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具有世界视野和中国风格的新课程

2017-11-03连晓芹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课程设计模块核心

连晓芹

【摘 要】 文章简要谈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四阶修为”思想政治课程设计。这些想法,很多是借鉴了朱明光、韩振、褚宏启、张志勇等专家领导的思想,同时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这些思考,必然会有很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和同仁批评指正。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是当前世界和中国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我们应该高度关注。我们要按照“核心素养”课程理念,大胆创新课程设计,努力建设既有国际视野又有中国风格、既有创新又有实效的思想政治新课程体系,实现教育对人的真正回归。

【关 键 词】 思想政治;课程设计;学科核心素养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下简称“核心素养”)正式推出。“核心素养”的推出,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适应“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体系进行创新设计,是课程建设的应有之义。笔者结合自己对“核心素养”理论的学习和长期的思想政治教学实践,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形成了“四阶修为”的课程设计思路。本文,就此谈一下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课程设计的基本想法是,以人的核心素养和思想政治学科素养为旨归,以现代(中国)人从经济人到政治人、再到文化人和智慧人四个层面的社会性发展为主线,整合现行思想政治课课程、模块内容,并充实“核心素养”内容,系统构建“经济人”“政治人”“文化人”和“智慧人”课程模块,接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1. 指导思想。一是充分体现以人为核心的思想。核心素养是课程的“魂”,课程成为“人的身影”和“人的模板”,课程和学生发展融为一体。20多年来思想政治课越来越从关注“知识”转变为关注“人本身”。“四阶修为”的设计思路,会更好地实现课程关注“人本身”。二是充分体现人发展的具体性、层次性。现代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全人”,但在实际生活中,人的发展水平是有明显层次性的。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应使课程目标和结构内容进一步具体化、层级化,使“人”的素养提升更具操作性。三是充分体现课程的“本土性”的要求。思想政治新课程建设既要反映“全球化”的要求,更要体现“本土性”的要求,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目前,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定义为“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带有相当的“西方语境”,必须要在对它的阐释上,实现与传统“思想政治素养”要素的对接。

2. 理论依据。课程设计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人的社会性发展是分层次的”。根据我们的思考,人的社会性发展可以分为四个层面(或者说四阶):经济人、政治人、文化人和智慧人。从经济人到智慧人,是人生发展的四个层次。从本质上讲,四种人其实是四種不同层次的人格,体现着四个层次的思想政治素养。从现实来看,目前我国很多人还只能停留在经济人这个较低的层面上,距离政治人、文化人、智慧人还很远。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实质就是要不断提升人的发展层次。思想政治课因其特殊课程性质,理所当然地要自觉担负提升高中学生发展水平、提升思想政治素养的使命。我们以这四种人,也就是四个层次思想政治素养来进行课程设计,可以充分体现人的发展的层次性、递进性,使“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培育有效落地。

3. 内容结构。课程设计的总体结构是,以现代(中国)人社会性发展的四个层次为主线架构内容体系,主题内容分为四个模块,分别开展现代(中国)经济人、政治人、文化人和智慧人的修习。每个模块,再按照各自的不同层面(主要是承担的角色)细分为几个单元,对承担这些角色应具备的核心素养进行阐述,对学生的发展提出指导建议。同时,配套设计相关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核心素养。鉴于新的课程方案将高中政治从8学分调成6学分,由原来的四门必修课变为三门必修课,可以,把“文化人”和“智慧人”整合为一个模块,也可以把“智慧人”列入选修模块。这四个课程模块及其内部单元的设计,贯彻了整体规划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程体系的思路,既保持了以“人的发展”为主题的系统联系,又体现了内容目标的递进层次。

二、课程设计的提出背景

“四阶修为”设计思路是创新思想政治课程设计的一个大胆尝试,有利于增强“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克服了现行课程设计的局限性,有利于建立具有世界视野和中国风格、既有新意又有实效的思想政治新课程。具体来讲,主要有三个背景。

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谈到“立德树人”的教育,首要的问题就是“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把它具体化、细分化,转化为对学生作为“实际生活中多种角色的人”的要求,更有利于其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同时,在实际生活中,人的发展水平也有明显的层次性,在教育实践中,育人的目标还应该进一步层次化。

2. 推进“核心素养”背景下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需要。近年来,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果,但也存在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针对性、实效性不强,教育教学实操性差等具体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进一步明确高中生作为“社会人”的“多重角色和要求”,建立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分阶次培养全人”为特点的新的课程体系。

3. 克服现行思想政治教材内容局限性的需要。现行高中思想政治课四个必修模块,既体现了社会生活不同方面,又体现人生发展的递进层次,可以分别对应“四阶修为”四个层面。但是,它在课程设计方面也还存在一些局限,导致课程“学科化”的倾向比较严重。“四阶修为”课程设计思路,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三、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

“四阶修为”课程设计的理念,既继承了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又体现了“核心素养”背景下深化课程改革的思想,主要有以下三点。

1. 借鉴我国古代德育的内容架构。中国古代德育的内容架构,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得到简明而又清晰的表达,这一分层递进的“层级”结构不仅突显出“人”性为本的特征,而且突出了德育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四阶修为”课程设计就是这样一种尝试。它的内容结构可以引领学生从基层的“经济人”做起,循序渐进地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

2. 实现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整合。“四阶修为”课程设计,把“活动”和“过程”作为通往目标的路径,而不只讲“内容”和“结果”,体现了课程改革一以贯之的基本理念,也是走向核心素养的应有之义。设计不以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知识为主线,而是以人的社会性发展和核心素养提升为主线,实现了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整合。

3. 推进“活动型课程”的构建。“四阶修为”课程设计,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让学生融入各个层面的社会生活,担当各种社会角色,在各种角色担当中,培养核心思想政治核心素养,把“高大上”的议题“创造性”为转化“三贴近”的活动,通过搞好“活动”、走好“过程”,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素养。

以上,我简要谈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四阶修为”思想政治课程设计。这些想法,很多是借鉴了朱明光、韩振、褚宏启、张志勇等专家领导的思想,同时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这些思考,必然会有很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和同仁批评指正。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是当前世界和中国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我们应高度关注。我们要按照“核心素养”课程理念,大胆创新课程设计,努力建设既有国际视野又有中国风格、既有创新又有实效的思想政治新课程体系,实现教育对人的真正回归。

【参考文献】

[1] 朱明光. 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J]. 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1).

[2] 韩震. 核心素养与活动型课程——从本轮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看德育课程的发展趋势[J]. 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3).

[3] 余文森.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

[4] 褚宏启.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J]. 教育,2016(50).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程设计模块核心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Module 2 Highlights of My Senior Year
Module 4 Music Born in America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必修模块相关知识过关训练
参考答案
关于完善课程设计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