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吉高速公路东团滑坡工程地质勘察与处治

2017-10-29李宏涛

山西交通科技 2017年4期
关键词:滑带滑面滑体

李宏涛

(山西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山西 太原 030012)

东团滑坡位于临吉高速公路K220+680—K220+950段东团煤矿南侧,路线以半填半挖形式从滑坡前缘通过,左幅为高边坡,最大边坡高度34.6 m,其中K220+680—K220+780属东团大桥一段。施工期间,边坡开挖过程中,左侧山坡地表出现多处裂缝,裂缝最大宽度 20 cm,K220+750—K220+780段左侧路基边坡上出现剪出面,剪出长度20~30 cm。对高速公路路基及东团大桥的安全造成威胁,必须进行勘察处治。

1 滑坡区工程地质条件

1.1 地形、地貌

滑坡区位于鄂河以南的山前斜坡地带,东西两侧为冲沟,地表高低不平,总体向鄂河方向倾斜,地面坡度8°~15°。海拔高程1106.0~1174.0 m,相对高差68.0 m。

1.2 地层岩性

东团滑坡经地质调绘及钻探揭示,按地层岩性划分为3个区段,分述如下:

a)滑坡区 K220+680—K220+740段,主要由坡积碎石土含块石组成,碎石岩性为砂泥岩碎块,分选差,棱角状,结构疏松,坡脚附近夹有2.6~5.0 m厚的硬塑-可塑黏性土。

b)滑坡区K220+740—K220+870段,主要由二叠系强-弱风化砂泥岩组成,滑体地表为第四系黄土。强风化岩体厚度15 m左右,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岩芯呈碎块状,且岩层视倾向与左边坡坡向一致。

c)滑坡区K220+870—K220+960段,岩性为第四系黄土夹含碎石,黄土呈硬塑状态。在路基设计标高以下为二叠系强风化砂泥岩,呈块碎石状,砂泥岩夹有黏性较大的棕红色粉质黏土,厚度不等,约为0.5~1.5 m,切面较光滑。

1.3 水文地质

根据施工开挖的边坡断面,未见有地下水出露,但该路段详勘阶段在K220+718处有泉水流出,标高1111.7 m,位于边坡坡脚附近,流量随季节变化。在K220+835左20 m的探坑中有地下水,24 h水深约0.3 m,其余探坑中均未见地下水,说明滑体中地下水呈脉状分布。经多次勘测,滑坡勘探断面水位埋深在18.0~44.7 m之间。

2 滑坡地质勘察概况

为了详细查明该滑坡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性质、成因类型、规模等,分析评价滑坡稳定状况、发展趋势和对公路工程的危害程度,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路基及桥梁施工和运营安全,滑坡勘察制定了详细的勘察方案和技术要求[1]。

2.1 勘察技术要求

滑坡勘察要求采用地质调绘、挖探、钻探等进行综合勘探。勘察期间,通过多次现场地质调绘,首先确定滑坡周界,布设测量断面,在此基础上根据滑坡的类型、规模、复杂程度,结合路线工程类型及整治工程设计确定勘探点的数量、位置和深度。由于地形复杂,钻孔就位异常困难,所有钻孔均按技术性钻孔实施,孔深钻至稳定地层以下大于10 m。滑体上部的黄土及坡积物采用干法钻进,严重塌孔时采取跟管护壁或泥浆护壁,在滑带及其上下5 m采用双管单动钻进。钻孔验收后对不需保留的钻孔用水泥沙浆封孔处理。

2.2 勘察工作量

东团滑坡勘察共完成断面测量9条,布置主轴勘探线3条,间距80~90 m,布设完成钻孔5个,孔间距 60~70 m,深度 40.0~47.8 m,总进尺 177.84 m;布设探坑5个,深度0.5~3.5 m,总进尺13.5 m;利用详勘阶段桥梁及路基勘察钻孔4个,孔深25.4~50.0 m,总进尺133.1 m。滑坡的平面周界及勘探点布设如图1所示。

图1 东团滑坡工程地质勘察平面示意图

3 滑坡形态特征、性质及成因

滑坡平面形态呈扇形,滑体主轴长176 m,横宽约 260 m,滑体厚度 18~32 m,滑体体积约114.4万m3,属大型滑坡,滑动方向350°,与路线走向近垂直。

调查发现滑坡地表裂缝为由下向上发展的张裂缝,下宽上窄,呈断续分布未贯通,多数裂缝垂直位移不明显,仅可看到轻微的错距。滑坡主轴部位(A-A’断面)地表上凸,呈脊形地貌。主轴前缘挖方边坡上可看到明显的滑动面,滑动面沿路线走向剪出宽度20 m左右。根据地表观测,裂缝仍在增加,滑坡处于蠕动挤压阶段,属牵引式滑坡。

由于山坡体中夹有风化泥岩及黏性土,在水的作用下易软化,强度降低,形成软弱夹层,且岩层视倾向与左边坡坡向一致。路堑开挖后形成十多米高的临空,破坏了山体的平衡条件,引起山坡滑动。

4 滑坡推力计算及治理方案

4.1 计算依据

滑坡稳定性分析应采用工程类比法和力学计算相结合的方法。东团滑坡推力计算采用传递系数法,利用折线形滑面稳定安全系数(Fs)计算公式,计算滑坡体的稳定安全系数见公式(1)及剩余推力见公式(2)[2]。

4.1.1 稳定安全系数计算公式

式中:Wi为第 i条块的重量,kN/m;αi为第 i条块滑面倾角,(°);φi为第 i条块内摩擦角,(°);Ci为第i条块内聚力,kPa;Li为第 i条块滑面长度,m;ψj为第i-1块段的剩余下滑力传递至第i块段时的传递系数(j=i),即:

4.1.2 剩余推力计算公式

式中:Fs为滑坡稳定安全系数,不考虑地震时,高速公路取1.2~1.30,分别计算;项目区为Ⅶ度地震烈度区,需考虑地震。其余符号意义同稳定系数计算公式(1)。

对于土石类滑坡的滑带土参数选定,主要考虑到泥岩滑带土的滑面较为稳定,滑带土抗剪强度指标中的φ值一般相对较为稳定,残余值较为稳定,计算中首先假定φ值并反算c值;对于黏性土滑坡则主要考虑到黏性土的c值相对较为稳定,计算中首先假定c值并反算φ值。在选定了各类滑坡滑带土的综合c、φ值之后,通过主轴断面上计算各个滑块的剩余下滑力。

4.2 计算成果

由于东团滑坡滑体各处滑面位置及岩性条件不一致,推力计算在选择有代表性的A-A’、B-B’、CC’三条主轴断面上进行,如图2所示。滑坡参数的取值主要考虑3个因素,包括滑带土的岩性、天然状态、当前及历史的稳定性等。滑坡计算中,对于土石滑坡与黏性土滑坡分类对待,滑坡计算参数的选取主要通过反算、结合经验值与试验值综合进行分析,最终选取较为符合实际的滑带土的综合c、φ值。

图2 东团滑坡工程地质主轴断面示意图

根据滑坡施工期间的稳定状态,在滑面为泥岩及黏性土的情况下,采用稳定系数K=0.98~1.0,在假设c值的情况下,用反算法计算出φ值。通过多次验算并结合试验指标确定各断面推力计算的c、φ值。

采用传递系数法计算滑坡推力,边坡处于天然状态下的正常状况时分别选取安全系数Fs为1.2、1.25、1.3;本项目位于Ⅶ度带内,边坡处于地震荷载作用状态下的非正常工况时分别取安全系数Fs为1.1、1.15、1.2。计算结果见表 1、表 2。

表1 正常工况下滑坡推力计算表

表2 地震工况下滑坡推力计算表

4.3 滑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经详细勘察计算,分析评价东团滑坡施工期间处于蠕动挤压阶段,地表裂缝数量和规模还在不断增加,已具备滑动潜在的物质条件和外部因素,如果不加防范,将造成滑坡剧烈滑动。

4.4 治理方案

根据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成果,东团滑坡采用支挡工程为主,配合地表排水的综合治理措施,并变更部分工程类型。

4.4.1 支挡工程

a)K220+740—K220+960段,在滑坡前缘边坡上布置一排抗滑桩,桩长至设计标高以下。为保证施工安全,采用间隔开挖,开挖过程中及时支护。

b)K220+680—K220+740段,边坡未发现明显的剪出口,但由于该段边坡主要由坡积碎石土含块石组成,结构疏松,边坡易滑塌。该段采用挡墙处治并做好坡面防护。

4.4.2 排水

在滑体地表设置树枝状排水沟。对地表裂缝用黏土回填夯实,防止地表水下渗。对地下水采取排水孔引出滑坡体外。

4.4.3 变更工程类型

施工图设计阶段,东团滑坡前缘的K220+680—K220+780段工程类型为东团大桥的一段,K220+780—K220+950段工程类型为半填半挖路基。滑坡勘察处治期间,东团大桥还未开始施工。在满足东团大桥设计要求下,为降低运营期间的安全风险,将东团大桥桥长缩短,位于东团滑坡前缘的此段桥梁改为路基工程。

5 结语

通过对东团滑坡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和评价,查明了其滑动面的位置、范围、形态、规模,控制了滑体厚度、滑面深度,对其稳定性进行了定性、定量评价,为其工程处治设计提供了地质依据。并提出了处治建议,施工阶段进行了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东团滑坡处治完成后,监测显示目前坡体处于安全稳定状态,保证了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猜你喜欢

滑带滑面滑体
黄土-三趾马红土滑坡滑带土的长期强度影响因素研究
三峡库区黄土坡滑坡滑带土卸荷状态下的直剪蠕变特性研究
基于环剪试验的四方碑滑坡滑带土残余强度空间差异性和稳定性分析
基于滑面正应力修正的锚固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含软弱土层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全局滑面自动搜索技术
考虑剩余剪应力的滑带土强度再生试验
基于矢量和法的三维边坡滑面搜索研究
滑坡碎屑流颗粒分选效应的数值模拟
立式旋压机纵向进给机构液压配重设计
万梁高速某滑坡降雨入渗稳定性及处治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