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萧红小说的“有我之境”

2017-10-25刘洋

西部论丛 2017年5期

刘洋

摘 要:萧红在一生中创作了许多的作品,其主体在场感特别的强烈,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萧红经常会将自己家族中的实际模式以及自己熟悉的生活作为自己创作的小说中的一部分,并且把自己人生的经历、生活之中的体验慢慢融入到其小部之中去;其次是萧红经常会在小说的写作中贯彻一种非常强烈的主体情感,使得批判精神更加的明确,“有我之境”是萧红主体意志最为直接的實现方式,可以说也是萧红小说之非常具有特色的地方。

关键词:萧红小说 主体在场 有我之境

萧红的小说在创作过程之中是通过意象世界的描述,传达了作者对于现实生活以及世界的思考,但是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创作习惯,其话语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其中主体的介绍让作品的方式以及隐显程度也不一样,对其进行比较,萧红的作品中也有不少是能够代表她创作成就的,这些作品的主场感特别的强烈,其实对于小说来讲它的创作情境也不是瞬间就能够形成的、不是独立存在的一种封闭情绪,而是其中有一些创作者的影附,把人、事、物都融入到了其中去,将这些东西置于自身的观照之下的一种“有我之境”。这个“有我之境”的构成,不仅有家庭的模式、人物的原型等一些外在的因素,还有主体情感意志非常强烈地介入到其中去,文章将采用从外到里的方式,对萧红的小说之”我”的存在情形进行一下简单的分析。

一、个人经历与经验转移

在萧红的小说中,除了在家庭的模式、生活的环境等方面热衷于在“近”取材之外,还习惯于把一些自己生活之中的经历、自己所看到的东西,自己在生活之中的体验等都融入到小说之中,让小说有非常浓厚的散文风格在里面,其中存在着一种和人不“隔”、和人生不“隔”的亲切感在里面,萧红的小说中具有一种亲切入味和所要创作的内容之间的“近切”有一定的关系,特别是对于城市的家庭生活、知识分子题材之中的那几部中长篇,在这样的一些小说之中,萧红会非常自然的把自己在生活之中的阅历的在她的笔下反映出来,创作之中这些非常真实的生活题材实际上是他们那一代人共有的成长记忆,比如这样的经验移植有时候一个滋味隽永的细节会在其小说之中用到。

二、家庭模式与人物原型

在萧红的小说里面,有一些特别值得注意的现象,小说里面的一些主人公在其成长、家庭和萧红的成长的经历是特别相似,萧红在小说的创作之中所取得的成就主要和她的主观创造力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却不能够完全抛开其中生活的环境、人物的原型,在小说家的成就之中尽管主要是靠他们自己的主观创造力,但是也很难能够和他们自己的生活环境、人物原型分开,对于萧红来讲,她自身特别熟悉的那种生活圈子、夜宴图关系,也只是萧红本人展开的拥有特别大的社会生活信息容量的故事所铺陈出来的一个依托、框架。对于我们来讲只有在这样的层次、意义上去看小说和其原型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对于小说之中的比附、猜测其实是不太合适的。

三、主体情志的传达

对于萧红的小说来讲,她在小说之中的创作之意,按照她自己的说法也就是要刻画“思想的表情”。这里尽管对于形象化的小说中特别强调“表情”,但是它的内核从本质上来讲的还是“思想”这两个字,萧红说:“我样的梦想是在物欲横流的生存背景之下采用文学微弱的能力让人类的精神健康、心灵的高贵得以捍卫。”她的作品里也是将这样的一种追求贯穿在里面了,萧红在创作的过程之中以营构不以曲折离奇为主,而是将事件和整个场景连接在一起,比较系统的让人物的精神特质得以展示。这样的精神特质,也就是萧红想要的新的精神文化构建的背景、起点或者是其组成部分。因此,我们通常并不是太复杂的故事读出来,通常是让我们们感到悲悯的理解以及对于人生的追求,是一种传士精神、一种追问、一种敢于担当的勇气。

(一)精微而蓬勃的意趣感发

和我们经常看到的小说作者将把自己置身于小说之外的旁观叙事有所不一样,萧红的小说通常来讲是把自己作为主体介入叙事的模式之中去,这其中表现非常突出的是作者变成了化叙述者,在叙事的过程之中随机穿插议论,让理思和情节联系在了一起;其次是把思想灵感在小说创作者之下的一种方式,让洞幽烛微之见和各种尖新的感触能够随时产生。除了这些以外,萧红对于人物的心灵空间的开掘用力非常精深。

因此,萧红的主体精神是一种非常强劲的介入,并且向着其内心深层的心理空间不断地掘进的而努力,让萧红的人物在其审美的价值上与众不同,她的“作者在场”式的半敞开型叙事方式让看她小说的人更加贴近其小说的情境了,就像在审视的思想相似。“文学在这样一个非常浮躁的时候里就像在一个人的内心藏着一样,我并不是在进行技术写作,而是通过灵魂来写作,试图通过自己的内心、情感、灵魂让读者产生共鸣。”萧红曾经说过这些,也可以说,萧红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这样做的。

(二)批判精神的张扬

在一个平凡的年代里,文学可以说是社会良知的代表,作家可以说是知识分子中的代表之一,喜欢思考、具有道德勇气以及批判意识是他们的特征,但是从20世纪中叶以后,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人们的思想、生活受到了较大的冲击,有一些让小说家很难能够在实际的生活之中肩负起这样的一种重任。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萧红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之中会出现一种对于一元话语方式的质疑状况,对非常神圣的叙事、平民价价值观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尊重感,而对于文化、人性的探究产生了一种批判,对于整个社会所表现出来的人文情怀表现出了一种非常殷切的期待,可以说萧红具有很高的风概和襟怀。

结论

总多,萧红是一位文化使命感特别感的作家,她试图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实现对于历史的反映、对于现实生活的干预,萧红殷切的心意是把自己融入到不说之中表现出来的。

参考文献:

[1] 何伟,赵常玲.从功能语境看译者的选择——兼评萧红小说《手》的两个英译本[J].外语教学,2016,37(01):98-102.

[2] 刘艳.童年经验与边地人生的女性书写——萧红、迟子建创作比照探讨[J].文学评论,2015(04):8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