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交往障碍的成因和应对策略

2017-11-03于向红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监护人同伴儿童

于向红

【摘 要】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在同伴交往方面缺少必要的引导与帮助,经常出现不同类型的同伴交往问题,如自卑、孤僻,对同伴交往恐惧;情绪不稳定,对同伴表现出敌意或攻击行为;与某些同病相怜的同伴结成“小团体”等。针对以上问题,学校和教师应积极鼓励引导,主动亲近并关心留守儿童;创设可供他们开展合作活动的教学情境;定期开展指导同伴交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优化组合各方面尤其是政府的力量,建立多元化支持体系。

【关 键 词】 留守儿童;交往能力;成因;策略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时间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很难享受到亲子共处的快乐,也难以与父母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他们的身心健康尤其是情感的发展处于不利地位,其交往障碍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焦虑、忧郁、柔弱内向、自卑孤僻,一些儿童甚至有攻击性暴力倾向。此外,农村留守儿童对城镇的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缺乏接触、融入的自信。在与其他儿童交往的过程中,他们往往表现出胆子小、疑心重、反应慢或伪装强势等行为。

一、农村留守儿童交往障碍的成因分析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时刻受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形成交往障碍既有教育外部的因素,也有教育内部的因素。

(一)被委托监护人文化程度和综合素质较低

农村留守儿童的被委托监护人(祖辈家长)大多是年龄在50岁至70岁之间的农民,这些农民文化程度低,处于文盲与半文盲之间,他们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现在仍然没有脱离农村。祖辈家长没有离退休工资,每天除了接送孩子外,还要急匆匆地回到田地或厂房做工。农忙之际,他们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不送孩子上幼儿园。

祖辈家长大多不了解学前教育在孩子一生中的奠基作用,不知道孩子与成人心灵沟通的重要性,认为只要孩子能吃饱、穿暖,就算完成了子女交给自己的“任务”。与城里的家长相比,他们经常有一种自卑感,认为自己低人一等。由于他们长期与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在一起,这种“感觉”难免会影响到儿童,从而导致儿童在交往中或者自闭畏缩,或者缺乏自信,或者为了显示自己的存在,对其他儿童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

(二)监护人在教育理念和认识上存在误区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父母)在文化程度和综合素质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然而,他们小时候大多没有上过幼儿园,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多数监护人认为幼儿园只是供儿童玩耍的地方。

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上,这些外出务工人员不了解家长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偏重于从物质上关爱儿童,一味地以新玩具、新衣服等物质弥补不能陪伴儿童的歉疚之情。他们较少注意和孩子心灵上的沟通,加上经济拮据等原因,他们很少通过电话与孩子倾心交流,有的父母甚至一个季度或者一年才与孩子联系一次。他们工作紧张,加之交通不便,很多父母一年只能回家和孩子团聚一次。而在短暂的团聚期间,有些父母即便能发现孩子的缺点,却因为担心自己的管教惹老人生气,或担心孩子因此更加疏远自己,最终听之任之。孩子的缺点和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难免会形成交往障碍或性格缺陷。

(三)学前教育工作者重视不够

有不少学前教育工作者尚未关注到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更谈不上针对他们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在本地的一次幼儿教育研讨会上,笔者随机选取了五位幼儿教师,请他们介绍本园农村留守儿童的情况,并据此谈谈自己的看法。结果,有两位教师一时不知从何说起,两位教师说得不着边际,只有一位教师能详细地介绍本园农村留守儿童的情况,并指出问题的核心所在。可见,学前教育工作者并没有给予农村留守儿童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导致他们的成长过程缺乏专业人员的特殊指导与介入,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矫正。

二、农村留守儿童交往障碍的应对策略

从以上农村留守儿童交往障碍的成因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预防与改善农村留守儿童交往障碍的问题不仅是学前教育工作者的事,更是一项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关心。而对于学前教育工作者来说,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广泛宣传,营造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幼儿园要借助各种宣传渠道,充分发挥自身的力量,引导全社会形成关心、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具体来说,幼儿园可以利用本地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宣传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还可以争取教育行政部门、关工委、妇联、团委等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联合开展一些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活动。如与妇联联合举办“农村留守儿童活动之家”“代理妈妈”等活动:与团委联合开展“青年志愿者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邀请关工委联系相关人员看望、慰问农村留守儿童,并赠送礼物;与教育行政部门沟通,建议其制订切实可行的有关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实施方案,下发给各幼儿园并监督实施等。

(二)加强沟通与培训,实现家园共育

农村留守儿童本应得到幼儿园和家庭更多的关爱和关注。然而,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和被委托监护人大多缺乏科学的育儿理念和教养方法,这就需要幼儿园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幼儿园可以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教园地、家访等多种形式,向家长提供科学有效的教养方法,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可以利用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回家探亲的机会,开展多种多样的亲子活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增进亲子关系;还可以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中秋节”等节日,开展家园联谊活动,通过让农村留守儿童给家长表演节目、绘画、写信等,使农村留守儿童思念父母的情感得到有效释放,增进父母与农村留守儿童之间的感情。

(三)强化责任,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心与爱护

农村留守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各种不利环境和因素,教师要加强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护,同时,在活动中要注意创新方式,注重实效。结合我们的尝试和实践体会,以下几种方法是可行且有效的:①教师可以认养一至两名农村留守儿童,定期带他们回家,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②对于一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农村留守儿童,教师要注意对症下药,耐心倾听,多与他们谈心;③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拉近农村留守儿童与在外务工父母的距离,如借助幼儿园的网络视频,让农村留守儿童与他们的父母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④教师要注意营造和谐宽松的班级氛围,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更好地融入班级集体中。农村学校师资相对不足,教师在完成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可能没有精力顾及其他工作,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可定期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父母的集中培训,引起父母对留守儿童同伴交往问题的重视,与父母共同探讨如何加强了解留守儿童同伴交往的情况而不是仅关注他们是否吃饱穿暖,共同探讨如何通过多种途径指导和帮助他们处理同伴交往中的问题、交流同伴交往中的情绪情感体验、调节不适情绪与合理表达正当的情感诉求。

当然,如果要从源头解决留守儿童的相关问题,则需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政策,保证农民工子弟在父母务工地享有同等受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权益,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务工地生活的门槛,从根本上避免留守儿童出现同伴交往问题的可能性。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们提出的时代要求。留守儿童问题的妥善解决,不仅有利于义务教育在农村的落实,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还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更关系到广大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赵咏红.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 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7(3).

[2] 孙广新. 如何提高农村中学“留守儿童”的交往能力[J]. 華夏教师,2017(1).

[3] 顾全. 成长小组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研究[J]. 财讯,2017(3).endprint

猜你喜欢

监护人同伴儿童
为养老如何自行选定日后监护人
选择意定监护人,为养老未雨绸缪
寻找失散的同伴
嘿,这欢乐的日子!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落地
School Admission择校
School Admission择校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