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公园环境设计对邻里交往的促进机制

2017-11-03李婧

绿色科技 2017年19期

李婧

摘要:指出了社区公园是居民日常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能为居民的户外活动提供更多可能,并在社会学层面上,促进邻里交往。以九子公园为例,通过现场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使用者自发性活动和社交性活动的种类、持续时间、频次,以及使用者主观满意度,并从环境行为学的视角分析了公园设计对活动和交往的作用,认为这种促进作用背后的机制是瞭望-庇护理论、边界效应。

关键词:社区公园;九子公园;环境行为学环境设计;邻里交往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9003704

1 文献综述

1.1 国外社区公园研究

社区公园在国外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1]在相关领域内的研究已较为完善。70年代,研究者用调查问卷的方法来确立社区公园的实际使用模式。后来,研究人员又利用系统化的现场观测技术,结合采访和问卷,描绘出公园活动的细节[2]。近几年,研究的重点转向社区公园的空间设计、社区公园与居民的相互关系等方面。

1.1.1 社区公园的空间设计

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指出住宅边上应建立起一系列的户外空间,精心安排各种活动设施,形成半公共的、亲密的和熟悉的空间,使居民更好地相互了解[3]。安·福赛斯在《生态小公园设计手册》中提出:“社区公园应该为儿童提供合适的玩耍场所,为老年人提供进行社交和亲近自然的机会”[4]。目前,国内对于社区公园的研究多存于住区具体的景观环境研究之中,对居民行为心理影响方面研究较少。

1.1.2 社区公园与居民相互关系研究

社区公园的特征能够影响公园的使用度,而居民在公园里的活动强度、活动类型也反映了居民对于社区公园的满意度。国外众多学者做过这方面研究。

Donna通过纽约北部抽样调查的20个社区公园,指出社区公园能够改善社区建设和提供居民生活质量;通过组织建构社区公园有利于社区内部问题的解决[5]。Moore等的研究表明康乐活动的等级和社区文化的融合随着社区公众参与度的提高而提升[6]。Delfien等把社区公园的活跃性与该公园的实用度和居民的活动水平联系起来,通过观察社区中的娱乐活动解读公园的特征,得出邻里活动特征会对公园的使用产生重要影响[7]。

1.2 国内社区公园研究

国内关于社区公园设计手法探讨的文献较少,但居住区景观的研究较多,可以作为参考。相关研究主要有特殊人群活动场地设计、社区公园交往空间营建、社区公园空间尺度设计研究3个方面。徐文辉,李杨露西等从促进邻里交往的角度,探讨了居住区交往空间设计方法,主要建议包括:重建邻里文化,倡导地域文化传承;把握整体,注重细部设计,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率;促进空间共享和功能多元化;规划多层次、变化性、持续性的交往空间;重视景观绿化,营造和谐邻里交往范围[8,9]。张志朴指出,社区公园作为城市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是聚居于此的居民所依托的生存环境,是居民情感交流的生活空间,在增进邻里交往、加强社区凝聚力方面表现出突出作用,形成独特的社区文化氛围,成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10]。

1.3 环境行为学研究

环境行为学力图用心理学的一些概念、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人在城市与建筑中的活动以及人对这些环境的反应,由此反馈到建成环境设计中去,以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11]。杨·盖尔将活动分为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3类,每一种活动类型对物质环境的要求都不大相同:必要性活动,如上学、购物、出差等,一般来说,日常工作和生活事物属于这一类型,这类活动的参与者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自发性活动,如散步、晒太阳、驻足观望等,这些活动只有在人们有参与的意愿,并且在时间、地点可能,场所空间具有吸引力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在很大程度山依赖于物质空间环境的质量;社会性活动,如儿童游戏、聊天、交往等,是在交往空间中一种有赖于他人参与的活动,这种活动对环境和他人行为活动都有依赖[3]。

Appleton于1975年提出“瞭望一庇护”(Prospect—refuge)理论,强调了人的自我保护本能在其风景评价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人类需要景观提供庇护的场所,并且这个庇护的场所能够拥有较好的视线以便他能够观察[12]。

2 数据采集

分別在2015年9月、11月、2016年1月和2017年9月进行了4次调研,采用现场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结合的方法。直接观察和访谈得知使用者行为活动项目、使用者之间是否交往,来判断九子公园是否有促进邻里交往的功能。调查得知使用者满意度、某种行为活动的持续时间和频次,以判断九子公园促进邻里交往的功能是否有效。

通过问卷调查得知,九子公园80%的使用者步行前来(图1),80%路程时间小于15 min(图2)。使用者基本都是附近社区的居民。

2.1 活动内容

九子公园使用者活动内容有散步、体育锻炼、九子游戏九子游戏是老上海弄堂里玩的九种游戏的简称,分别为:“打弹子、滚圈子(俗称滚铁圈)、踢毽子、盯核子(盯橄榄核)、造房子、拉铃子(拉叉铃)、刮片子(刮香烟牌子)、掼结子(翻麻将牌)、抽陀子(抽贱骨头)”。此外有时还有套圈子、跳筋子。九子公园中抖空竹,及“拉铃子”是最主要活动之一。

、观望、晒太阳(乘凉)、交谈。散步、体育锻炼、九子游戏偏于自发性活动,可以由一个人单独进行;观望、晒太阳、交谈偏于社交性活动,一般参与人数在2~3人以上(表1)。

2.2 活动和场地关系

九子公园里有两块主要的活动场地,一块主要用于健身器械使用,一块主要用于抖空竹。

对这两块场地的使用者活动按照自发性、社交性进行统计(图3)。可以发现,自发性活动占据较大的公共空间,社交性活动发生在这个空间的边缘。endprint

2.3 使用者的主观感受

对使用者来公园前的目的,在公园里实际进行的活动和是否达到目的进行问卷调查,共32人参与调查。

使用者来公园的目的以锻炼身体、增进亲友感情、放松休息、欣赏景色为主,其中锻炼身体占60%以上,其次为增进亲友感情(20%)(图4)。

使用者在公园里实际进行的活动有体育活动和休闲观光两大类。体育活动占主(80%),休闲观光占20%(图5)。使用者对公园的满意度很高93.33%(图6)。

2.4 和邻里交往有关的设施

九子公园的座椅有三种模式:环绕一块小场地间隔排列(图7)、沿着一块小场地的一侧间隔排列(图8)、沿着一块小场地的一侧连续排列(图9)。

观察发现后两种的使用率远高于第一种,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后两种场地活力高。而同样热闹的两块场地边上,连续排列的座椅上使用者交流频率要远高于间隔排列的座椅。

3 分析讨论

3.1 活动的特征

九子公园里自发性活动以体育锻炼为主,即器械锻炼和九子游戏;社交性活动以交谈和观望为主。自发性活动占据较大的公共空间,社交性活动发生在这个空间的边缘,两者之间是“看与被看”的关系。

3.2 活动发生的机制

3.2.1 瞭望-庇护理论

“瞭望-庇护”是人在空间中基本的行为方式:人类需要景观提供庇护的场所,并且这个庇护的场所能够拥有较好的视线以便他能够观察。在九子公园中,面向活动发生方向的座椅更受使用者欢迎。因为这样他们既获得安全感,又容易观察他人的活动。

利用好瞭望-庇护理论,可以促进空间中产生更多活动和交往。而且一个较大的空间如果能在边上形成能留住人的半公共、半私密空间,这个大空间就会生机勃勃。反之如果边上的处理留不住人,空间就可能死气沉沉。

3.2.2 边界效应

在较大的公共空间中,人们愿意在半公共、半私密的空间中逗留,例如主要活动场地周围的台阶、座椅。这样他既有对公共活动的参与感,能看到人群中进行的各类活动。由于受到较少的注视,观察者可能随时起身参与进来,于是从空间边缘慢慢参与进活动中[13]。边界使得使用者不仅有参与感,还有安全感,因为他是在一个有一定私密性的被保护空间之中,对这一领域他可以大体控制;这种现象可以归为边界效应[11],在社区公园中,应积极创造多样化的边界空间,例如台阶、连廊、座椅等等。围合九子公園主要活动空间的台阶就是公园最具活力的场地。

3.2.3 “弱联系”效应

以往的观念中,成直角或面对面的座椅是交流发生的场所。然而根据观察,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下,这类场所往往使用率不高。而选择座椅时,连续成排或者成钝角的座椅反而使用率更高。因为这种形制允许使用者随时和身边的人产生交流,又可以随时停止这种交流专心观望;这种“弱联系”往往是社区使用者之间建立交往的契机。

4 结语

社区公园是居民日常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应借助不同活动空间和设施为人们的户外活动提供可能,并促进邻里交往。遵循环境行为学理论,如瞭望-庇护理论和边界效应,通过空间和设施的设计,有助于在社区公园构筑邻里情感交流的场所、营造促进人们交往的氛围,更好地为居民服务。

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会不同程度地向众人显露出自己的表现欲望,社区公园正是一个交往行为活动频繁、引人注目的大舞台。民俗游戏源于民间大众的参与创作,具有集体特性,可以满足人们娱乐、沟通、展示、欣赏等多种需求,这正与社区公园的功能相契合。民俗游戏融入社区公园可以作为有益的补充,满足居民多样化休闲娱乐需求。

参考文献:

[1]克莱尔,库 珀,马库斯,等.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傅玮芸,骆天庆.国内外社区公园研究综述[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4年会论文集(下册)北京: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4:4.

[3]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福赛斯,穆萨基奥.生态小公园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