制改革;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33-018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3.111

雄安新区的设立举世瞩目,其战略定位之高、任务功能之新都是罕见的。新区的建设不但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而且事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格局。能否圆满实现党中央决策的战略意图,能否出色完成疏解功能、承接产业、改善生态等一系列任务,成为考验新区政府能力的试金石。面对挑战,雄安迫切需要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让改革成为新区建设的助推器。就当前雄安新区建设的实际情况而言,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首先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成效。

一、完成好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目标要明确,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中央在2015年公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将北京定位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与这一定位不相符合的功能必须坚决转移到其他地区。完成好承接任务是雄安新区目前最核心的工作,是新区建设的开局之举。雄安新区承接非首都功能的转移过程实际上也是激发区域经济发展动力和潜能的过程。

中央关于北京市“四个中心”的定位中并未提及“经济中心”,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经济功能的转移将是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这项工作,需要资源、环境、劳动力等多方面的配合。首先必须坚持生态治理走在规划和产业转移的前面,如此大规模的经济功能转移首先是对雄安新区生态承载能力的巨大考验。白洋淀是整个新区生态的核心区域,对新区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土地资源的保护也是关键问题,因此,在新区建设中必须对土地资源实行比其他地区更加严格的统一管理,优化区域国土格局。人才是一个区域发展和繁荣的根本要素,增强新区对各种人才的吸引力是当务之急。优美的自然环境、便利的交通、闲适的生活状态是招揽人才的重要资源。

二、大胆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雄安新区的任务时要求:“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市场活力。”这表明,雄安新区不但要成为非首都功能的承载地,而且也要在规范政府与市场关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为全国探索和积累经验。为了完成中央部署的重要任务,雄安新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必须把创新当做新区建设和发展的第一动力,尤其要增强内生创新能力

新区的设立本身就是一种体制机制的创新,是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的具体体现。党中央决定设立雄安新区,实际上是在中国的北方设立了一个新的改革中心。但是,雄安新区既不具有深圳的临近港澳的优势,也不具有浦东的临海优势,在这种条件下,只有依靠内涵发展才能创造出新的优势。北京非首都功能的转移必然意味着技术、人才、资金的注入,能够带动其他地区的资源向新区汇聚,从而增强地区的创新能力。政府在鼓励创新发展方面,必须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通过政策和服务增强新区的吸引力。雄安新区就是要在这方面探索出一条可复制的发展道路,这是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走向深入的迫切需要和必然趋势。

(二)转变旧的规划思路

新區恰如一张白纸,规划工作就是要在这张白纸上描绘美丽的图画。在进行规划时,要按照绿色城市、生态城市、智慧城市的标准来思考,摒弃宽马路、大广场、高楼林立、以地标性建筑为主导的传统规划思路。在新区这片土地上建设一个既可以享受现代物质生活,又有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的美丽新城。长期以来,在城乡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城市对于周边地区的“虹吸作用”,而且在某些区域还非常严重。这一方面造成了众所周知的“大城市病”,另一方面严重破坏了周边的生态环境。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改变这种格局,真正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雄安新区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克服这种“虹吸作用”,将生态环境的改善放在突出的位置。

(三)在管理机构设置上要大胆创新

目前新区工作千头万绪,各种问题都集中在政府身上,新区政府必要时可以先大胆尝试,积累经验,如果出现失误和偏差就及时修正。首先是突出政府的责任和担当,中央将雄安新区的建设定位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因此必须突出责任意识,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为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大胆探索;其次,要保证管理层的广泛性,尤其注意吸收专家学者参与决策,可以成立针对具体问题的专家咨询委员会;最后,建立好信息交换和紧急联系机制,由于长期以来的行政区划分隔,“各自为战”的情况可能会出现,因此协调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

三、增强重大决策的定力

新区政府的每一项重要决策都将深刻影响雄安新区未来的发展,同时也是政府体制改革的重要风向标。面对巨大的期望和繁重的任务,此时更加需要增强重大决策的定力,提高重大决策的质量。

(一)增强重大决策的定力首要的是提升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

保证这“三化”的前提是对中央战略意图的深刻把握。雄安新区的设立不仅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具有全国战略意义的重大改革举措,是我们在探索一条既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又发挥政府积极作用,既能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又能促进生态环境改善的新路。只有站在这个角度思考问题,才能真正保证各项决策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符合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

(二)对经济、社会、生态进行通盘考虑

生态保护和改善是雄安新区同深圳和浦东的一个重要差别。决策的定力也来自于对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社会和谐的通盘考虑。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京津冀地区最大的“伤疤”,尤其是雾霾的肆虐更是给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伤害。雄安新区的生态环境依然比较脆弱。因此,在未来的开发和建设过程中,生态是必须坚守的红线,做任何决策时都要先考虑生态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三)保护文化资源,培育新区精神

雄安新区及其周边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既有名胜古迹又有革命遗存,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新区建设时特别提到,坚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根,承载着我们共同的情感和记忆。一些国家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忽视了文化资源的保护,忽视了维护共同的精神家园,尽管物质生活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社会出现了分裂和动荡,最终经济上取得的成果也会丧失。这是一条失败的现代化道路,我们坚决不能重走。伟大的事业必然产生伟大的精神,在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的建设过程中,都产生了凝聚着特区建设者奋斗历程的改革精神。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雄安新区的建设中,也一定会产生体现着时代特征,凝结着为新区建设作出贡献的人民的心血。

参考文献:

[1] 盛雨.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J].中国勘察设计,2017(4):20.

[2] 周民良.雄安新区设立的“是”与“不是”[J].领导之友,2017(11).

猜你喜欢

雄安新区体制改革协同发展
唱衰雄安新区论调为什么站不住脚
杨谊兴:积极参与“雄安新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社会化改造项目
杨谊兴:积极参与“雄安新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社会化改造项目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县级政府依法行政的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