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2017-10-30黄雪

经济师 2017年9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黄雪

摘 要:网络环境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分析了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指出了网络环境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关键字:网络环境 高校 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F270;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9-195-02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走进了人们的世界。在高校校园,网络成为了大学生的亲密伙伴,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生活和学习,其价值观念、政治倾向、行为规范等都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优秀代表,其政治立场、政治方向、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取得最终成功,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党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视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网络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如何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高校领导、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而又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网络环境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网络环境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贯彻国家战略的主动之举

网络不仅是信息平台,更是意识形态渗透的空间。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中,世界的多极化已是必然的趋势,求和平、求发展、促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但同时各种政治力量正处于深刻的调整组合中,国际战略竞争更趋激烈。互联网已成为敌对势力对我们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的重要途径。一些西方国家把互联网作为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工具。他们傳播虚假信息,散布反动言论,甚至雇用网络写手,对社会热点难点和敏感新闻进行炒作,欺骗网民,误导舆论,以达到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大学时期正是他们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的转型期,不加以正确引导就会被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信息蛊惑,直接影响国家未来的安全稳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适应时代要求,利用网络这一强大优势媒体的开放、大容量、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等特点,将思想工作网络化。尤其要着力建设好符合大学生需求特点、兼具教育性和安全性的网络阵地,用先进的思想教育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全面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

(二)网络环境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创新之举

网络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的思想和行为对网络系统运行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由于人的思想道德的矛盾性、复杂性和多层次性,使得网络社会在发展中产生了许多新问题。在网络世界中,有些人道德素质差,不道德行为经常发生,有些人法制意识弱,利用网络进行犯罪。近年来,利用网络进行经济欺骗,传播有害信息,侵犯知识产权等犯罪行为日渐增长。此外,网络人际交往的特殊性很可能导致现实世界中人与人关系的疏远,产生紧张、孤僻、冷漠以及其它心理健康问题等等。这些网络社会问题,都不是单纯靠网络技术所能够解决的,它急切地呼唤着思想道德教育的介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紧密结合学生“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的生活状态,引导学生通过互动体验和共建共享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于血脉、彰显于言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网络环境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有力之举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往往是单纯的说教,教育形式简单,感染力不强,教学效果不佳。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可以将更多的资源运用到教育中,形式更为生动、感染力更大、渗透力更强,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突破时空局限,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高校可以用网络的优势,也是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处世方式、行为标准、成才途径教给学生,与大学生进行更为生动的沟通,更好地为大学生所接受,效果会更好。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一)教育目的的政治性和隐蔽性

网络环境下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当前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一个重要领域,要想赢得斗争的胜利,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更加突出政治性,坚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进行直接的、面对面的接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十分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是“灌输”。因此,教育形式的直接性和教育目的的公开性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突出特征。而在网络环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主要是通过人—机对话,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能靠“引导”。教育者把教育目的隐蔽起来,做到含而不露,往往以受教育者朋友或知心人的身份,对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状况及其根源进行深入了解,并指导其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二)教育主体的平等性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平等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体地位的平等性。网络交往的隐蔽性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身份、年龄、性别等符号不复存在,没有人知道你是校长还是职工,是教师还是学生,每个人的地位是平等的。二是主客体的不确定性。网络的特性使网络上的主客体关系呈现交互性特征。客体在信息选择上是完全自由和自主的。在复杂的网络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可以随时随地发生,使主客体关系呈现相对性。一方面,在网络中,教师和学生具有对象性关系;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不是绝对的主体和客体,教师接受来自学生的教育信息,就由主体变为客体;学生对教育信息进行加工,并进行信息传播,其角色就由客体转变为主体。教育主体的平等性为师生敞开心胸,开展互动交流实现了可能。

(三)教育信息的开放性和丰富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开放性是由网络的开放性决定的。在网络时代,学生通过网络可以获得比以往更丰富的信息,可以随时查阅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的信息,而且主客体之间的网络互动在信息网络的支撑下发展到了不需要时间和空间的保持就能够进行全面的交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丰富性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开放性是紧密联系的,没有开放性,也就没有丰富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丰富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量的丰富性,二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形态的丰(下转第197页)(上接第195页)富性。教育信息的开放性和丰富性不仅满足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需求,同时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endprint

三、网络环境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提升“红色网站”的吸引力

“红色网站”是高校德育资源的突出代表,“红色网站”的建立,对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高校大多数“红色网站”只是简单地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搬到网上,内容单调,形式简单,缺乏新意,脱离实际,很难吸引到学生的关注,为此高校必须对其加以改进。一是要对“红色网站”的呈现形式进行改造。“红色网站”的名称应符合青年人的特点,富有时代气息,尽量避免直接使用“思想教育在线”或“德育在线”等站名。“红色网站”应该在课程形式上采取“隐性课程”,通过调动青年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来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思想道德。如果冠以“思想教育在线”,难免会使学生把它同说教式的思想品德课对号入座,从而引发他们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二是在内容板块上不必拘泥于完整的德育编排体系。可以把德育内容进行适当的合并和拆分,有计划地融入其它生活娱乐的板块中。利用青年学生热衷网上聊天和参加BBS论坛的特点,对某些社会道德问题的热点进行讨论,以调动青年学生参与道德讨论的兴趣,进而提高点击率,使“红色网站”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三是拓展“红色网站”的服务功能。建立“红色网站”,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的需求,积极主动地为大学生开展服务。比如高校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为学生提供考研经验、实习就业指导、心理咨询、自助银行、充值交费、失物招领等服务,使“红色网站”成为大学生向往的地方。

(二)共建共享,充分发挥教师、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

对于教师群体而言,一是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目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年龄偏大,网络技术知识缺乏,它严重影响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因此高校领导应高度重视,要按照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相对稳定的要求,主动培养一支思想水平高、网络业务强、熟悉学生思想状况和上网规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二是面对师生教育关系的新变化,高校教师应更新观念,改变过去那种“我教你听”的说教式教学方法,关注社会热点,把握学生最新思想动态,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地、春风化雨式的心理辅导和思想宣传工作,以优美的人格吸引人,以高尚的品德影响人。三是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的积极性,努力打造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和网络机制建设,积极引导校内外著名的专家教授、创业大师、道德模范等参与到网络建设中来,使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课堂延伸到网络上来。

对于学生群体而言,当代大学生独立意识、自主意识较强,并且具有自我實现的心理,针对这一特点,高校教师要坚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共建共享的理念,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开发各类网络应用功能和网络文化产品,建立班级网页和学生个人网页等,同时让学生在网上开展电子阅报、网上论坛、网上黑板报和班级小报等各类健康向上的网上活动,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

(三)积极打造“绿色网络校园”

一是要加强对学生上网的引导和教育。学校对学生上网绝不能放任自流,应该组织有关专家开设一些上网引导课程,让学生懂得在互联网这个知识宝库中到底能做些什么,如何获取信息,如何利用网络来帮助自己学习等问题。同时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学生的信息解读能力以及对网络文化的辨别能力和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促使学生养成健康上网的行为习惯。二是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备的网络监控体系。通过严格监控,监督和限制有碍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健康内容,清除网络中的反动、黄色、暴力等不良信息,及时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和一些违法行为,不断净化校园网络环境,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蒋宏大.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3):72-73

[2] 胡梦恒.论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科教导刊.2011(1):160-161

(作者单位分别为: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喀什大学法政学院)

(责编:吕尚)endprint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