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库布其模式:向世界传递绿色“中国经验”

2017-10-25潘征

中国报道 2017年10期
关键词:中国经验库布其库布其沙漠

潘征

库布其模式治沙正是对绿色发展内涵的完美诠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荒漠化严重,这些国家都应以史为鉴,借鉴库布其模式,走绿色发展之路。

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向库布其沙漠行进,不知不觉中便已进入沙漠腹地,然而眼前的景象却完全不符合我们对于“沙漠”二字的认知:行进途中,绿色从未在眼前消失,柠条、羊柴等各种植物郁郁葱葱,115公里长的公路仿佛一条绣着绿色花边的丝带。

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也是距离北京最近的沙漠,面积为1.86万平方公里。2000多年前,这里曾是水草丰美的草原与良田,但由于气候变化、战乱和过度开发而逐渐荒漠化,成为京津冀地区沙尘暴三大来源之一。“开门就是沙海,出不去进不来。”家住沙区的农牧民曾经饱受风沙困扰。

30年完成“绿色变身”

为库布其沙漠治理做出突出贡献的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就出生在沙漠边缘。在他的童年记忆里,印象最深刻的两样东西就是饥饿与沙尘,“小时候柜里没有粮,碗里没有饭,沙子倒是无处不在——院子、炕铺、锅里、碗里,到处都是。那时候我有两个梦想:一个是将沙漠变成绿洲,另一个是让沙区的人们不再挨饿。”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文彪发现甘草的存活率很高,防沙效果也很好。甘草既是一種可在干旱、半干旱环境旺盛生长的植物,也是一种中草药,也就是说,它既可以用于固沙治沙,也可以产生经济价值。

尝到种植甘草的甜头后,王文彪开始把沙漠的问题转变为发展的机遇,从方方面面挖掘沙漠的“钱力”。于是,从甘草一直种到肉苁蓉、梭梭,种到有机果蔬等沙漠绿色有机食品,种出一条有机中草药和沙漠绿色有机食品产业链。旅游业、光伏能源、养殖业,一个一个地开发出来,一个一个地做成了产业链。荒漠不但变成了绿水青山,还一步步变成了金山银山。

王文彪认为,沙漠治理行为本身就能产生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的产生推动更好的沙漠治理,最后形成良性的大循环。如今,亿利已在中国各大沙漠种植面积达220多万亩,每亩年收益接近500元。

这些尝试最终让王文彪将绿起来与富起来相结合、生态与发展相结合、产业与扶贫相结合,探索出了一个“政府政策性支持、企业产业化投资、贫困户市场化参与、生态持续化改善”的治沙生态产业扶贫机制,即“库布其模式”,构筑起了一个融生态修复、农牧业、生态旅游、甘草制药、生态光伏、清洁能源、生态小镇等为一体的千亿级沙漠生态循环经济体系,走出了一条“治沙、生态、产业和扶贫”四轮平衡驱动的可持续之路。

从1988年至今,库布其沙漠的治理从最初的穿沙公路开始,以点带面,在沙漠里构建了一张公路网,以路划区,分而治之。在公路两旁,沿路通电、通水、用网格固定沙地,然后种树、种草、种药材。在沙漠外围,通过人工种植和大规模的飞播,直至建成一条长达242公里的防沙生态屏障,牢牢锁住沙漠四周,保护腹地新绿。

经过30余年的治理,库布其沙漠年降雨量由不足70毫米增长到300毫米以上,沙尘天气大幅减少,生物种类由十几种增至100多种。库布其6000多平方公里的沙漠得到了绿化,找回她千年前的绿色模样,10多万沙区群众受益于沙漠生态治理和沙漠生态产业脱贫致富,人均收入由30年前不足400元增长到目前的15000元。

为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中国力量”

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不仅是自然生态领域的顽疾,更严重影响全世界消除贫困、经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目前全球荒漠化面积达3600多万平方公里,覆盖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包括“一带一路”沿线的许多国家,每年损失高达400亿至500亿美元,且荒漠化每年仍在以5万至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张。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为引领,寻求荒漠化治理全球合作,成为参加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嘉宾热议的一大焦点。7月28日至30日,以“绿色‘一带一路共享沙漠经济”为主题的第六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在内蒙古库布其七星湖畔召开,来自国内外的300多位政要、企业家、专家学者和媒体代表,围绕“一带一路”沿线荒漠化严重地区防沙治沙合作、生态科技创新、绿色金融、消除贫困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为荒漠化治理建言献策。

出席论坛的斯洛文尼亚前总统达尼洛·图尔克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对于世界发展意义重大,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态较为脆弱,要把中国沙漠治理的创新和经验向“一带一路”国家乃至全世界传递出去,“近年来,中国在绿色发展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中国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战略不仅让中国人民实现绿水青山的梦想,也有利于消除贫困,促进社会的繁荣。”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沙祖康认为,所谓绿色发展,就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形成“多赢”的格局。库布其模式治沙正是对绿色发展内涵的完美诠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荒漠化严重,这些国家都应以史为鉴,借鉴库布其模式,走绿色发展之路。这样不仅有助于生态修复和改善民生,消除贫困,而且有助于减少国家冲突和地区纷争,为世界赢得和平。

经过多年艰辛探索,库布其治沙成就得到国际组织的充分认可,联合国在库布其设立了“全球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一带一路沙漠绿色经济创新中心”,并正在向“一带一路”沿线以及全球荒漠化国家和地区大力推广库布其沙漠生态经济发展经验。

在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经济与工业委员会主席穆罕默德·苏特里斯诺·巴黑尔看来,库布其沙漠创造的奇迹,是当地政府、企业以及朴实的农牧民三者通力合作的结果。他说:“这让我想起了中国一则古老的故事,那就是愚公移山。在来这儿之前,我想这里是非常苍凉的景象。来到这儿之后发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我也深深感到,中国的治沙经验值得国际社会了解,中国为世界治沙贡献了力量。”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国经验库布其库布其沙漠
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现状问题及对策
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现状问题及对策
库布其治沙模式“走出去”解析
库布其:多元化推动生态文明的成功样板
劳动收入占比与居民消费率:机理与中国经验
劳动收入占比与居民消费率:机理与中国经验
G20领导人纷纷表示学习“中国经验”
论赛珍珠小说的“中国经验”