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一堂“失败”的好课》论文的分析

2017-10-25麻静美

西部论丛 2017年5期
关键词:图式液体实验

这是一篇在教育转型时期的一个典型课案例,处在21世纪初,这堂课还尚未进入课改时期。这堂课说它是典型,是因为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已具新课程雏形的一堂课;同时,执课教师身上反映出来的问题,也正是转型时期第一线老师习惯性的通病。作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我们往往比较注意学对教的适应,而经常忽略教对学的适应,教师按照经验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法,而很少考虑如何调整教学策略来适应学生。

这篇案例同时也是曾老师在去年暑假班给我们上课时引入的一个案例分析,针对这篇论文,我们十几位同学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给我很大的启发。接下来我主要针对本文提出的几个问题的所给出的一些看法。

一、这堂课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小学科学课肩负着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性的重要任务。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科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学会学习的过程。但是这堂课出现了很多问题。

(一)与日常生活经验不相符

液体的热胀冷缩作为本节课的主题,液体便成为教学内容中的关键词。但液体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太过于抽象。就如文章里博士所说的:“难在与日常经验不相符”。比如:你说,水受冷,体积会变小。可孩子们觉得一杯热水冷了,并没有浅下去一点。又比如:炒菜钱,菜油也加热到高温,可并没有见体积增大。人都是更相信自己的感觉,儿童尤其如此。”所以通过博士所说的话,引导小学生对水的热胀冷缩的观察逐渐形成对液体的表征便成为本堂课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但执教教师太高估小学三年的学生了,在引导学生观察水的热胀冷缩时,他提的问题是让学生观察水的一些性质,而没有明确提出具体是哪一种性质。水的性质有很多,学生应该朝哪个方向去研究呢?这给她们观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所以我就在想在观察的时候就应该适当地引导学生重点观察什么?可否飚速为研究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并以水为例,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步构成“水的热胀冷缩”认知图式。在学生观察水热胀冷缩的微小形变实验时再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体验这种与日常生活经验不相符的实验现象。

(二)学生没有分子概念

文章最后总结:“是什么导致这堂课失败?原因之一就是小学三年

级的学生,没有也不可能有分子的概念。”他们有的是自身年龄阶段对各种液体的感性经验;当学生认知图式中的表象缺乏时,只能凭借自己所熟悉的表征方式去自圆其说,游移于原有的思维层面,出现老师认为该这样说,学生们偏不这样说的错位。所以在观察水的热胀冷缩实验时,老师很想学生能回答出水的体积变大了,但是学生一直往其他方面思考,比如:烧瓶变热了,水增加了,烧瓶发生改变了等等不在老师意料之中的答案,这时候老师慌了,幸好有一名课外知识比较丰富的同学回答出水的体积变大了,才回到今天的课堂内容之中。

所以在后来教授点评是也提到其实也不一定要学生掌握分子这种微观概念,因为在没有分子概念之前,人们也已经接受了液体热胀冷缩的这一性质。我们在这一知识的处理时更应该关注的是小学生认知图式特点而因势利导,那课堂上是另一番景象,从而替代归纳,从而增加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二、好课好在哪?

执教老师眼里是失败的,因为她觉得自己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没有按照他的所设想的教学目标完成已经制定好的计划,课堂实效与备课期望截然不同。

但其实这堂课最难能可贵的是他跟上了新课程的脚步,正如罗老师所讲的:“……通过学习,我们认为,老师讲,学生听,那是老师老课堂;学生说,老师听,这才是新课堂。学生说对说错,是一回事;敢不敢让学生说,又是另一回事。教学要走出新路,必须要有勇气。”

依据新课堂一切“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价值取向,这是一堂好课。第一,好在课的方向。教师的课的导向与以往传统的课堂比较已经有了实质性的改变: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实现了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就比如课上罗老师的课堂演示与指导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由于第一次尝试新课改,引导学生在实验中能够做什么,达到什么目的,如何具体操作,教师应当做到心中有数,这成为当时一线教师的难点。但是有这一次的突破,对于新课改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方向指导。而教师的演示实验旨在引导小学生建构“水的热胀冷缩”图式的话,后继实验就应当知道学生在印证归纳的过程中概括出液体的共性。第二,好在课的真实。正如教授所讲,他去听过有些老師上过的课,虽然最后回答出液体热胀冷缩的问题,但他在听课过程中去翻阅了学生的课本,很多课上要问的问题以及标准答案都早已记录在课本上,这使他愣住了。教授说觉得研究课就是要真实,只有真实才有研究的价值。所以说课堂上学生和执教教师都进入了各自的角色,都在动脑筋思考,他们看到很多现象,根据现象进行了很多有意思的设想;同时,面对专家听课领导视察,仍能实课实上,毫无雕饰,既表现出执教教师对素质教育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也表现出身不由己力不从心的无奈,还触动了人们去思考课改当中一些深层次的因素。虽然说这堂课违背了旧教学大纲的要求,未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但在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评价中完成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目标,所以可以说这是一堂“失败”的好课。

三、为学生认知搭桥

而这堂课要求学生得到的结论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跨度太大,能不能有一个比较好的方法过渡一下呢?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不明显,可不可以先做其他物质(比如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呢?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同时我还在思考,在给学生提供器材,最好以小组模式提供实验器材,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让他们自己去观察气体的热胀冷缩,再引入水(液体)的热胀冷缩,让他们自己体验这种与日常生活经验不相符的实验现象。而在小学三年级的认知水平上,把水向酱油、菜油的迁移从本质上看这只不过是一种抽象训练,所以更应该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通过做了实验、思路放开了,若顺势设置的问题悬念,让学生回家后再多多思考,既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又促进了师生间的互动沟通。但相比执课教师仓促结课,更具有激发学生探究的意义。

总之,教师就是应该为学生的认知搭建一座“桥梁”。

作者简介:麻静美(1987-7),女,汉族,籍贯:浙江兰溪,单位:兰溪市育才中学,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类.

猜你喜欢

图式液体实验
液体小“桥”
思维图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透过“图式”读懂儿童
五颜六色的液体塔
重载交通沥青路面荷载图式探讨
声波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层层叠叠的液体
最酷的太空实验
让合作探究走进实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