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绿色校园心理环境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2017-10-30赵凤英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27期
关键词:农村小学

赵凤英

摘 要 通过分析农村小学绿色校园心理环境建设的现状,思考如何建设农村小学绿色校园心理环境,提出建设绿色校园心理环境的建设思路,阐述绿色校园心理环境建设途径。

关键词 农村小学 绿色校园 心理环境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当前,绿色校园心理环境建设呼声甚高,也有一些先进的学校率先开展了这项工作,但从总体上讲,这项工作开展得还很不普遍。尤其是农村小学绿色校园心理环境建设的现状怎样?存在哪些问题,应怎样解决?这是笔者开展农村小学绿色校园心理环境建设的研究关键。

1农村小学绿色校园心理环境建设的现状

心理环境的概念最早是由法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意指人脑中对人的一切活动发生影响的环境事实,即对人的心理事件发生实际影响的环境。通俗而言,包括对人产生影响的一切人、事、物。而学校心理环境,是指学校里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学习、生活、游戏、交往的全部空间。在本地区仍至国内外范围内,对营造健康心理环境方面还缺乏经验,这是教育工作者今后一段时间内努力的方向。

1.1存在着认识误区,缺乏行动动力

校园心理环境建设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概而言之,校园文化建设具有软硬两种的文化存在样式。校园的美化绿化、建筑设计、标语制作等应当属于硬文化的种类,学校的校风、学风、规章制度等内在的主张应当属于软文化。应当讲:一所学校的软文化是决定学校文化建设发展方向的指向标。它实际是依附于学校的办学宗旨或者是办学理念的。而学校的硬文化建设则是软文化通过物化得以表达的结果。两者的关系应当是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反应前者。

1.2存在着空喊口号,缺乏建设系统性

一所好的学校应当建设有自己独特的不同于其他学校环境建设,这种环境建设的心理文化应当是与学校的现实相适应的,能够准确定位、实施的可能,彰显学校的个性特征。

由于我们对校园环境建设这一实践活动存有认知的局限性,于是在实践环节中就呈现出环境建设就是喊喊口号,印点标语的肤浅认识。甚至是把文化建设停留在一些空洞的,缺少灵魂,口号层面,让人不清楚学校的表达所求是什么?缺少灵魂的环境建设是没有生命的花朵,给人留下的是假象,却不能芳香袭人,这种现象其实质是“为建设而建设”。对校园心理环境建设缺乏一个整体的全面的认知、理解,呈现出的是一种跟风似的盲目地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狭义的心理诉求。具有系统性规划的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发展的精髓,它是学校发展的动力,行为的准则。校园环境建设只有牢牢把握好学校的核心理念,才能保证学校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围绕核心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2农村小学绿色校园心理环境的核心价值

校园是师生集中从事各种活动的场所,是学生成长,走向社会的重要通道。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环境,校园心理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动机、行为乃至学习成绩等,有着十分明显的影响。

2.1绿色校园心理环境基本概念的界定

农村小学绿色校园心理环境基本概念的界定:绿色是自然的;绿色是和谐的;绿色是充满生命力的;绿色是关注学生终生幸福的、可持续发展的。营造这样的校园心理环境,是一种持续发展的教育观,营造亲近自然、民主和谐、活泼有序、严谨规范的校园文化氛围;贯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培育开拓创新精神、培养健康人格体魄;以人(教师、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体现的是教育环境的一种生态,也即自然的、人际的和社会的;追求“生命、力量、和谐、发展”的境界,彰显生命的力量与美好。

校园是学生学习成长的环境,人改变环境,环境也影响人的行为,绿色校园是学生可持续教育的直接载体。环境对人产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绿色校园环境本身即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载体。同时,绿色校园本身也可成为一种有效的教育资源,将校园内的一些绿色措施与可持续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进行体验,主动探索研究,可以激发其对环境的热爱和科学创新精神。

2.2绿色校园心理环境的核心价值

农村小学绿色校园心理环境是指学校在实现其基本教育任务的基础上,以可发展思想为指导,在学校全面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納入有益于环境的和管理措施,并持续不断地改进,充分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资源和机会,全面提高师生的环境素养,它是作为实现环境教育目的的重要方法提出来的。校园心理环境是一种精神文化,是一种积淀于师生心理的观念形态。影响这一心理环境形成的因素则包括校园内所有的硬件环境或自然环境以及软环境,包括校风、班风、校内人际关系、集体舆论等精神氛围。环境具有无形的环境力量和精神力量,它是校园的隐性课程。校园心理环境建设的目的和任务,就是将校园建成一个立体的,综合的教育生态环境。

校园心理环境通常由校园精神、人际环境和集体舆论等级因素构成,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绿色校园心理环境具有催人奋进、积极向上,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能帮助师生树立以社会主义、道德为核心内容,以科学态度和高尚品格为目标的校园精神,形成团结、和谐、热情、融洽、民主、友好、合作的人际环境。而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它是学校师生共创和认同的文化价值的表现。通过学校师生的精神面貌、校风、学风、心理环境等方面体现出来。校园人文精神,营造团结、和谐、奉献、进取的工作氛围,建立宽松、高洁、清新、有人情味的校园氛围,让学校具有浓重的文化气息和文化底蕴,是校园精神建设的主旨所在。校园精神建设的关键在于形成一种健康的心理环境。

3农村小学绿色校园心理环境建设的思路

如何构建绿色健康的心理环境,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因此,我们决定通过实践与研究绿色校园心理环境来建设绿色和谐校园文化氛围。主要通过构建绿色和谐育人的软环境和营造绿色生态校园的硬环境为切入口,使到学校整体的发展及全校师生的教学、学习活动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实现学校的软环境与硬环境得到有效提升。从而提高校园文化品位,促进学校优质发展。endprint

3.1农村小学绿色生态校园心理环境建设

结合农村小学所处的乡土资源优势,通过善用校内土地资源丰厚,结合本土特色,构建绿色生态校园环境,按照使整个校园充满绿色,充满活力,充满生机和留有广阔的活动空间的原则,把整个校园建设成一个理想的生态绿色系统,形成完整的绿色校园生态链。创建以“人与自然、人与生活”和谐发展为主题的绿色教育基地。从打造“四园”着手:(1)田园(成长足迹实践基地);(2)花园(搞好校园的美绿化);(3)乐园(完善师生运动、健身、娱乐活动设施、提供体艺、娱乐活动场所);(4)学园(绿韵书香校园)。这样在绿化、美化、净化般的环境里工作和学习,师生能直接感受大自然的气息,感受环境保护带给人们的勃勃生机,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珍惜个体生命价值的向上心理。

3.2农村小学绿色人文校园心理环境建设

营造绿色和谐人文环境:(1)提炼绿色校园文化精神,让其成为学校的精神家园,为构建绿色和谐校园文化提供理论依据。(2)构建绿色管理体系。探索调动学校成员积极性的有效管理手段,运用绿色教育理念对校园进行管理,就是以人的生命发展为本的,尊重人性、人格的民主管理。绿色管理是从人的发展需要出发,尊重人、理解人,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为出发点,把学校的管理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发展放在学校发展的中心位置,把学生的成长、成才,老师的成才、成名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谋求协调、快速发展。(3)构建绿色课堂。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愉悦的课堂。探讨每一学科的发展规律,以人和自然相统一、相协调的观点去思考,应对教学中的问题。寻求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最终建立起符合生态规律的新型教学系统。首先研究如何创设自主学习氛围,重建新型师生关系,创建平等的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的新型关系。其是是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要深入研究学生年龄特征和思维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最优化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农村小学绿色校园心理环境建设的研究》(立项编号1201563522)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许晶莹,徐乐天,钱雪森.农村中学校园心理環境建设模式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4(18):18.

[2] 杨霞,陈映璇.关于中小学绿色校园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住宅科技,2016(04):18-22.endprint

猜你喜欢

农村小学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的校本课程开发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存状况与教育现状研究*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