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力戒就事论事,追求深入分析

2017-10-27李锦超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7年28期
关键词:纽带

李锦超

文题

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都需要纽带。

请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失误文呈现

说纽带

北京一考生

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等都需要纽带。

(考生原文照录,并未体会到命题人提供材料的真正意图。)

我们人类不断在创新,在进步,纽带就像一张巨大的关系网,将人和人、国与国,连接成一个地球村。我们依赖的便是这样的纽带关系,有时血浓于水,有时唇齿相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看似要切合材料中“当今时代”,但又未能言及重心,忽然转向,把社会比作“关系网”,议论的对象变成“社会”,且忽视“网”与“带”间的重要特征的差异,显出牵强之意。)

作为渺小的个人,生活在社会中,也难免会和这个社会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是社会将人和人之间联结起来,构成一个巨大的关系网。你情愿也罢,不情愿也罢,都会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这个社会,让自己的一言一行受到约束。

(本节从“个人”入手,目的是与上节“社会”相对说理,思路是正确的,但却陷入就事说事的老套路中,又不能触及题旨核心。况且“融入到这个社会,让自己的一言一行受到约束”与“纽带”是何关系呢?)

我们可以独自上学,独自回家,独自吃饭,看起来,是独立的,和这个社会没有多大的关系,谁离了谁都可以。其实,不是这样的。读书的时候,我们手里拿的书,是工人们辛辛苦苦印刷出来的;回家走的路,是工人们辛辛苦苦铺出来的;吃的饭,也是经过很多道工序,才变成香喷喷的米饭,没有谁可以孤立地活下去。就连《瓦尔登湖》里的梭罗,也是时不时和外界发生联系,并不是真的与世隔绝的。

(本节论述个体的“独立”存在与社会的关系。由两个事例构成:一是正在读书的“我们”,一是梭罗。但是,“我们”读书、梭罗与外界发生联系,和“纽带”是什么关系呢?如果以此来谈论纽带,这个纽带是什么呢?)

记得有一次,我对朋友说:感觉自己没家没爱,孤魂野鬼一样。也收获一些友谊,但虚无缥缈,可有可无,能落到实处的没有。有时,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孤儿。噩梦中醒来,我发现可以倾诉的,只有惨白的墙壁。父母不能,朋友不能,别的人更不能。很多时候,都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和这个世界有什么关系。

但是,仔细想想,并没有这么孤独啊。每天平平淡淡,可能觉得孤苦无依,形单影只。但真有什么事情的话,也会收到满满的感动。平时,也会和家人、朋友保持一定频率的联系。虽然没有见面,但是,牵挂着彼此。好像有一种无形的纽带,将我们紧紧串联在一起。正是它的存在,让感情这种虚幻的东西变得触手可及,让我们时时刻刻感到被爱包围,也乐意付出自己的爱。

(以上两段似乎要表达“我”表面上收获友谊可内心是孤独的,仔细想来又觉着被爱包围着。目的是要表达“我”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可是,这里的问题就更为突出了:一是“孤魂野鬼”般的生活是“噩梦”与“真有什么事”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一是“无形的纽带”就文章而言应该是“爱”,可是全文却并非经此立论。)

我们要共同承担起义务和责任,维护好纽带关系,让人和人之间不再那么疏远,让这个世界充满爱的痕迹。让我们紧握这条爱的纽带,珍惜世间所有的温暖,收获一个又一个美好吧。

(结尾采用常规写法,发出呼告。因全文缺乏明确观点,使之无法真正“落地”。)

【评点】文章的问题有四个方面:一是观点不明。“纽带”是什么?这个问题直到文章结束也没能说清楚;个人与社会的关联是用什么作为“纽带”的?是“爱”?是“责任”?是“义务”?阅卷人无法找到答案;二是就事论事。作文以所供材料开头,看似“紧扣”题目,但因未能理解材料的真实意图,致使作文东拉西扯,言不及义;三是材料单薄。全文有两类例证,一是自己生活琐事,一是《瓦尔登湖》作者梭罗。前者缺乏典型性和说服力,后者事例未加分析,缺乏证明的价值;四是逻辑不清。从材料出发,转而写社会关系网,接着写个人自然融入社会,然后以“我”与梭罗为例说明看似孤独实则与外界有联系,并以“我”的感觉进一步说明“我”收获了“爱”,文章结尾提出承担义务和责任,维护纽带。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其实是不少考生在写议论文时常常表现出的问题,值得引起足够的重视。

修改意见

首先要明确观点。文章以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主要内容,就要明确人与社会间是用什么作为“纽带”的,是人是物还是事?这必须旗帜鲜明地表达出来。其次要丰富材料。力忌以自己琐碎的生活作为论据,尽可能选择新鲜事例,避免使用陈旧不堪的事例。第三要强化逻辑。观点与材料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以怎样的逻辑关系存在,力戒言不及义。

升格文呈现

说纽带

北京一考生

爱,是社会安宁的纽带。有句话说得好: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会变成温暖的人间。用爱来消融冷漠,用爱来化解敌意,用爱来抚慰孤独。每一个人都能用爱来回报世界,社会就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

(删除材料,选择材料中“社会的安宁”这一关键词,以“爱”明确“纽带”,直接入题而又观点明确。)

社会不断进步,科学日益发达,人和人,国与国,仿佛变成一个大村落。是什么把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语言的人紧紧联结在一起,成为一个温暖的大家庭?爱,就是爱。有了爱,可以互相温暖,不再孤单;有了爱,一方有了难,八方来支援。

(从现实出发,紧扣“爱”从理论上论述“爱”这一纽带的重要性,最后一句又为下文的展开论述奠定了基础。)

我们独自上学,独自回家,独自吃饭,看起来,是孤独的。其实,并非这样。上学路上,清晨里扫街的老爷爷向你打一个招呼:孩子,天黑,慢一点!这是一种温暖,来自一位原本陌生的人的关爱;读书的时候,老师走过你的身边,弯下腰,指一指你书本上的某一个字,微微一笑,顿时,你的心里淌过一股暖流,这是来自朝夕相处的老师的关爱;走在回家的路上,路边小摊上的灯光,悠悠地在昏暗的天宇下闪光,你着急紧张的一颗心马上就变得安宁了许多,是这位阿姨和她的灯光为你送来关爱,照亮你回家的路。就连《老人与海》里的硬汉桑地亚哥,在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的沮丧中,是一个孩子帮他卷起钓索,绕起船帆,孩子的简单动作,给了老人巨大的力量,这是来自弱小生命的关爱。无论谁都会在温暖中感受到爱意,从爱意里汲取力量,战胜孤单与寂寞。

(将原文的与社会联系改为与社会中不同的人借助于“关爱”联结起来,突出“爱”的作用;把《瓦尔登湖》的例子改为《老人与海》的例子,结合名著又扣住中心。)

原来,每一个人都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孤独啊。孤苦无依、形单影只,也许只是自我封闭的结果;朋友的一声问候,父母的一句关心,老师的一个眼神,马路边的一声提醒……彼此也许未曾见过面,然而,仿佛彼此间暗自牵挂。爱好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我和你以及他紧紧串联在一起。正是它的存在,让感情这种虚幻的东西变得触手可及,让或许正处于紧张、恐惧、孤独中的人变得充满热量与力量。当我们感到被爱包围的时候,打开自己的胸怀,用爱去感染周围的人,然后也乐意付出自己的愛。秦玥飞不正是用自己的爱感动了一个团队,“黑土麦田公益”项目使更多的优秀毕业生从事精准扶贫和创业创新。

(本段更进一步,将得到“爱”不孤单,转变为奉献“爱”,由己及人,推而广之,使“爱”这一纽带变长变宽变坚韧;并选用了秦玥飞这个感动中国人物的事例,体现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的思想。)

我们要有义务也有责任,维护好“爱”这一纽带,让人和人之间不再那么疏远,让世界不再充满仇恨,让这条爱的纽带,在我们的手中变成美丽的音符,共同演奏出大同世界的和谐旋律。

(重申中心论点,发出呼告,使论述完整有序。)

【评点】改后的文章特色:“纽带”的指向明确,使作文的命题意义具体化,使作文的中心明确化;论述更合乎逻辑,既能层层深入,又可例理紧密结合;语言紧扣文旨,衍生自然,收束切当,说服力明显加强。

(编辑:李跃)endprint

猜你喜欢

纽带
“心”纽带 连扬台——记在扬台青段雪玲
灵动的词串,写话的纽带
朱文洲:笔墨丹青连接东西方艺术交流纽带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助力决胜脱贫攻坚
香港中国直销与世界的纽带
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纽带
群众语言是践行群众路线的桥梁和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