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损伤控制及护理配合在急诊外科腹部损伤中的应用分析

2017-11-01董春雪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48期
关键词:腹部外科发生率

张 雪,王 月,董春雪

(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急诊创伤外科,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损伤控制及护理配合在急诊外科腹部损伤中的应用分析

张 雪,王 月,董春雪

(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急诊创伤外科,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目的观察损伤控制及护理配合在医院急诊外科腹部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期间我院急诊外科收治的腹部损伤患者122例作为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61例,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手术治疗和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进行损伤控制和护理配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相关指标(乳酸清除时间、体温恢复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并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试验组患者护理后相关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外科腹部损伤中应用损伤控制及护理配合具有显著的效果,能够有效改善相关指标,避免出现并发症和死亡,值得临床推广。

急诊外科;腹部损伤;护理配合;损伤控制;临床效果

损伤控制性手术对传统医学对于外科腹部损伤进行治疗的理念进行了打破,损伤控制性手术的重点在于保证患者存活率,而非手术成功率[1]。所以,对急诊外科腹部损伤治疗中应用损伤控制及护理配合的作用进行明确,已经成为当前医疗外科十分重要的方向。本文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期间我院急诊外科收治的腹部损伤患者12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现将研究成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期间我院急诊外科收治的122例腹部损伤患者作为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以上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1例。试验组中男女比例为33:28,年龄19~71岁,平均年龄为(41.35±9.87)岁,其中腹膜后血肿患者28例,结肠破裂患者17例,胰腺损伤患者9例,胃损伤患者7例;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35:26,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为(43.38±11.65)岁,其中,腹膜后血肿患者27例,结肠破裂患者17例,胰腺损伤患者10例,胃损伤患者7例。以上患者的年龄、性别等资料均无特殊性,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为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手术治疗,并且进行常规护理。对试验组患者实施损伤控制手术实施治疗,并且进行护理配合。具体方法为:第一,治疗方法:对危及患者生命的创伤进行优先处理,对患者进行控制止血,对患者出血部位进行检查,并且实施填塞止血和压迫止血。结合患者具体的损伤位置为患者实施针对性治疗。护理人员多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缓解患者的恐惧情绪、焦虑情绪和紧张情绪,注重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告知患者及家属遵医嘱服药,对患者用药后反应进行观察。为患者及家属讲解专业的疾病知识,告知患者和家属需要注意的事项。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相关指标进行记录,包括乳酸清除时间、体温恢复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恢复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T)恢复时间,并记录和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2]。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法,通过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值检验,通过平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后相关指标比较

如表1所示,试验组患者的乳酸清除时间、体温恢复时间、APTT恢复时间、PT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相关指标比较(±s,h)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相关指标比较(±s,h)

组别 n 乳酸清除时间 体温恢复时间 APTT恢复时间 PT恢复时间试验组 61 12.08±4.12 4.31±1.21 4.12±0.67 3.09±0.59对照组 61 32.98±5.87 13.57±3.68 23.98±4.87 24.43±4.99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和死亡结果比较

如表2所示,试验组2例患者发生并发症,1例患者死亡;对照组11例患者并发症,8例死亡。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和死亡结果比较 [n(%)]

3 讨 论

近些年来,伴随着医疗模式的深入改变,损伤控制手术被运用到了急诊外科腹部损伤临床治疗过程中。损伤控制理念为急诊外科救治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实施补液,能够对患者血液循环进行维持。在损伤控制的基础上给予患者护理配合,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急诊外科救治患者的水平,避免患者死亡和出现并发症。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和护理后,试验组相关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3.28%)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18.03%),试验组患者死亡率(1.64%)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13.1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结果证实,损伤控制及护理配合在急诊外科腹部损伤中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1] 龙永锦,候 静,刘阿兵.损伤控制及护理配合在急诊外科腹部损伤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3:55.

[2] 刘 尧.损伤控制及护理配合在急诊外科腹部损伤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7,06:245-246.

R605.97

B

ISSN.2095-8242.2017.48.9405.02

本文编辑:吴 卫

猜你喜欢

腹部外科发生率
腹部胀气的饮食因素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肩肘外科进展与展望
3例肺动静脉瘘的外科治疗
Gardner综合征的腹部CT表现
《腹腔镜外科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无缝隙管理模式对ICU多重耐药菌发生率的影响
扁平足的外科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