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新思路

2017-10-30宋谷萍

经济师 2017年9期
关键词:创造力思路培养

摘 要: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步与发展的源泉与动力。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高等学校肩负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任。文章从分析影响大学生创造力的主要因素入手,提出一系列举措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造力水平,为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创造力 培养 思路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F240;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9-208-03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

创造力的培养,是大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近年来,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创新人才建设与培养,并将其作为提升本国竞争力的首要任务之一。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并在高等学校开始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意义的尝试,但始终没有形成系统性科学性的培养思路。因此,为实现国家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对大学生进行创造力培养,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知识、智能和优良个性品质是构成创造力的重要因素,决定着创造力的水平

“创造力”一词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素质之一,它是知识、智能、优良的个性品质集于一身,相互联系,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

知识是创造力形成的基本要素,是创新意识产生的基础。人们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吸收巩固新知识,进而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才能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扩大知识面。从而有利于储备想象资源,面对新的未知领域知识愈广博,经验愈丰富,提出富有创造力想象的可能性愈大。

智能是创造力形成的重要条件,是创造能力产生的前提。智能是智力和多种能力的总称。具体说,就是感知、记忆、思考的能力,还包括掌握和运用创造原理、技巧和方法的能力即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不是凭空乱想,缺乏创造性思维,一切想法将成为不切实际的空谈。研究表明,智力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基本条件,智力水平过低者,不可能有很高的创造力。缺乏创造能力,物质与精神产品的生产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个性品质是创造力形成的内在要素。优良的个性品质对创造力的产生极为重要。具体包括意志、情操等方面的内容,它是一个人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参与一定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点。优良的个性品质,如进取心、求知欲、意志力、积极主动的独立思考精神等是发挥创造力的重要保证。

总之,知识、智能和优良个性品质是构成创造力的重要因素,它们之间缺一不可,相互联系,共同影响,决定创造力的水平。由此而形成的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创造能力等,更是决定创造力发挥的先决条件。缺乏创造意识,就会失去创造发明的前提和动力。缺乏创造能力,创造活动无从谈起,更谈不上创新事业。

二、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高校在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虽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方案,比如调整课程结构、加强学生创造性素质培养、加大社会实践力度等,学生的创造力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在教学环境、实践机制方面还有所欠缺。

(一)创造性教学环境滞后,影响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创造性教育需要有创造型环境,这是开展创造力教育的硬件。就目前高等教育来讲,虽然已经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也采取了一定措施,但教学目标一味地以学业为重,忽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忽视学生创造力培养,这样的教育机制压制了学生创造性才能的发挥。教师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缺乏与学生有效的沟通交流,不利于学生开展独立思考,不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发挥,不利于独特的思维模式的建立。而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想象力、发现新问题的能力,恰恰是创造性人才最基本的素质。

讲授内容比较陈旧,更新速度慢,难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虽然国内大学已经开始对课程内容设置进行调整,文、理科学生可以互跨专业选修课程,但是这些课程仍坚持按其原来学科原则设置,与其他学科门类的交融性不强。而且,有些课程设置并未及时根据社会需求而有所更新,当下计算机应用技术已得到普及,而有些学科仍停留在对基础知识教学上,缺乏应用性,与社会发展需求严重脱节。这样的教学内容不利于学生知识更新,不利于开展创造力活动。

教师素质有待提高。要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学生,必须有创造型的教师。教师教育理念比较陈旧,在教学中不能将最新教育科技领域新成果运用到教學中,阻碍学生创造力培养。教师的知识结构不适应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引导和启发,教学中引用的数据资料更新不及时,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当今社会,不同学科之间知识体系在不断融合,加之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日益复杂的新现象新问题,教师不合理的知识背景是无法满足创新社会创造人才培养的。

(二)大学生个体缺乏创造力的基本素质,影响创造力水平的提高

在各级各类高校中,都已普遍意识到学校教育应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为学校中心任务,而且为此设立专门教育机构,但是缺乏有效的措施,形式重于内容。在校学生中,学习功利性很强,忽视创造力素质问题。学生面对就业难题,通过“二学位”的学习,只为拿学分,拿学位,原因就是对就业有一定帮助而已。并没有真正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培养,没有意识到学习更多的知识,可以开拓视野,增长创造才能。学校和相关开课学院缺乏对课程教与学的有效指导和监管,老师对这些学生的要求降低,学生甚至会出现旷课、考试作弊、找人替考等严重违纪现象。对于选修课的开设,很多学生也只是为了满足学分和毕业要求,盲目地选择简单好学且通过率高的课程。至于创造力素质锻炼,像兴趣培养、知识积累、独立性培养、责任心培养等等,根本没有得到学校与学生的普遍重视。endprint

(三)社会实践环节欠缺,大学生动手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薄弱

创造力的培养离不开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只有通过参加一定的社会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才能发现问题,获取新知识,扩充知识面,进一步提升创新意识,培养创造力。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主要通过实习和课外活动形式。目前国内有些大学,对学生课程实习环节管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只是以完成作业,得到学分为目的。至于实习目的意义等与实践相关的问题,学生没有端正的态度,实习变成了走过场,应付了事。因此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导致其毕业后创新能力不足,无法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在课外实习期间,有些大学生虽然实习了几个月或者几周时间,结果只是在实习证明上盖个章,获得相应的学分而已,并没有很好地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结合社会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此外,由于长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老师安排学习的模式,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不够,能力也不强,所以一旦进入社会,就会很难适应新的生活。因此,要加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就要重视社会实践环节,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水平。

(四)参与国际交流与学习的机会有限,不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影响学生的创造力开发

我国大学对国际教育资源的利用偏少,具体表现为学生和老师的国际交流活动不多,与国外高校之间的互访活动较少。虽然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师到国外知名大学进行短暂访学,但涉及人数较少,学科研究领域没有得到普及。国外知名专家学者来国内讲学、做客座教授人数少,研究领域有限。学生层面的互访人数较少,互访项目进展缓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因此只有让学生走出国门,才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提高其创新能力。

三、从课程知识的学习到参与社会实践,全面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系统化、科学化管理

创造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从课堂到课外,从课程知识的学习到参与社会实践。以此扩充知识,增长智能,开拓眼界,形成富有特色的创新课程体系,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新体系和新思路。

(一)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丰富创造力培养的新思路

创造性教学,是在创造力培养方案基础上,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目标,通过一系列创新活动进行的。

首先,要进行创造性知识的积累,构筑合理的知识体系。在教学计划中,体现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原则,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特点,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多学知识,掌握知识,扩大知识面,提供想象的空间。体现人才培养以社会发展为导向原则,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将新学科、新理念和新技术不断融合到教学内容中。此外,开设一些有关创造学方面的课程,拓展创造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同时配合一系列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比如参加智能机器人制作大赛,以竞赛方式开展创新活动,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以赛代学,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其次,要重视创造型教师的培养。作为创造力培养的教育者——教师来讲,首要任务是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将教师的主角地位变为学生,变单一传授知识为增长经验和培养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探索,从中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做到因材施教。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宽容的人际关系,这样才利于与学生之间开展互动,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源泉。

创造型教师还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对创造型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因此需要掌握现代教育新理念新思想,并学会将理论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建立博学与专业相统一的知识结构,通过丰富自己的知识与阅历去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真正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用。

创造型的教师还需要创造富有特色的教学方法,不断推陈出新。为了营造一个灵活多变的课堂氛围,采取开放式课堂教学。教师说教少,学生活动多,利于开展批判性的探究。同时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进行启发式教学。采用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多思考,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亲自实践并解决问题。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建立创造型团队,在团队中发挥每个成员的智慧,从中学会团结合作,培养优良个性品质。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掌握发散性思维方法。

只有在一个充满了创造性教育的氛围中,才可能培养和塑造具有创造力水平的学生,才可能培养具有广博的知识,善于独立思考,擅长创造思维等学习特点的大学生。

(二)紧密联系社会,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大学生个体创造力素质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感受现实而丰富的自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个性品质,不怕挫折、勇于探索。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到校内外兼职。通过这一活动,既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是否充分,又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创造才能。

通过课程实习、课外实践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创造力水平。实习分为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实习成绩作为学生毕业的基本要求之一。在校内实习期间,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在教师指导与监督下进行与学科相关的实习,按要求书写实习日志和实习报告。设计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将书本知识学习与社会相结合,给学生积极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坚持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异想天开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社会经验。而在校外实习中,通过广泛参加各种形式的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服务,树立问题意识,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并辩证地分析问题;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等等。另外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和专业知识相关的项目或课题研究,实现由问题提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的建构。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层面有所突破,还具备很强的学习再学习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创造力素质。

(三)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开阔学生视野,为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开拓新途径

大学生个体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氛围中,周围的学术气氛影响其创造力的发展。实践证明,良好的学术氛围更有利于创造力的发挥。在发达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尤为重视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和氛围。在互联网、大数据充斥的时代,通过学术交流可以扩大信息量,延展个体的思维度;能打破思维定势,提供新的思维模式;还可以激发灵感,发明创造离不开灵感的闪现。同时,通过学术合作方式能增強个体的创造能力,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培养阳光向上的创造心态。

近年来,获得国家级发明创造的科技项目(下转第212页)(上接第209页)中,绝大多数是学术交流与合作的产物。因此,通过学校和政府层面加强与国内外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以远程教育的方式让国内学生参与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课堂教学活动,比如开展公开视频课教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和专业素养;另一方面,积极体验国内外优秀的教育资源,提升学生国际化交流的水平。同时鼓励大学生在本硕就读期间,通过项目课题研究,获得政府和学校的大力支持和资助,到国外去学习、交流和考察,并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提供坚实的保障。

当前,人类已经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需要改变原有的教育理念,创造优质的创新环境,不断完善大学生创造力人才培养的特殊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标准和尺度,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周昌忠.创造心理学.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

[2] 俞国良.创造力心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3] 展涛.我国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1(10):7-13.

[4] 游维.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呼唤具备创新能力的教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4):64-66.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山西太原 030024)

[作者简介:宋谷萍(1968—),女,山西寿阳人,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若佳)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造力思路培养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不同思路解答
拓展思路 一词多造
换个思路巧填数
思路一变 轻松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