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一”南昌起义前后朱德和他的讲武堂同学

2017-10-27李晓明李建坤

云南档案 2017年9期
关键词:讲武堂南昌起义朱德

■李晓明 李建坤

“八一”南昌起义前后朱德和他的讲武堂同学

■李晓明 李建坤

范石生鼎力助朱德

南昌起义后,朱德等人指挥部队南下广东潮汕,在粤北要地乐昌三河坝附近遭到国民党军队的残酷围剿,4000多人只剩下1000余人。这支被称之为起义部队的“余脉”,在朱德的率领下经过艰苦转战来到湘南汝城,被饥寒和疾病所困扰,急需休整。这时,朱德再次得到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学范石生的鼎力相助。

事隔30多年后,1962年6月朱德在《从南昌起义到上井冈山》一文中说:“南昌起义前,驻在湘南的范石生第十六军同我们党保持着统一战线。该军内仍然有我们党的组织,范石生也有同我们联合一起进入广东之意。南昌起义后,部队南下时,恩来同志就给我们写了组织介绍信,以备可能同范石生部发生联系时用”。⑦

1927年10月,朱德到达汝城后,范石生接到报告,随即亲自赶来迎接朱德,两人一见面就紧握双手,热泪盈眶,情景十分动人。

范石生(1887—1939),原名石僧,字小泉,号小翁,云南峨山县人,清末秀才,自称宋代名人范仲淹后裔。1907年加入“同盟会”。1909年以秀才从军,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丙班。与朱德同窗,“彼此志同道合,遂订兰交,过从甚密”。毕业后参加了辛亥云南临安武装起义和护国首义。

1922年,滇军总司令顾品珍响应孙中山先生号召,组军北伐,范石生任先遣军司令,向广东进发,进入广州后,被提升为驻粤滇军第二军军长。1923年,陈炯明逆军向广州反扑,陈军洪兆麟部攻到广州安地石龙车站附近,全粤震动。孙中山亲临前线指挥战斗。范石生率部死死守住安地石龙车站左翼大花桥一线,与陈军血战。千钧一发之际,他举刀大声高呼:“广州存亡,在此一役!望兄弟们发扬我滇军战斗的传统精神,随我杀!”官兵们顿时士气大振,跟着他冲锋陷阵,打得敌人死伤甚众,全线后溃。孙中山亲题“功在国家”匾额赠予范石生,并赠军刀和金链,奖励他身先士卒,保住广州的安全,大本营也特授范石生上将军衔。

井冈山会师

范石生始终如一地追随孙中山先生,征讨任何敢于威胁广州革命政权的敌人。他聪明好学,博闻强记,特别喜欢舞文弄墨,曾刻有“军中一范”图章,以示自己文武双全。然而,由于他不善权术,为人耿直兼孤芳自赏,言语诙谐风趣且又尖酸刻薄,为此得罪了蒋介石。1923年,在孙中山召开的一次东征陈炯明的军事会议上,蒋介石作为粤军许崇智部的参谋长也参加了会议。范石生见他发言颇不顺耳,又见其军衔较低(蒋当时仅为上校),便做鄙视之状,故意问蒋为何许人也,并操起云南土话奚落了他一顿,弄得蒋介石十分尴尬与恼怒,由此埋下了祸根。

1925年,范石生出兵广西阻挡唐继尧进犯广东时,也与李宗仁谈及在广州时对蒋的情况。他说:“有时我们在烟榻上吸烟,忽然部属来报告说:‘大元帅(孙中山)来了’,我们便放下烟枪,走出来迎接大元帅,同到烟榻房间坐下,请问大元帅有何指示。如果是谭延闿或胡汉民来访,我们就从烟榻上坐起,请他们坐下高谈。有时候蒋介石也来,我们继续在烟榻上吸烟,连坐也坐不起来。”可见范石生对蒋介石的鄙夷。⑧

北伐军兴时,范石生所率领的滇军第二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约于1927年初从广西转广东东江来到湖南南部。当时,周恩来指派了共产党员余少杰、饶继昌等8人到十六军分任秘书、科长、股长等职兼党代表,十六军宣传队中也有师茂材、吴登云等人是共产党员。北伐即将取得胜利时,蒋介石下令在各军中“清党”,遭到范石生抵制。他说:“我军并无一个共产党员。”蒋介石对他极为不满,遂在范部安插密探监视他的举动。范石生对蒋介石的倒行逆施愤然感叹到:“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也不要了。还谈什么国民革命?真是挂羊头卖狗肉!”故对“清党”一事置之不理,为中共与他建立统一战线创造了条件。

范石生与朱德会见后,连夜商谈了起义部休整事宜,确定了范石生部驻广东韶关,朱德部驻湘南汝城犁铺头一带。为避免蒋介石和粤、桂军阀的注意,起义部队暂用第十六军四十七师一四0团番号,朱德化名王楷,以第十六军少将高级参议的名义,任第四十七师副师长兼一四0团团长。(朱德为何以王楷为化名,有多种推测,但作者认为比较准确的是,朱德字玉玠,玉字去掉一点即王字,“玠”与“楷”在云南峨山土语中同为ai韵,据说王楷这个化名就是由范石生取的)。范石生并将1个团的装备,两个月的军饷以及服装、棉被和医生、西药等物资人员拨给一四0团,使这支处于极端困难中的起义部队得到及时的补充和休整,面貌焕然一新,以至第十六军军需处处长唐凤翥都惊讶地说:“范军长平时对一枪一弹都看得像命根子一样,想不到今天对朱德这个老同学、老朋友这样慷慨!”

范石生与朱德在会晤中还决定了两点:第一,范石生同意这支革命部队在组织上保持独立性,部队不编散,人事上绝对自主,对它的各种行为也不加干预;第二,范石生料到这次合作时难持久,必为蒋介石所不容,同意这支革命部队来去自由,随时要走就走,完全由中共调遣。因此,朱德率部建立了党组织,在所到之处进行政治宣传,开展农村群众工作,组织赤卫队和农民革命军打土豪、分田地,“照群众意见”杀了几个恶霸地主;为准备湘南暴动,在汝城召开了中共衡阳地区所属各县县委书记会议。范石生对这一切假装不知道,从来不闻不问,保证了朱德部队行动是自主的,不受任何限制。

1927年12月,朱德根据党的指示,率部去支援广州起义,途中听说起义已经失败,就在韶关停了下来。这时,蒋介石接到朱德就隐藏在十六军中的密报,当即来电追查,要范石生立即逮捕朱德,押送南京,并将其军队就地缴械。范石生接电后,立即写了一封密信派秘书亲自交给朱德,要他们赶快离开,又取出几万元现洋作为路费送去。范石生在信中特别嘱咐朱德,为了避免部队损失,走大路不要走小路。迫于目前的形式,他已爱莫能助,相信“最后的胜利是你们的”。⑨所以,朱德后来曾说:范石生“给了我们不少的帮助,我们始终心心相印。在红军的发展上来讲,范石生是值得我们赞扬的。”⑩

正是在范石生的鼎力帮助下,朱德领导的这支南昌起义部队最终化险为夷,从他那儿出来后,改名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首先高举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国土上的红旗——镰刀斧头的红旗”,在湘南暴动后,于1928年4月底走上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实现了具有伟大革命历史意义的“朱毛会师”。

朱培德之死

“四一二”政变后,朱培德倒向了蒋介石一边。可是,在“八一”南昌起义前夕,他任用朱德,“礼送”第三军中的中共党员,并且继续“礼待”朱德,不久又上了庐山,南昌起义爆发后大约到8月9日,他才从庐山上下来。这一切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蒋介石对他一直是耿耿于怀的。1928年11月,在蒋介石以并吞、削弱异己为目的“陆军编遣”运动中,第五路军由第三、第九两个军6个师缩编为一个军第七、第十二两个师,仍称第三军。改编后,朱培德奉命率部于湘赣一带围剿“朱毛”红军,并任湘赣“剿共”总司令。

“模范二朱”同台竞技,朱培德奈何不了朱德,也不愿与老同学同室操戈,终于黯然退场,辞去了江西省主席职务,第三军也被调走。由于蒋介石军事集团以黄埔系和江浙派为主,因此出身云南陆军讲武堂的朱培德地位不断下降,1931年调任国民党军委办公厅主任。

1935年,朱培德忽然又被蒋介石重用,达到了其一生的巅峰:他与冯玉祥,阎锡山、何应钦、李宗仁、张学良、程潜被晋升为第一批一级陆军上将,相当于国民党军中的元帅,军阶仅次于特级陆军上将(大元帅)的蒋介石,成为滇系将领中的最显赫者。

1936年春,朱培德做了一件当时一般人根本不可思议的事:他邀约王钧一同前往南京国民党国防部,以身家担保,营救被打入死牢的中共地下党员、第三军情报处长陈少航(云南凤庆县人)。虽然此事被国防部拒绝,营救失败,但身居高位的朱培德敢于出面营救与国民党敌对的中共地下党员,表明了他此时对共产党人多少还有点同情心的态度。

到了1937年2月,朱培德在参加一次会议前,由家庭护士注射了一针维生素针水,据说因为针水变质而中毒,救治无效于2月17日病逝。国民党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

王钧乘机而亡

1927年,朱德到南昌后,王钧作为他在云南陆军讲武堂的老同学,不仅极力支持朱德出任第五路军总参议兼第三军军官教导团团长,而且在蒋介石背叛革命,命令第三军“清党”时,他本想只把担任政工职务,已暴露身份的共产党员“礼送”出境,无奈第三军中的140余名共产党员都暴露了身份,王钧才不得不代表朱培德出面把他们全部“礼送”至武汉,同时又和朱培德采取了继续“礼待”朱德的做法。在南昌起义前夕,王钧也可以说是一个帮助过朱德的讲武堂老同学。

1928年,第三军被缩编为第七师,王钧由军长任师长,跟随朱培德到湘赣“剿共”,任讨逆第一路军左翼军副司令。1929年第七师扩编为第三军,王钧再任军长。第三军调出江西后,王钧于1931年任豫鄂皖三省“剿共”右陆军副司令兼第二纵队指挥官。1935年晋级陆军中将。1936年春和朱培德营救中共地下党员陈少航失败后,于同年11月从天水乘飞机赴兰州开会途中失事身亡。国民党追赠他为陆军上将。

范石生被杀

范石生在驻粤期间与蒋介石就有芥蒂,放朱德后更加引起了蒋介石的怨恨。他的第十六军一直也被视为非嫡系的“杂牌军”,能利用则利用,不能利用就瓦解之,故于1928年被缩编为第五十一师,并常常被拖欠甚至发不到军饷。范石生萌生了解甲归田的念头。1934年,蒋介石同意了他的辞呈。范石生隧到庐山集资买房,并购置了几亩土地耕种,以祖传医术为人治病,借以维持生计。1936年,第五十一师在广东韶关,被蒋介石设计就地缴械解散。从此,范石生率领的这支征战东西,曾经威名显赫一时的北伐滇军便告瓦解。

抗日战争爆发后,范石生举家从庐山迁回昆明,从此不问政治。他先在小西门设“日月大药房”坐堂开诊,后又在蒲草田家中挂牌行医,悬壶济世,凡贫苦穷人就诊,概不收费。1939年3月17日午后,范石生祸起萧墙——他乘坐黄包车外出行诊时,行至西城脚下,骤然响起一阵枪声,车夫受伤倒下,范石生全身中13弹,倒在血泊中,魂归西天。赶来的警察抓住了两名凶手。

范石生之所以被杀,归纳起来讲,他即与蒋介石结怨很深,又得罪过龙云,而且据说当年顾品珍之死,滇军名将杨蓁被乱军所杀,都与他有关。凶手果然供出了自己就是为报父仇的杨蓁之子,范、杨两家为此把官司打上法庭,在昆明闹得沸沸扬扬,轰动一时。

金汉鼎服务于新中国

“八一”南昌起义后,朱德率领撤出南昌向广东进发的起义部队,经过金汉鼎第九军的驻地进贤、临州到宜黄时,金汉鼎命令部队不加阻拦。蒋介石对他在“八一”前后的种种做法大为震怒,下令撤销第九军番号,把金汉鼎降为第十二师师长。

1928年,金汉鼎以第三军的名义,指挥3个师,奉蒋介石命令沿津浦线北上追击奉系军阀残余,进逼济南后转向泰安。在北渡齐河到达党家庄时,与驻华日军福田师团突然遭遇,双方随即展开战斗。金汉鼎冒着枪林弹雨,亲自指挥部队,迅速占领了有利地形,并向蒋介石请示。蒋介石命令:“不要抵抗,速撤至崮山一线警戒。”

金汉鼎不满地反驳道:“两军对战,在敌人火力炽盛时撤退,部队会遭到严重损失,对士气损害很大。若一定要撤退,也得给敌人一定的打击,使其有所顾虑,待黄昏时再转移到崮山较为稳妥。”

蒋介石只得回答:“可以。”金汉鼎立即调整了兵力部署,在4个小时的激战内使日军未能越过他的防御阵地一步。第三军在他的指挥下,打死日军近百名,缴获了地图、望远镜和枪支弹药等一批军用品,写下中国军队近代史上与日军作战中较早的光辉记录。经过这次战斗,金汉鼎进一步加深了对蒋介石的不满和失望。

朱德用过的手枪

1929年。金汉鼎率第三十四、三十六两个旅围剿“朱毛”红军,他深知对手是老同学朱德,又是蒋介石蓄意驱使非嫡系部队去送死,自己坐收两败俱伤的渔利,因此在与“朱毛”红军对阵时,尽量避免主力决战,与过去的作战风格大相径庭,判若两人。1929年9月28日,周恩来在《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曾批出:“金汉鼎部自朱培德失掉江西地盘,王钧调蚌埠后,独处赣南,此次又参加改组派运动,对红军几个月来皆采取防御性质。”说的就是金汉鼎当时的处境和在剿共中一直表现的消极怠战的态度。这一切自然逃不过蒋介石的眼睛,他以剿共不力为借口,将金汉鼎降为第三十五旅旅长,后又彻底解除他的军职,调任中央军事参议院参事,后任全国禁烟委员会主任委员。金汉鼎亲自主持制定禁烟条例和法令,在全国开展禁烟运动;到鸦片危害最深的云南、贵州两省,督办禁烟工作,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抗日战争爆发后,金汉鼎于1938年出任全国军事委员会军风纪巡察团上将主任委员,负责第三、四、五战区军纪工作,在浙江宁波以违犯军纪之罪名为民除掉当地呼为“大恶霸”的驻军司令;在金华查处了国民党第七十九军段茂林部下抢劫的事件;1944年又亲临湖北实地查处了“天河口事件”,为遭到国民党第六十八、六十九军烧杀奸淫的四五十个村庄的百姓平冤,迫使国民党当局对肇事者查办严惩,给死难者的280户家属抚恤,很得人心。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不愿打内战的金汉鼎辞职回到昆明居住,任云南省议会议员,后又被卢汉聘为省政府顾问,他兴办学校,造福桑梓,为家乡做了不少好事,并与中共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积极宣传进步思想,策划和参与了昆明起义。云南解放后,朱德特地委托陈赓和宋任穷二位将军,亲自到昆明“金公馆”看望金汉鼎,安排他作为云南省北上参观团一员,于1951年赴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两周年国庆观礼。金汉鼎与老同学、老朋友朱德相见言欢,并和周恩来总理亲切交谈。

1956年,金汉鼎被任命为国务院高级参事(行政9级),并当选为北京市政协委员,从此留在北京工作,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平统一大业竭尽全力。

1967年12月,金汉鼎因肠癌在北京病逝。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给予其家属抚恤并发给革命工作人员病逝证书。

结语

朱德后来一直念及金汉鼎、范石生这些云南陆军讲武堂的老同学,尽管他们有着时代和历史的局限性,无力改变自身的现状,并不可避免的陷入连绵不断的军阀战争,但他们胸襟坦荡,为人仗义,敢作敢为,向往真理,爱国爱民,在那个时代里,不愧是一群难得的始终如一践行他们当初追求的孙中山“同盟会”民主革命思想的英才奇杰。尤其是在中国革命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他们不计个人名利,不顾个人得失,对朱德、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对起义后朱德率领的南下部队,结成统一战线,给予了巨大的帮助,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们为此做出的积极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应该永远铭记在中国革命的光荣史册上。

注释:

①(美)艾特尼丝·史沫特莱著《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②③④⑥⑨⑩载《朱德自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⑤《中国十大元帅·下册》.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⑦《从南昌起义到上井冈山》.载《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⑧《李宗仁回忆录》.广西政协文史委1980年编(内部资料)。

⑪张曙东《从讲武堂走出的云南人》.载《百年军校·将帅摇篮》,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单位:昆明市政协文史委顾问 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

猜你喜欢

讲武堂南昌起义朱德
冯庸毕业学校考证
不必要花的钱
南昌起义的代总指挥是谁?
卖梦店
Efficacy of pancreatoscopy for pancreatic duct ston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如果让我许一个愿望
云南陆军讲武堂与中国近代革命
“讲武堂”里抓李弥
南昌起义参战人数考
叶剑英在南昌起义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