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17-10-25石晓华

西部论丛 2017年5期
关键词:文明民族传统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传统文化对民族的群体和个体的人格影响无疑是历史挥之不去的印记。正如龙应台所说,不知道“尔爱其羊,吾爱其礼”的农村人也可以在举手投足间无处不“礼”。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作为民族的传承者不可能与传统完全割裂,因此传统文化本身也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前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引领怀揣理想与憧憬步入大学校园的青年内化人文气质、沉淀优良国民性的历史使命,其间如何合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一个值得思索和探讨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与意义

1、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共尊共信的信念,是国家与民族稳定的基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内容,也是立德树人的前提与基础。

余秋雨曾说,“文化是意识形态、各种习俗、制度、自然科学和一切技术”的结合。龙应台说,文化是代代累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观,渗透在生活的实践中。这些整体价值观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中,曾经“明确而毋庸置疑”的成为“天下主义”的主体价值观,灿烂辉煌。但是,正如历史学家雷海宗先生所言“近代之后,情形发生了逆变。中国过去所遭遇的外敌,一种是像佛教那样有文明而没有实力,另一种是像北方游牧民族那样有实力而没有文明,最终无论是佛教文明还是游牧民族都被中国同化。然而鸦片战争之后所出现的西方,既有实力,又有文明,二者都比中国高级,于是引发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文明危机。”[1]为了应对这一危机,无论是“戊戌”的维新变法,“五四”的新文化运动,还是之后的历次政治运动,都不免在破旧立新的口号下,或多或少地把“传统”和“现代化”对立起来,中国的文化传统俨然成为“现代化”的敌人,“文化大革命”则更为“激进”,甚至企图把传统的东西统统扫清。殊不知哪里有无历史因袭的文化,无传统沿革的制度?一旦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整体被唾弃,民族整体价值观被弃如敝帚,社会精神与个人精神层面都可能陷入严复所说的“旧者己亡,新者未立”的失范状态。此时,外来的各种或激进、或浪漫、或虚无甚至乌托邦式的“主义与信仰”极可能趁机横冲直入,充塞青年的头脑,盲目崇洋、全盘西化皆能甚嚣尘上。

另一方面,在一个传统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人懂得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尊重自然。而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自然的尊重的结合就是个人品位、道德、智能的总和,也就是一个人的修养。与之相反的状况是,疏离了传统、思想上“旧者己亡,新者未立”的青年大学生也同时疏离了这些修养,再难逃离“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命运。

因此,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学习不仅是民族与国家继往开来的传承所需,也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培育民族自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传统文化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可以运用的有效载体。

李泽厚先生认为,中国传统美学最根本的原则就是陶冶性情,讲究人性的心理,抵制人变成物,变成追求功利的人,注重培养人的性情。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可以合理运用传统美学中的审美文化这一重要遗产来抵抗今天日渐蔓延的物化功利。笔者自己就曾经与学生一起在课堂上诵读王维的山水诗,一起领略“胸中有山水,无处淡泊”,一起“解放眼睛,叫醒耳朵”,品读生命之美。

当然,传统文化中可以汲取的资源绝不仅仅中国美学这一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宽厚情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居安思危意识; “仁者爱人”博爱精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的社会责任感”等等都是传统文化对于立德树人的道德要求。梁启超说为学先为人,大学教育的目标首先是成就“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也就是成就一个道德完善的人,这应当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同时,传统文化作为本民族集体经验的沉淀,可以对外来文化起到筛选、检验与过滤的作用。“美人之美”的前提是能够“自美其美”。陈寅恪先生讲“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钱穆先生说“余之所论每若守旧,而余持论之出发点,则实求维新”都是此义。一旦失去传统经验的筛滤,外来文明或扭曲变异,或水土不服,终落入鲁迅先生所讲的“拿来主义”的失败境地。

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是传统文化与外来文明的对话方式,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育青年大学生民族自信的当然之选。

世界是由各种多样性组成的大花园 。一个美好的世界,乃是由各种不同的多样性所构成。每个人是独特的,每个民族也是独特的,每个民族对于心中某种“价值”和“秩序”的坚持即本民族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条件中形成,任何其他民族都无法取代或复制。乐黛云先生说,“文化与文化相处,最根本就是对话。”对话是相互的尊重、彼此的欣赏,而不是我统一你或者我的思想把你覆盖、同化。在多元价值激荡的时代,气质含蓄内敛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张扬的西方外来文明本无需高低贵贱之比,我们最大的利益恰恰是世界文化的多元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此为基点引导当代青年大学生,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让他们懂得中国山水画无法纳入西画的评价体系品评,中国传统园林的迤逦之美与西式建筑的宏大气质难以一较高下;让他们认同传统文化之美毫不逊色于西方外来文明,这对于青年大学生树立民族自信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当然,“各美其美”也意味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不是“向西方宣战的武器”,也不是企图证明自己举世无双的夜郎自大。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不能成为极端的民族主义者。美人之美既是对自身文化自信的明证,也是自美其美的最佳演绎与诠释。

小 结

同任何一个有关文化的具体问题一樣,这实际上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问题,它牵涉到一个民族的历史来源、经济、政治等要素,牵涉到时代自身的背景和社会各阶层的状况以及执政者对文化的具体解读,本文只是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初步尝试。

参考文献:

[1] 转引自 许纪霖:新文化运动百年/两种启蒙:文明自觉还是文化自觉;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34533

作者简介:石晓华(1978.05),女,汉族,四川崇州,研究生学历,成都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文明民族传统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MINORITY REPORT
对不文明说“不”
少年力斗传统
传承 民族 文化
文明歌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