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主任素质的制度规定与改进思路

2017-10-27徐爱杰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7年8期

徐爱杰

摘 要 改进班主任的素质是理论研究与班主任培训的常态话题,对于班主任的素质,有来自国家政策、学校制度的相关规定,有来自家长与社会的期待。在多样且复杂的外部期待下,作为行动者,班主任在实践中的行为则来自于个体自身的加工与选择,正式的制度规定或理论推演的班主任素质发展并不一定是班主任最適合选择的发展目标,确定班主任素质发展的起点非常重要。学术角度的分析可以指明班主任素质发展的理想之路,制度角度的分析可以发现班主任素质改进的现实之路。通过优化工作制度改变班主任事务性的工作方式,班主任才能真正走向专业化发展之路。

关键词 班主任素质 制度规定 制度优化

班主任是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关键他人,近年来,为提升班主任素质,提高班级工作的效率,促进班主任专业化的提议以及培训在增多。班主任工作内容多样且复杂,班主任素质的发展以及相应的专业培训应该定位在何处?这必然与班主任素质结构的理解有关系。班主任素质结构可以从班主任的教育行为进行理论归纳,也可以结合制度规定进行社会角色和岗位分工式描述。理论解读可以指明班主任素质发展的理想之路或应然之路,工作岗位角度的制度分析则可以发现班主任素质改进的现实之路或实然之路。

与班主任素质相关的制度规定有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分。正式制度是指制度对应的惩罚是有组织的正式惩罚方式;非正式制度是指制度对应的惩罚是无组织的非正式的惩罚方式,属于非正式制度的一般有各种习惯、内化规则、习俗和礼貌,这些规则的违反一般带来自我利益损害、内疚、受排斥等非正式惩罚。与班主任工作有关的正式制度规定包括相关的国家政策与法规,以及班主任工作的学校管理规定;非正式的制度规定包括教师对班主任工作所需素质的个人理解、学生对班主任素质的期待、家长与社会对班主任素质的认识以及班主任的社会荣誉地位。

一、正式制度中的班主任素质规定

1.国家政策与法规中的班主任素质规定

班主任工作一直很受国家重视,相继出台了相关的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规定。目前最核心的政策依据是2009年修订后颁布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本规定中班主任的角色定位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并规定了选聘班主任的能力标准。综合来看,本规定体现的班主任素质如下:角色定位——德育与管理的实施者、成长的引领者、人生导师;个人修养——作风正派、心理健康、为人师表;工作态度——爱岗敬业、热爱学生;时间要求——主业;专业能力——沟通能力、教育引导能力、组织管理能力。

以《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为主的文件对班主任素质的正式的制度规定具有以下特点:体现了政策法律的语言特点以及自上而下的规制性制度特征;较少显示指导性特征;是基于岗位角色的工作行为描述而不是专业素养描述;条文的指向主体更多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较少指向班主任的工作要求及其需要为工作做的准备。

2.学校管理制度中的班主任素质要求

各学校关于班主任如何开展班级工作都有制度化规定,表1是根据北京市7所小学的8位班主任某一天的工作内容而填写的。表1大致可以反映出学校对班级工作的日常安排与要求,呈现了班主任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模式。

当了29年班主任的长春市某中学教师王静哲在《中国教育报》的某次采访中描述了一位中学班主任一天的工作情况:“操心、压力大……每天7点20上课、4点20放学,我们7点前就要到校,5点以后才能下班。相比普通任课教师,班主任得整天盯着学生,花费更多精力在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学习生活上。学生没完成作业、上课说话等很多细碎的问题,最后都要依靠班主任来解决。”

如以上所呈现,班主任在描述自己某一天的工作内容时,有以下特点:以时间段呈现而不是以专业工作主题呈现;不同班主任的工作内容一致性很高;工作流程化、程序化明显,显被动。从日常工作行为分析,学校对班主任的素质要求有以下几点:时间规划能力与工作效率、沟通能力、广泛的知识技能、个别教育的能力、更坚定的职业信念与责任感。

二、非正式制度中的班主任素质期待

1.学生对班主任素质的期待

总体上,学生希望班主任:“温和可亲,幽默智慧,民主平等,有修养,有学识,还要外在形象好。 ”

小学生对班主任素质的期待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个人外在魅力——女性、漂亮、外表整洁、衣着得体;个人内在魅力——耐心、有趣、情绪稳定不发火、有活力、和学生一起玩;工作方式——“对我好、关注我”、能面对面交流、能倾听学生的内心想法;工作能力——工作有效率、公平、知识面广。

学生对班主任素质的期待很基础,也很直接。中学生强调教师的学识与修养,希望教师有亲和力。在小学生面前,教师大方得体,关注每一位学生,做到公平耐心,学生就会很满意了。

2.家长与社会对班主任素质的期待

我国社会有尊师重道的传统,在当代社会,大家仍普遍对教师,尤其对班主任寄予厚望,对于孩子的发展,经常有全权委托之意。学生家长经常以全权委托的依赖心态把孩子送到学校,带来班主任“全能”的假设。家长对班主任的依赖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家长以为有班主任负责,孩子发展就没问题了,自己较少过问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情况;二是家长对学校教育有更高期待,给班主任提出各种要求,希望班主任都能做到。

社会中也存在着“好班主任胜过好学校”的普遍说法,这带来班主任角色的神圣化。

三、班主任素质的自我评价与个人行动

总体看,不同主体对班主任素质结构的期待有差距。班主任的工作是在存在不同期待的制度环境下展开的。这些外在要求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有的是毫无回旋的刚性规定,有的是有较大空间的弹性制度。班主任是如何回应不同的素质期待并定位自己工作的呢?endprint

1.做不到学生的“人生导师”

有些班主任认为自身素质没有达到国家政策制度要求:做不到“人生导师”、“班主任工作为首要工作”。在班级管理任务繁琐、班级规模很大的情况下,班主任首先对学生进行的是管理,进行人生指导较难达到。在学科教学为主要评价指标的职业晋升面前,班主任很难分给班级工作更多精力。班主任对制度化的角色定位缺乏认同。

班主任的主要工作线索是学校对班级管理的事务性安排。大多数班主任在描述自己一天的工作时,呈现的是具体到分钟的时间安排。班主任经常说“做班主任要身体好,跑得快”,这样才能完成学校安排的任务。面对家长与社会的高要求,班主任也提出“做班主任抵抗压力的能力要强”。甚至有教师认为做班主任身体素质要求超过了专业素质要求。

家长经常在排座位、班干部安排、生活细节等方面提一些额外要求,要让家长满意班主任的工作也很不容易。一方面班主任忙、累、压力大;另一方面班主任似乎又距离各方期待有一定差距。

2.班主任素质受到事务性工作方式的塑造

国家、学校、学生、家长、社会等各主体方对于班主任素质存在不同层次与不同角度的期待。在较为复杂与多样的素质期待中工作,班主任会综合各方需求,最终选择最有利的行动模式,即作为行动者,班主任在实践中的行动是选择和加工各方需求的结果。

从班主任对自己工作状况的描述可以看出,“人生导师”定位的外在制度塑造没有占据主导地位。社会学新制度主义者强调,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行动与解释有着紧密的联系:当我们面对某种情势时,个体一般要找到一种方式来认识这种情势并做出相应的反应,而制度世界中所固有的剧本或模版就为完成这两大任务提供了手段,并且经常是自然而然进行的。外在制度与个人行动之间有着一定的加工选择的过程。

普遍意义上,班主任工作呈現出以程序化的事务性工作方式为主的状态,事务性工作方式的形成主要反映了学校管理制度的要求,也就是班主任工作方式主要受到学校班级工作制度的塑造。事务性工作方式代替了很多班级建设与主动教育设计的活动,也挤压了班主任专业发展的空间。因此,国家制度规定的班主任素质、学生发展需要的班主任素质并不一定是班主任最可能选择的发展目标。

四、班主任工作制度的改进

改变事务性的工作方式,让班主任工作有更多的培育内涵和发展内涵,班主任才有专业素质发展的需求、方向与空间。班主任事务性工作方式的产生,如前文所呈现,主要是学校班级管理制度的塑造。只有结合新课程改革学校的整个管理制度,尤其是学校事务安排、教师岗位安排进行综合协调与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班主任以事务性工作方式为主的现状。

学校管理制度属于正式制度类型,正式制度因为来源于特定的合法机构常常具有更快速的调节力。因此,改进班主任工作相关的国家政策和学校管理制度是提升班主任工作效率的直接途径。

以下是班主任素质发展的制度环境改进思路与建议。

国家制度层面:国家保证教师岗位编制充足,班额合法,在岗位安排与班主任工作模式上提出建议,并给区域与学校适当选择空间。

学校制度层面:在落实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学校要进行管理上的整体改革,班级管理模式改革与课程改革相配合;学校应在核心素养框架下进行工作目标的调整。

家长与社会:学校与社会应科学看待家校关系,改变班主任“全能”的假设,家长勇于承担教育责任,应出台家庭教育政策。

教师自身:开阔视野,终身学习,优化自身素质结构。

总之,只有从转变制度的角度去改变班主任事务性的工作方式,班主任素质的改进才能真正走向专业化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 郑雪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