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城乡青少年使用移动互联网的对比研究

2017-11-02

数字通信世界 2017年9期
关键词:使用率差距城乡

苏 邦

(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上海 200093)

我国城乡青少年使用移动互联网的对比研究

苏 邦

(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上海 200093)

本文以CNNIC发布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我国城乡青少年在互联网使用方面存在的“信息鸿沟”,根据“培养”理论分析其对城乡青少年成长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与之分别对应的解决建议。

城乡差异;移动互联;“知沟”理论;信息鸿沟;“培养”理论

上世纪60年代,美国拍摄系列片《芝麻街》以缓解贫富家庭子女受教育条件不平等的状况,但实际结果却是扩大了两者之间的差距。在此背景下,蒂奇诺等学者提出一种理论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即“知沟”理论。[1]

近年,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全方位覆盖,几十年前的“知沟”理论开始受到质疑,因为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只要有网络信号,人们从网上获取到的信息资源看似就是相对平等的,但事实情况似乎并非如此。新时代下的新媒体依旧产生了与“知识沟”类似的信息鸿沟。本文主要针对青少年这一使用移动互联较为频繁的受众进行讨论分析其城乡差异是否带来了信息资源获取不平等的“信息鸿沟”。

1 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数据体现出的青少年“信息鸿沟”

在CNNIC发布的《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中,将网络信息行为分为信息获取、网络娱乐、交流沟通和商务交易4个方面,同时,在4个大的范围下又进行了详细地划分,将信息获取又分为搜索引擎和网络新闻;网络娱乐又分为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网络文学和网络游戏;交流沟通又分为拥有博客、即时通信、社交网络、电子邮件、论坛/BBS;商务交易又分为网络购物、网上支付、网上银行和旅行预定4个方面。具体数据统计如表1所示。

总体来看,在调查的所有网络应用中,城镇青少年网民使用率都高于农村青少年网民。虽然农村地区青少年上网普及率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其网络应用水平与城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

从各方面差异上来看,城乡青少年在信息获取和商务交易类应用上差距较大。在使用网络获取信息方面,城乡青少年网民搜索引擎和网络新闻使用率差距10个百分点左右。在信息获取成为人们网络使用中较为普及的应用类型之时,城乡青少年高达10个百分点的使用率差距显示出农村地区青少年在网络信息使用上的不足。

(1)网络娱乐使用上,除了网络视频以外,网络音乐、游戏和文学的使用率差距都在5个百分点以下,城乡青少年网络应用的娱乐特点都较为突出。网络视频使用的差距可能与农村地区宽带和网络资源建设滞后有关,流量限制了部分农村青少年网民使用网络视频。

(2)交流沟通方面,偏娱乐类的社交网站、即时通信和博客应用使用率差距都在10个百分点以下,而电子邮件、社交网站和论坛使用率差距都超过了10%。青少年网民电子邮件使用率的城乡差距达到16.3个百分点。

(3)商务交易类应用上,城乡青少年使用率差距较明显。其中网络购物使用率差距为13.9个百分点。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使用率也分别相差12和10.9个百分点。在旅行预订和网络炒股应用上,城乡青少年使用率均较低。[3]

综上所述,虽然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已基本达到城乡的全面普及。但农村青少年相比城市青少年,其网络应用更偏重于娱乐性而远离信息性功能。这种情况将逐步拉大城乡青少年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对外界的认知差距,而造成新时代下新的“知沟”。

2 现代“知沟”逐渐形成的环境因素分析

学界有许多学者都对影响信息行为的多个要素进行了论述,本文作者认为Wilson提出的三因素影响观点[4]比较符合现实状况。包括个人特质、人际关系和环境因素,本文就环境因素这一方面进行分析说明。对城乡青少年网络信息行为产生较大影响的环境因素包括:

(1)农村地区发展落后,客观条件较差。电脑对于许多农村家庭来说依旧是奢侈品,即使智能手机已逐渐进入到农村,但由于大多数农村家庭没有安装宽带的需求以及手机流量、互联网信号等客观条件的不足,而限制了农村青少年对自然世界和社会人文等信息的探索和获取,而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期,对外界有较强好奇心,城市地区的青少年能较好地收集和获取到由外界发来的信息从而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并转化为自己的认知得到进步,而农村青少年则反之。长此以往,必然会拉大城乡差距。

(2)城市与农村的社会氛围和成长环境截然不同。农村对移动互联的认可和需求程度较低,接受和识别网络信息的能力整体较差,多元化的网络意识大大落后于城市,这使得农村青少年从小对网络的接触就不多,对网络的认知仅停留于较为浅薄的娱乐层面。城市青少年所处的信息环境较为复杂,所能获取的信息也丰富,获取的方式可来自于长辈、师长、同龄人等,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样。这样不同的信息氛围也容易扩大城乡差异。

3 网络信息获取的失衡会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

1976年,美国学者萧伯纳等人根据一次电视调查提出“培养”理论:大众传媒所描绘的媒介环境对社会成员理解客观现实具有巨大的影响,在大众传媒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人们心目中的主观现实与真实世界的客观现实之间产生了很大的偏离。这一过程是一个长期的,逐步“培养”的过程。[5]

根据“培养”理论,儿童、青少年等尚未具有理性的信息辨别能力或辨别能力较差的群体更容易受到媒介环境的影响。故在差距越来越大的两种网络信息环境下成长的青少年受着不同的潜在影响,这或许会对农村青少年带来以下的几种消极影响:

(1)农村青少年难以在未来融入信息化社会中。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与人们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尤其是移动互联的快速发展使手机等移动终端成为许多企业、学校等单位的会议汇报和学习交流等工作业务必不可少的物件。而对于收集整理网络信息较弱的农村青少年,其利用网络学习的能力也较低,这可能会使其在未来的竞争力大大低于常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城市青少年。

(2)农村青少年可能会因此产生心理问题。当农村青少年通过各种方式走入城市的时候,对信息环境的不适应以及在与周围同龄城市青少年相处的过程中可能会因自己对移动互联的了解和利用能力较差等原因而觉得自己格格不入。而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的自尊心极强,这种差异有可能会对农村青少年产生不同的负面情绪影响,而出现一些消极的心理作用,如自卑心理等。

(3)农村青少年更易成为恶意、欺诈性网络信息的受害者。因为农村青少年对网络信息的获取率不高,所以他们对信息的识别能力也就较低,这使得他们在面对多样的网络信息时难以分辨是非,而更容易受虚假信息的蛊惑上当受骗。

4 缩小城乡网络信息差距的措施

(1)国家应加快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农村家庭生活条件有限,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青少年的需求,特别是对网络的需求,因此,各级政府和部门、乡镇企业应该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上,争取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的现状。改善农村青少年上网的客观条件。

(2)地方政府推动网络信息知识的传播,采取宣讲会等方式向农村普及科学的网络信息知识,改变农民对网络不理解的传统观念,增加他们对移动互联信息接收的利用率,尽量让农村的移动互联更新速度与信息氛围跟上城市的步伐。

(3)教育部门加大对农村青少年对网络信息与技术运用的监管和指导。减弱农村青少年上网时的娱乐化倾向,引导他们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完善自身,并远离网瘾。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OL].http:∥research.cnnic.cn/img/h000/h11/attach201004261314150.doc,2011-01-02.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 吕艳飞.我国城乡青少年网民网络信息行为比较研究[J].现代情报,2011,31(11):80

[4] Wilson TD. On User Studies and Information Needs [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1981,(1).

[5]单晓红.传播学:世界的与民族的[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10.3969/J.ISSN.1672-7274.2017.09.018

TN929.5,TP393.4文献标示码:A

1672-7274(2017)09-0047-03

猜你喜欢

使用率差距城乡
2018年中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为3.97亿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基于服务学习方法提高青少年安全带使用率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胃肠外科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探讨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
凝聚智慧,着眼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