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盆底康复训练在子宫全切术后盆底功能障碍中的应用

2017-11-03刘文丽

保健文汇 2017年8期
关键词:骨盆盆底功能障碍

●刘文丽

盆底康复训练在子宫全切术后盆底功能障碍中的应用

●刘文丽

目的:研究盆底康复训练在子宫全切术后盆底功能障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子宫全切术后患者8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上盆底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结果:实验组骨盆肌收缩压力高于对照组,骨盆肌收缩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尿失禁频率低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盆底康复训练应用于子宫全切术后,能够改善患者盆底功能障碍。

盆底康复训练;子宫全切术;盆底功能障碍

子宫切除术是妇产科常见手术,但术后极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影响术后恢复。而盆底功能障碍是子宫切除术常见的并发症,它是由于手术中损伤了相关盆底组织,导致其神经及肌肉功能降低而引发的[1]。目前关于盆底功能障碍的改善已有多数学者进行研究探索,笔者就盆底康复训练在子宫全切术后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间在我院妇产科子宫全切术后患者88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原发疾病为良性疾病,术前盆底功能检查>4级;排除有影响盆底功能疾病者,生殖系统畸形者,内分泌紊乱者,有盆底功能康复锻炼者;同意加入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将入选本次研究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实验组平均年龄(38.6±2.6)岁;对照组平均年龄(37.9±3.4)岁,两组患者平均年龄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康复治疗,利用生物反馈技术,评估患者的纤维受损类型及盆底肌肉肌力情况,以便依据检查结果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诸如电刺激、松弛反射及场景反射等康复治疗,其治疗方案需循序渐进,2次/周,15次为1疗程。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

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盆底康复训练,具体盆底康复训练如下:采用“一对一”的形式,由专业的护理人员进行指导患者进行盆底康复训练,主要为凯格尔运动:患者坐位、站立或仰卧位,缓缓进行深呼吸,配合呼吸进行锻炼,吸气时收缩肛门、尿道,有盆底肌上提感,当盆底肌收缩时需保持5s,呼气时保持放松状态,20分钟/次,3次/日。当患者出院回家后,也需嘱咐患者坚持进行盆底肌的训练。

1.3 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记录两组患者的骨盆肌收缩压力、骨盆肌收缩持续时间、尿失禁频率及残余尿量,判断其盆底功能。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实验组骨盆肌收缩压力高于对照组,骨盆肌收缩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尿失禁频率低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P<0.01),具体对比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盆底功能对比

3 讨论

子宫全切术是妇科常见的手术,在术中极易损伤盆底组织,引发盆底功能障碍,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如何改善子宫全切术后盆底功能障碍是目前妇产科医师重点关注的问题。女性盆底是由封闭骨盆出口的筋膜及肌肉组成的,贯穿尿道、直肠及阴道,它是由盆底筋膜、肌肉、韧带及神经支持,各部分相互支持,同时还需保持盆腔脏器不异位。

在进行全子宫切除术时,需切除宫颈、子宫骶韧带及主韧带,还需下推直肠、膀胱,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影响直肠及膀胱的器官结构及神经支配,导致整个盆底结构发生变化,影响其生理状态[2]。故而多数患者在进行子宫全切术后极易发生盆底功能障碍,但初期并无任何症状,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逐渐出现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因此进行盆底功能训练是十分必要的,盆底功能功能与术后盆底组织弹性、柔软程度有关,如患者组织柔软则可进行简单的盆底肌肉训练,方可恢复盆底功能,一旦术后未及时进行盆底肌肉训练,可造成部分组织机化,即使再进行训练,也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因此需在手术残端愈合良好,且还未形成坚硬瘢痕时及时进行术后盆底康复训练,以便更好的恢复盆底功能。部分患者术后并无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症状,不易进行判断,故而需采用超声检查判断,保证治疗效果[3]。但在子宫全切术后需注意:(1)术后需常规进行盆底超声检查,早期发现异常,及时进行盆底功能锻炼;(2)在进行训练时需由专人进行指导,确保盆底功能锻炼动作的准确度;(3)在进行训练时需循序渐进,避免过度造成肌肉酸痛、乏力,不得不终止训练;(4)对训练效果进行及时评价,以便及时改变训练计划;(5)效果不佳时,需及时进行寻找原因,改善锻炼方案。在本次实验中,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而实验组则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盆底康复训练,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骨盆肌收缩压力高于对照组,骨盆肌收缩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尿失禁频率低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表明进行盆底康复训练能够改善患者的骨盆肌收缩压力及收缩持续时间,间接降低尿失禁频率,减少残余尿量。在本次实验中,盆底康复训练通过长期的、循序渐进的提高盆底肌肉的收缩肌力,增加盆底肌肉收缩持续时间,更好的压迫膀胱,促进膀胱的收缩,减少膀胱残余尿量,增加对膀胱的控制,避免尿失禁的发生,从而降低尿失禁频率,提高盆底功能。

综上所述,子宫全切术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实施盆底康复训练,能够改善患者的骨盆肌收缩压力及持续时间,提高盆底功能,从而减少残余尿量,降低尿失禁的发生。

(作者单位:太原市妇幼保健院)

[1]覃莹莹,明芳,陈广莉等.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治疗全子宫切除术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研究[J].医学信息,2016,29(16):354-355.

[2]陈丽平,邱君君,刘宏斌等.全子宫切除对支配膀胱直肠神经损伤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4):2189-2192.

[3]何莉,高丽君,何生琼等.三维超声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处方药,2016,14(9):124-125.

猜你喜欢

骨盆盆底功能障碍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研究进展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你的翘臀!可能是假的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
痛经,当心是骨盆歪
护理干预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的作用分析
6岁儿童骨盆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