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景园林视角下的山地城市新城空间发展研究

2017-11-03王景旭任薇

绿色科技 2017年19期
关键词:风景园林

王景旭++任薇

摘要:指出了山地城市空间的拓展,促使了城市新城的发展。基于风景园林学视角,对宜昌市山地城市属性和点军区城市新城属性进行了界定,分析了点军区空间发展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并且从山水格局、绿色基础设施与活力复兴3个方面提出了山地城市新城发展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风景园林;山地城市;城市新城;空间发展

中图分类号:TU3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9007803

1 研究背景与目的

为适应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转型和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快速发展,长江沿线的众多城市也进入到跨越式发展的阶段。长江中上游的城市大部分属于山地城市,用地情况紧张,为解决城市空间扩张及结构调整等诸多问题,亟待进行新城的规划和开发。

1.1 宜昌的山地城市属性

山地的概念在各学科之间都有不同的界定,山地城市的概念至今还没有严格的定义。国内对山地城市或者山地人居环境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黄光宇先生对山地城市的自然特征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定义:城市修建在坡度大于50°以上的起伏不平的坡地上而区别于平地城市;城市虽然修建在平坦的用地上,但由于其周围复杂的地形和自然环境条件,对城市布局结构、发展方向和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1]。陈玮对山地城市特征做出了如下归纳:城市多坐落于大型山区内部,或山区和平原交接带上;城市经济、生态、社会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与山地城市地域环境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影响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地形条件,具有长期无法克服的复杂的山地垂直地貌特征,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分台聚居和垂直分异的人居空间环境[2]。综上,山地城市的概念需要从地理、景观、社会、文化等方面定义,把人作为城市发展的主体,从人居环境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根据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宜昌市域指宜昌市所辖3市5县5区的行政范围,按地理特征可分为西部山地区、中部丘陵区、东部平原区,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69%、21%、10%。宜昌市在明代建成椭圆形城池,以此为基础开始了城市范围的扩张和现代化进程。因此,宜昌市域范围的地形是十分多样和复杂的,由此形成的经济、生态、社会文化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从以上分析,宜昌市是符合山地城市特征的,可以作为中国地形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交接带上城市空间发展的代表。宜昌市中心城区包括西陵区、点军区、伍家岗区、夷陵区,其中点军区和夷陵区大部分属于山地区,西陵区和伍家岗区平均海拔50~60 m,小岗很多,分台聚居特征较明显,宜昌市亦属于山地城市。

1.2 点军区的新城属性

新城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根据新城与主城的关系,强调新城与主城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功能是独立完善的;另一类是根据新城建设时间属性,强调新城的“新建性”[3]。点军区在历史上一直是宜昌市的一部分,由于长江将其与宜昌市区形成地理分隔,长时间以来是不具有独立功能的。随着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提出,宜昌市的城市空间不断扩张,导致了极为突出的人地关系矛盾,城市新城的建设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点军区由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发展是十分缓慢的,城市空间拓展也十分有限,在点军区分区规划编制完成后,点军区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从时间属性上,又具有“新建性”的特征。

在解决此类新城发展的问题中,基于山地城市的独特山水风貌和历史文化背景,风景园林学科专业在新城建设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发展历程与现状特征分析

2.1 发展历程

2.1.1 1978年以前的自发展阶段

宜昌县志记载,宜昌古城占地仅1200亩左右,夷陵长江大桥还未建成,点军区与宜昌城区被长江隔断,人口少、密度低,一直处于主要以自然村为代表的自发展的阶段。

2.1.2 1979-2005年的稳步发展阶段

1979年开始,在宜昌市总体规划修编中,将宜昌市分为4个建设区,其中确定以造船为主的江南工业区,为点军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86年,宜昌市设立点军区,明晰了管理权限和所辖范围。在1992年完成的宜昌市总体规划中,将点军区列入规划建设范围,重点发展休闲居住、高耗电的加工工业、高效农业以及生态观光旅游业,进入初始的稳步发展阶段(图1)。

2.1.3 2005年至今的快速扩张阶段

2005年,宜昌市总体规划的范围进行了扩大,在“强县扩权”的发展思路下,将下辖县市纳入整体规划,打破了传统城镇发展体系。2011年,宜昌市总体规划进一步扩大了城市规划区和中心城区面积,明确了点军区的功能和定位,进入快速扩张的发展阶段(图2)。

2.2 现状特征

2.2.1 概况

点军区位于宜昌市中心城区长江以南,整体地势西部高,东部低,海拔最低处43.8 m,最高海拔1089 m,落差较大,辖区内有山峰300余座,河流13条,林地面积较大,矿场资源优势不明显。

2.2.2 人口与用地现状特征

2015年末,点军区常住人口10.5万人,户籍总人口10.49万人,流动人口占比不足1%,并且农村人口占比超过80%。

在建设用地上,点军区国土总面积532.18 km2,至2015年,建设用地24.69 km2。 2030年,规划城市建设用地41.73 km2,居住用地1202.01万m2,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8.80%,占比最高。

从空间拓展的角度来看,点军区空间一直是沿江集中发展,2005年之后逐渐沿河向纵深发展,在爆发式的城市空间拓展之后,点军区的规划逐渐明晰,建设用地面积没有再做大规模开发和规划,主要定位生态宜居,主要开发居住区块、商业服务用地和旅游文化区块。

3 风景园林视角下的空间发展特征及問题思考

3.1 空间发展特征endprint

3.1.1 由“斑块状”向“集约式”转变

点军区空间规模的扩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极其缓慢的,从另一方面显现了空间的低效利用,点军区的行政区划变化较多,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自身的发展。1992年,点军区产业和功能定位逐渐明晰,但是空间的发展仍然以点状特征为主,应由自组织式向集约式转变。

3.1.2 主体功能定位明确

点军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生态环境条件优越,避免大开发,突出生态特征,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和都市休闲旅游产业,建设滨江生态主城区。

3.1.3 城乡统筹,形成丰富的景观空间结构

依托宜昌市主城区,加强与其各项功能的联系,至2001年夷陵长江大桥建成通车,点军区人口不断增多,但是截至2015年,点军区农村人口依然占比很大,城市化水平依然较低,承接的城市功能还远远不足。因此,宜昌市2011年总体规划修改中,进行市域规划统筹,缩小城乡差距,破解城市二元化,使点军区从小型、单一功能向组团式、多功能的、差异化的、综合性城市功能区转变。

3.2 空间发展问题思考

3.2.1 泛化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景观都市主义理论涉及的学科较多,观点和概念的边界模糊,在此框架之下,往往陷入表面的、纸面上的形而上。

“生态策略”、“生态都市主义”提出了解决城市问题的切入点,但是,任何将城市发展纳入框架的理论都有一定局限性,将带有批判性、区域性、发展性的理论用于实际又难以把握。因此,将城市发展纳入风景园林的体系中,进行多学科的交叉论证,得到的结果可能会更加合理。

3.2.2 吸引力与认同感

农村人口占比大,主城区与点军区的通勤不断增加,但是,通勤人口的规模依然很小。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难以满足多元化需求,职住还存在极度不平衡,因此,市民对点军区还缺乏认同感。

4 风景园林视角下的山地城市新城发展应对策略

4.1 山水格局的保持

点军区作为典型山地城市新城代表,空间和功能的拓展必须把山水作为骨架,让城市功能有序的生发,城市肌理应该是鲜活的,具有生命力的,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

4.2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绿色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功能承载和空间承接的重要手段,把确定性的功能和异质性的肌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比如在规划建设的初期就将基础设施作为城市空间生发的种子,有效地、平緩地承载涵水等具体功能。

4.3 活力复兴

风景园林应该作为一种批判性的力量,让城市表达出政治愿景、经济繁荣、生态持续和文化继承。无论如

何,活力复兴都要以人的活动作为基本的出发点,通过历史的阐述,文脉的挖掘,以激发城市的潜力。

参考文献:

[1]黄光宇.山地城市主义[J].重庆建筑, 2005(1).

[2]陈 玮.对我国山地城市概念的辨析[J].华中建筑,2001(3).

[3]张 晋.基于城市与自然融合的新城绿地整合性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09.endprint

猜你喜欢

风景园林
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大会暨风景园林学科创立七十年纪念会华南区域会场成功举办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地域特征的分析
风景园林设计中对于人性化理念的应用探讨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地域特征的分析
生态学视野下的风景园林设计分析
信息时代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创新思维研究
论风景园林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风景园林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建设措施
新时期下中国风景园林标准化体系的构建
娄钢绘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