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岛市海洋气象服务发展与思考

2017-10-28刘欢谭庆岭林行杨凡邢曼曼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18期
关键词:创新工作成效现状

刘欢+谭庆岭+林行+杨凡+邢曼曼

摘要 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发展,青岛市的海洋經济发展战略地位更加突出。通过对青岛市海洋气象业务发展现状、创新工作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阐述,并对青岛市海洋气象业务发展提出建议,以期提高气象服务水平。

关键词 海洋气象;现状;创新工作;成效;山东青岛

中图分类号 P7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7-0213-02

青岛市是我国重要的港口城市,具有航海运输业发达、港口繁忙、海上作业项目多、海洋渔业及近海海产品养殖发达、胶州湾海上及环湾公路客货运输压力大等特点。青岛港始建于1892年,是国家特大型港口,与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1]。近年来,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气象服务需求随之扩大,海上气象服务领域不断拓宽[2]。

青岛市作为山东省经济龙头,市委、市政府实施“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战略,加快“一谷两区”建设,推动“海上粮仓”项目,构建现代海洋产业新体系。2014年青岛市海洋生产总值为1 751.1亿元,占GDP比重超20%,海洋经济已成为青岛市未来发展的主要支柱和强大引擎,青岛市将成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海洋经济强市[3]。与此同时,各现代海洋产业领域的气象服务需求剧增,对海洋气象保障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岛市气象局立足服务蓝色经济,针对山东液化天然气(LNG)等重点战略项目和青岛港等大型涉海、涉港企业,深入调研服务需求,将气象服务渗透到项目建设和企业日常安全生产的全过程。强化涉海部门间合作交流,全面促进了海洋气象信息、监测设施、技术人才的共享。优化海洋气象服务平台,美化界面,完善功能模块,丰富、细化服务产品,最大程度满足用户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1 海洋气象服务发展现状

青岛市近几年不断加强海洋气象监测体系建设,开展了海上大风、风浪、海浪、港口等天气预报警报业务,利用舟山海洋广播电台、气象网站等媒介开展旅游、渔业、海上航运等海洋气象服务,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显著提高,获得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以及地方政府大力支持。

1.1 海洋气象监测网不断完善

目前,青岛市气象局已顺利完成青岛市财政投资达1 000万元的近海海洋气象监测与灾害预报预警项目和中国气象局海洋气象服务试点项目建设。青岛市已建26个岸基自动气象站、7个海岛站、5个大桥站、2个浮标站和2个船舶站。基于9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引进开发了中尺度大气数值预报模式,对青岛市区域性气象监测信息进行数据同化。精细化预报服务产品空间分辨率达3 km、时间分辨率达1 h。初步建立了海上大风、大雾等预警指标。

1.2 海洋气象业务平台不断完善和升级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海洋功能区划分,青岛市海洋气象业务平台实现涉海信息数据集成显示、面向海洋功能区的精细化预报产品和预警信息的自动报警和定向发布。该平台自2015年投入业务运行以来,青岛气象部门以平台为核心,面向终端用户及时提供“直通式”气象保障服务,在提高青岛海洋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和海洋气象服务能力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效益。青岛市气象局深入了解涉海服务用户所需大风、能见度、强对流服务产品,经过能见度产品调研及选取,初步建立了能见度预报产品库以及对应实况观测数据库,并开展了能见度预报与实况观测的对比分析。2016年9月青岛市气象局构建了能见度预报服务产品。

1.3 海洋气象预警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青岛市气象局通过多种渠道,如手机短信、气象大屏幕、专家咨询建议、专业网站等,为海事、渔业、港航等部门提供气象信息服务。通过联合海洋与渔业局,打造渔业电台“空中绿色通道”,气象信息覆盖全市渔船4 000余艘、渔民5万多人。此外,青岛市气象局与青岛港引航站、青岛海事局共同研究制定了《船舶引航气象服务规范》。2016年8月,青岛市气象局依托业务化短时临近预报的雷达外推产品,结合涉海服务用户区域,完成30 min和60 min的强对流预警。该项预警技术较成熟,已应用于山东省17个地市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2016年9月,初步建立了海洋气象服务的自动预警和人机交互预警,且初步完成了风场预报产品库以及对应实况观测数据库。

2 海洋气象服务创新工作

青岛市气象局立足蓝色经济发展,深化与大型涉海(港)企业的战略合作,将气象服务渗透发展到重点项目和日常生产中,全面提升青岛市海洋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和服务能力,为蓝色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重要保障作用[4]。

2.1 围绕海洋重点项目和大型企业,深入调研服务需求

紧密结合蓝色经济发展,重点围绕山东液化天然气(LNG)等重点项目、现代海洋产业及青岛港等大型涉海(港)企业开展服务,通过座谈、电话交流等形式,深入了解作业特点和服务需求,对所属区域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分析不同天气因素对生产作业的影响,进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服务方案,提出相应防御措施。

2.2 深化涉海部门间交流合作,全面促进资源共享

深化海洋气象服务联席会议机制,连续召开四届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数量不断增加,全面覆盖青海市大中型涉海(港)企业,在提升海洋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和海洋气象服务能力发挥重要作用,保障蓝色经济快速发展。加强与海事、渔业、航标处等涉海部门及青岛港等大型企业的战略合作,进一步完善联动协作、信息共享和合作研发机制,在监测设施、涉海信息、技术人才的共享方面有了质的提升。重点深化与航标处的合作,通过在航标处的浮标船等设施上加装气象自动站的方式,进一步完善近海监测系统,减少监测盲点,同时将航标处的AIS船舶监测信息共享到海洋气象服务平台。

2.3 扩大信息覆盖面,拓展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endprint

为使海洋气象预警信息触达“最后一公里”,与青海市应急办协作,将涉海管理部门、涉海企业、涉海城市社区、乡镇等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的电话号码导入到信息平台,遇到重大天氣过程可实现预警信息在第一时间全覆盖。按照规范站点建设标准,在黄岛区选定一海水养殖大户,于2016年9月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对当地养殖户的生产作业提供了实时全面的安全保障。

2.4 优化服务平台,丰富服务产品数量种类

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和使用习惯,建设用户远程服务终端,打造专属服务页面,为项目建设和生产作业提供全面的实况和预报预警服务。基于GIS系统实现各类信息的直观显示,同时具有示警、定向发送等功能,大大提高平台的实用性和服务效率。组织专家研发团队,开发包括陆岛航线预报等针对性服务产品,丰富实时气象监测信息、预警预报信息及数值预报等产品的种类和数量,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2.5 开发完成海洋服务手机客户端

青岛市气象局根据各涉海用户不同气象要素阈值要求,搭建用户专属页面,提供实时信息和预报服务产品,让用户仅在该页面就能获取直观的预报预警服务产品。目前,青岛气象局正着力气象服务产品与新媒体的融合,开发青岛市首个气象手机客户端,用于提升近海海洋气象服务水平[5]。气象手机客户端具有本地化、集成化和便携性等特点,能够实现海上气象预报预警以及实况等服务产品的实时调取和使用,全天候有效地满足青岛市各大涉海部门、企业在日常作业,尤其是应急处置过程中的精细化气象服务需求。青岛市各大涉海部门、企业可为海上指挥和作业人员安装该手机客户端,使其及时了解和掌握所关注海区的各类气象要素以及预报预警信息,合理安排海上指挥作业,切实提高海上作业的效率和安全性,有效防范海洋气象灾害的影响。

3 创新工作取得的成效

3.1 海上应急气象保障服务效果显著

针对台风、海上大雾、浒苔处置、海上溢油、船舶事故等应急事件,青岛市气象部门建立了海洋气象服务应急预案,为海事、渔业等部门的海上指挥调度、施工作业、海上搜救等提供气象保障。青岛市气象部门与海事部门加强联合会商和应急联动,利用手机短信、气象大屏幕、专业网站等方式及时提供准确的气象信息,为指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在2013年“11·22”中石化输油管线破裂导致原油泄漏入海事故中,青岛气象、海事2个部门及时启动海上溢油应急服务预案,开辟“直通式”预警发布渠道,保障打捞作业、油污清理顺利开展。在提高海事部门工作效率、保障生命财产安全、节约作业成本方面都取得显著的成效。近3年来,青岛市海事局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报信息,对青岛市近海封航时间超过1 000 h,确保了船舶的安全行驶。

3.2 撑起海上渔业生产的“保护伞”

青岛气象局同海洋与渔业局联合打造渔民空中“绿色通道”。渔业部门第一时间接收到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后,通过渔业电台及时服务渔民,覆盖全市近万艘渔船和数十万渔业从业人员。渔民可根据海区气象预报,在恶劣天气来临前安全返航或选择海岛避风,大大降低了事故发生率,用户通过合理安排生产调度进而规避风险。

3.3 港口气象服务经济效益突出

近年来,青岛市气象部门为青岛港集团集装箱码头安全生产提供大风实时跟踪服务。由于港口集装箱塔吊作业都是在距离地面50~80 m的高空进行,而大风天气对其作业有着直接影响,若处理不及时,则会造成上千万元的损失。在2014年“7·22”大风天气过程中,青岛市气象部门提前30 min预报并在第一时间通知集装箱码头调度中心,同时由预报专家为其提供大风实时跟踪服务。根据气象部门的准确预报,用户立即启动恶劣天气应急预案,迅速采取停止码头全部作业、船方加缆、桥吊锚定、收起大梁、检查桥是否封闸、清理场区所有流动机械等一些列应对措施,整个过程掌握主动、高效应对、保障有力,现场人、机、设备、箱、场地均未出现任何事故,经受了大风考验,取得非常显著的经济效益。

3.4 提升海上气象服务社会效益和能力

深化了与青岛市航标处等涉海管理部门的合作,进一步完善了联动协作、信息共享和合作研发机制,对促进双方的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效率和科学管理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保障了青岛市蓝色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青岛市气象部门以平台为核心,强化手机短信、手机客户端、渔业广播电台、专业服务网站、声讯12121等预警信息发布媒介,有效提升面向终端用户的“直通式”预警传输能力,在提高青岛市海洋气象服务和灾害防御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益。

4 存在问题及发展思路

青岛市气象局在海洋气象服务方面虽已取得明显的进步和成效,但是随着现代海洋产业的快速发展,服务产品还未真正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脚步,与其提出的更高要求和标准都存在着较大差距,问题亟待解决。

4.1 海洋气象监测服务系统仍需进一步完善

目前海上的气象监测站点偏少,海上监测数据匮乏,这使开展海上精细化服务存在较大困难。之后将深化联席会议机制及成员单位间的常态化合作,尤其是加强涉海监测设施和信息的共享。同时就信息的准确性、应用情况进行及时沟通和反馈,形成客观评价和效果检验,在业务服务中不断订正、完善。

4.2 精细化、个性化服务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

目前所提供的产品主要还是实时的监测产品和一般的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定制式特点不够鲜明,且服务产品数量、种类都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涉海经济活动服务需求。之后将根据现代海洋产业特点,重点开发近海交通的智能导航等服务产品,发挥气象服务的主动性。

4.3 信息发布渠道和手段需更加多样化

目前,面向涉海用户的信息发布,主要是通过海洋气象服务平台、信息服务站、专业网站、手机短信、电话、邮件、传真、气象大屏幕、电子显示屏、大喇叭等,设立4个专家服务岗,24 h全时段提供气象信息咨询建议服务。但由于服务对象以及发布设施受众群体的局限性,使气象信息的获取对于外出的管理人员或是在外生产作业人员就显得很被动。之后将推进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信息发布手段的开拓和应用,进而提高服务效率和灾害防御能力。加强与海洋与渔业局的沟通合作,筹划渔业电台进行信息服务站的建设,充分利用渔业电台的单边带、北斗接收器、超短波对讲机等信息渠道,做好近海预警信息的发布。

4.4 需着重培养海洋气象人才

近年来,各级单位不断投入、建设海洋气象业务,但对新资料的应用以及对海上气旋、大风、海雾等海洋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发展机理研究不足;缺乏有针对性的海洋水文及海洋灾害预警产品及对海洋数值模式产品的解释应用;技术支撑的缺乏,归根结底在于海洋气象业务人员数量不足,海洋气象人才缺乏[6],所以要着重培养海洋气象人才。一方面要根据业务、科研、服务等需求,加强海洋气象创新团队建设[7];另一方面要注重海洋气象预报员综合素质的培养。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海洋天气和海况分析能力、对模式订正能力以及非常规资料的应用能力,还需具有国际前沿知识理念接受、交叉学科的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

5 参考文献

[1] 黎健.气象工作要全面融入和服务海洋经济发展[J].今日浙江,2011(24):41.

[2] 许小峰.现代气象服务[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0.

[3] 尹尽勇,徐晶,曹越男,等.我国海洋气象预报业务现状与发展[J].气象科技进展,2012,2(6):17-26.

[4] 王健,于德华,常慧琳,等.致力于环渤海经济发展的大连海洋气象服务[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35):272-274.

[5] 林雪仪,李春梅.自媒体时代基于手机App(应用)的农业气象服务探索[J].广东气象,2016,38(2):54-57.

[6] 阎丽凤.关于发展现代海洋气象业务的思考[J].气象软科学,2011(4):39-46.

[7] 徐东亮.基于“互联网+”的气象发展问题探讨[J].气象软科学,2015(1):48-54.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工作成效现状
五大发展理念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创新工作的探讨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供电企业建立群众的党建工作
创新基层党建 实现有效覆盖
浅析国有企业如何做好降本增效创新工作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